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元青花瓷的商业性质、工艺特征及发现传世(2)
作者:朱裕平 2005-09-05 15:34:57来源:《文物天地》2005年第9期
A-
A+
元代青花瓷的工艺特征
元代极具动荡的社会构成,使南北方制瓷技术得以交流,各地先进工艺的嫁接,使制瓷技术去劣从优,进而创造出更先进的工艺。
更加重要的是,元代对外域大规模开放,大批来自文明地区的中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进入中原,人数近200万人之多,他们中有不少能工巧匠,使异邦的先进技术和制瓷材料随之流入中国。
元青花工艺建立在新的技术前提下。胎釉、青花、绘画、制作、烧制各方面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科学水平,诸多特征是识别元青花瓷的必要依据。
1. 胎体特征
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渐变过程。唐至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中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形巨硕的青花器,有直径达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元青花胎料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料的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的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绘画。
进口料绘制的器物中,体形巨硕的器物底面等露胎处有深浅不等的窑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
大型瓶罐类器物由上下数段拼接而成,外壁接痕经打磨,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在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
器物底部有切削的螺旋痕,大瓶、大罐底部的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
器物底部和圈足内外沾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有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土黄色或浆白色挤压泥浆。
2. 釉层特征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和三氧化二铝(Al2O3)。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CaO)达90%左右。唐宋时,景德镇瓷的主要成分是釉灰,元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 ,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有橘皮纹或棕眼。
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
影青釉 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 国产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哑光木讷,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
白釉 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用进口青料,釉面白中含青,积釉处水绿色,具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乳白釉 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有国产青料,多小型器。
元青花除玉壶春瓶等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
梅瓶等细身瓶类内侧口沿以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3. 青花特征
青花是由钴料绘画而成。天然钴料中除钴外还有铁、锰等成分。因各种元素的构成比例差别和烧成条件不同,使青花呈色出现变化。
元代青花瓷用进口和国产两种钴料绘画,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青料仅见于中、小型器。
进口青料,又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无名异、撒卜泥等名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和英语中的Smalt的发音相近,意为用钴料、钾碱、硅石制成的蓝玻璃或大青色、花绀青、藤紫色颜料。无名异、撒卜泥和西域语中Sabum的音相近,意为浅绿宝石。这两个词的音又很近,似为同一物。进口青料据载来自大食国,又说来自南洋。现查明世界上的钴矿有100多种,以南非和中亚为多,元代时通过贸易渠道输入中国是完全可能的。
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清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苏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征:
—— 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 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 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点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国产青料。钴矿在我国江西、浙江、云南、甘肃等处都有发现。元青花所用国产青料成分为高锰、低铁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
国产青料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元代极具动荡的社会构成,使南北方制瓷技术得以交流,各地先进工艺的嫁接,使制瓷技术去劣从优,进而创造出更先进的工艺。
更加重要的是,元代对外域大规模开放,大批来自文明地区的中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进入中原,人数近200万人之多,他们中有不少能工巧匠,使异邦的先进技术和制瓷材料随之流入中国。
元青花工艺建立在新的技术前提下。胎釉、青花、绘画、制作、烧制各方面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科学水平,诸多特征是识别元青花瓷的必要依据。
1. 胎体特征
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渐变过程。唐至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中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瓷胎中三氧化二铝(Al2O3)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景德镇烧出了体形巨硕的青花器,有直径达60厘米的大盘和高达70厘米的大瓶。
元青花胎料有两类:一类用进口青花料的胎骨较白,稍含灰,手感沉重,致密坚硬;另一类用国产土青料的胎骨灰白,胎体手感轻。元末有些小器胎色土黄,较粗松,用国产青料绘画。
进口料绘制的器物中,体形巨硕的器物底面等露胎处有深浅不等的窑红,碗、高足杯等小件器物则一般不见窑红,大罐、大瓶等大件器物的盖里面虽露胎,但不见窑红。
大型瓶罐类器物由上下数段拼接而成,外壁接痕经打磨,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在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
器物底部有切削的螺旋痕,大瓶、大罐底部的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
器物底部和圈足内外沾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有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土黄色或浆白色挤压泥浆。
2. 釉层特征
元青花胎土二元配方的使用提高了烧成温度,这样就能相应地改变釉的配方。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釉果掺以釉灰配制而成,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SiO2)和三氧化二铝(Al2O3)。釉灰的主要成分是石灰石,煅烧后含氧化钙(CaO)达90%左右。唐宋时,景德镇瓷的主要成分是釉灰,元时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这样,釉层的三氧化二铝增加,氧化钙减少,改变了釉面状态,使釉层厚度可以增加,釉表光泽柔和。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 ,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有橘皮纹或棕眼。
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
影青釉 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 国产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哑光木讷,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
白釉 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用进口青料,釉面白中含青,积釉处水绿色,具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乳白釉 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有国产青料,多小型器。
元青花除玉壶春瓶等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
梅瓶等细身瓶类内侧口沿以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
3. 青花特征
青花是由钴料绘画而成。天然钴料中除钴外还有铁、锰等成分。因各种元素的构成比例差别和烧成条件不同,使青花呈色出现变化。
元代青花瓷用进口和国产两种钴料绘画,进口青料用于大型、中型或小型元青花上,国产青料仅见于中、小型器。
进口青料,又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无名异、撒卜泥等名称。苏泥勃青、苏麻离青和英语中的Smalt的发音相近,意为用钴料、钾碱、硅石制成的蓝玻璃或大青色、花绀青、藤紫色颜料。无名异、撒卜泥和西域语中Sabum的音相近,意为浅绿宝石。这两个词的音又很近,似为同一物。进口青料据载来自大食国,又说来自南洋。现查明世界上的钴矿有100多种,以南非和中亚为多,元代时通过贸易渠道输入中国是完全可能的。
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无铜和镍,和唐宋青花、明清青花的青料成分都有区别。苏泥勃青料呈色有如下特征:
—— 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 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 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点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国产青料。钴矿在我国江西、浙江、云南、甘肃等处都有发现。元青花所用国产青料成分为高锰、低铁与同时的进口料差别很大。
国产青料呈色蓝灰或蓝黑,见浓淡色阶。青料积聚处有蓝褐色或黄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推荐关键字:元青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现场 | 香港佳士得2022春拍启幕,现当代艺术2022-05-21
- 元代瓷器 | 神秘而稀有的“贵族”2020-04-16
- 【雅昌专稿】“青花王子”张浦生眼里的“蓝2019-11-19
- 东京中央香港2019春拍3月26日揭幕 精彩拍品2019-03-22
- 元青花的历史演变、四大谜团及拍卖鉴藏2019-02-14
- 虽残犹珍 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赏析2018-09-21
- 济宁市博物馆文物传奇:农民浇地发现元青花2018-08-21
- 江建新:景德镇出土元青花及相关问题研究2018-08-16
- 【2018年春拍总结之四】“乾隆御制”发力带2018-07-12
- 元青花的兴盛和传承2018-07-09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