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抗战家书请捐国家博物馆

2005-09-07 09:49:24来源:《重庆晚报》
A- A+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组委会收到的近万封各类家书中,重庆人寄出92封。

  秘书长丁章昨日向记者透露,除了评选出100封“最具价值优秀家书”入藏国家博物馆,还将选出1000封“优秀民间家书”。
同时,所有“家书”都将被筹办中的中国民间家书博物馆永久收藏。希望能有重庆“抗战家书”

  “相对于家书总量,抗战内容太少了。”接受记者采访时,组委会秘书长丁章说,重庆为抗战作出了杰出贡献,更有着血泪铸成的大轰炸伤痛,如有此类家书流落山城,希望尽快捐献。

  目前征集到的万封家书,很多来自中老年人,大多保存了十几年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学者眼中,每一封家书至少有历史、社会和家族三方面价值,即使是普通百姓家书。“在历史研究中,许多重大史实要靠书信来确认。”丁章说,抗战期间数亿同胞亲身参与,家书中会有大量信息被提及,是中国抗战历史的有益补充。

  不仅是名人、英雄,老百姓的抗战家书也很有价值。丁章举了自己曾读过的一位普通红军战士家书为例:1936年,这位战士从陕甘宁边区给远在福建厦门的父母写信,为自己不能尽孝道,说了多次对不起,“当时,厦门为国民党占领,从陕甘宁过来的信,邮票上一律都是孙中山头像,这一点也很有历史价值。”一封家书侄子珍藏50余年

  有专家说,家书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家书写的时候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为了给其他人看的,所以讲真话的多,因此需要加以“抢救”。

  组委会负责人说,如果说明清家书更多的是让人发现未知过去,那么建国初期家书则在国人记忆里有着温馨的记忆。正如重庆这92封家书,传递着浓浓亲情友情以及励志的人生道理。

  重庆无线电六厂退休职工、74岁的詹治平老人,一直珍藏着二叔詹子风55年前写给他的家书,这也是他几十年军旅生涯中的精神源泉。老人说,信封边角已磨损,背面边角处有自己的一行批注:“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封信,愿永远保存。”

  老人说,二叔以前曾是重庆邮政局副局长,1936年左右退休。55年前,詹治平当兵时,二叔于当年11月11日写下这封信,说家人都“非常思念”,并嘱侄子“身体最应注意”。没有叙述家长里短,只说了“亲友近况皆好”,便谈起做人做事:“当此年富力强,无论地位高下,总是本着忠诚奋勉”、“力求为人所敬佩、切勿为人憎嫌”……两页红色竖格信纸,毛笔字刚劲清秀,寥寥三百余字,国家、人德跃然纸上。

  今年5月,詹治平老人捐出了这封信。
推荐关键字:国家博物馆 家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