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元青花瓷的商业性质、工艺特征及发现传世(1)
作者:朱裕平 2005-09-05 15:32:17来源:《文物天地》2005年第9期
A-
A+
元代青花瓷的商品性质
中国瓷在封建体制的大背景下,自宋元以来一直有官窑、民窑之分,反映了古代陶瓷的经济属性。官窑器体现了封建经济的非商品性质特征,由官窑生产或少量向民窑订制。民窑器则走市场化道路,经过流通渠道进入消费者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官窑器具有非商品性质,民窑器具有商品性质。
元代青花瓷按不同划分标准有以下分类:
按工艺水平——一种以大型器为主,用进口青料且制作精美;另一种以小型器为主,用国产青料且制作较粗;
按销售对象——一种运往西亚、东南亚等地的外贸瓷;另一种以国内市场为销售方向的内销瓷。
这两种分类是交叉的,大型器主要作外销瓷,但也有内销;外销瓷中有运往西亚的大型器,也有运往东南亚的小型器。
但无论是大型青花、小型青花,还是外销青花、内销青花,其非官窑瓷的商品属性是非常明确的。将精美的大型青花归为官窑,将粗糙的小型青花归为民窑,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再研究的。元代青花瓷,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具有商品性质,都是经过流通而进入消费的商品。
对于元青花的民窑性质(或曰商品性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说明。
1.从元青花的生产时间看。
元代官办浮梁瓷局设立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至泰定年间(1324-1328年)撤消。此后是饶州路总管督办中央政府用瓷,然无独立的常设官窑。元代青花瓷在14世纪初的产品尚很粗糙,如1319年墓葬中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盖瓶,釉色枯干,青花灰褐。这些都表明,一直到后至元(1335年)初,都未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到至正年间(1341~1368年),元代统治已岌岌可危,对瓷业更无力顾及了,而成熟的元青花正是在这时出现的。
2. 从元青花的釉面看。
元代青花的釉色有数种,初期的青白釉,成熟期的“至正期”青花为含青的白釉,都带透明的玻璃质感。到元末,部分小型器物采用乳浊的卵白釉。在14世纪初生产的青花和釉里红都属于青白釉加彩,具明显的源于民间生产的青白瓷痕迹。元代被认定为官窑瓷的主要是枢府白瓷,这种瓷釉色灰白或卵白,略乳浊,和元代青花瓷的青白釉或白釉截然不同。标准枢府卵白釉的乳浊状釉并不适宜于作釉下青花彩绘。东南亚等地发现的乳浊状卵白釉青花瓷都为简笔白描纹饰的小器,属元末产品,且釉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枢府白釉。由此可以看出,元青花源于青白瓷而非枢府瓷。
3. 从元青花的器型看。
元青花器型繁多,如大盘、大罐、大瓶、玉壶春瓶、高足杯、觚、连座瓶、连座炉等,这些器型有的和北方磁州窑相近,有的和龙泉青瓷相近,有的和影青瓷相近。枢府瓷的器型仅见盘、碗、高足杯、玉壶春瓶数项,且少大器。元青花作为官窑的枢府瓷在器型上无雷同性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元政府是否在青花的成熟与生产中起了某种促进作用,还无法做出有事实可据的答案,这是尚待深入研究的另一课题。按照一般理解,官窑器专指不介入流通并为宫廷或政府机构专用的陶瓷器;民窑器泛指进入流通并为民间所用的陶瓷器。前者是广义上的劳动产品,后者是商品。即使明清时私人订烧的器物,也是一种商品行为。因此可以退一步说,即使在元政府参与下生产了这些用做外销的大型青花瓷,这些器物作为官办手工业的产品也同样不具备官窑器身份,仍属于民用的商品瓷,是经过流通实现价值而进入消费领域的劳动产品。
中国瓷在封建体制的大背景下,自宋元以来一直有官窑、民窑之分,反映了古代陶瓷的经济属性。官窑器体现了封建经济的非商品性质特征,由官窑生产或少量向民窑订制。民窑器则走市场化道路,经过流通渠道进入消费者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官窑器具有非商品性质,民窑器具有商品性质。
元代青花瓷按不同划分标准有以下分类:
按工艺水平——一种以大型器为主,用进口青料且制作精美;另一种以小型器为主,用国产青料且制作较粗;
按销售对象——一种运往西亚、东南亚等地的外贸瓷;另一种以国内市场为销售方向的内销瓷。
这两种分类是交叉的,大型器主要作外销瓷,但也有内销;外销瓷中有运往西亚的大型器,也有运往东南亚的小型器。
但无论是大型青花、小型青花,还是外销青花、内销青花,其非官窑瓷的商品属性是非常明确的。将精美的大型青花归为官窑,将粗糙的小型青花归为民窑,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再研究的。元代青花瓷,无论是哪一种类型,都具有商品性质,都是经过流通而进入消费的商品。
对于元青花的民窑性质(或曰商品性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说明。
1.从元青花的生产时间看。
元代官办浮梁瓷局设立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至泰定年间(1324-1328年)撤消。此后是饶州路总管督办中央政府用瓷,然无独立的常设官窑。元代青花瓷在14世纪初的产品尚很粗糙,如1319年墓葬中出土的青花牡丹纹塔盖瓶,釉色枯干,青花灰褐。这些都表明,一直到后至元(1335年)初,都未烧制出成熟的青花瓷。到至正年间(1341~1368年),元代统治已岌岌可危,对瓷业更无力顾及了,而成熟的元青花正是在这时出现的。
2. 从元青花的釉面看。
元代青花的釉色有数种,初期的青白釉,成熟期的“至正期”青花为含青的白釉,都带透明的玻璃质感。到元末,部分小型器物采用乳浊的卵白釉。在14世纪初生产的青花和釉里红都属于青白釉加彩,具明显的源于民间生产的青白瓷痕迹。元代被认定为官窑瓷的主要是枢府白瓷,这种瓷釉色灰白或卵白,略乳浊,和元代青花瓷的青白釉或白釉截然不同。标准枢府卵白釉的乳浊状釉并不适宜于作釉下青花彩绘。东南亚等地发现的乳浊状卵白釉青花瓷都为简笔白描纹饰的小器,属元末产品,且釉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枢府白釉。由此可以看出,元青花源于青白瓷而非枢府瓷。
3. 从元青花的器型看。
元青花器型繁多,如大盘、大罐、大瓶、玉壶春瓶、高足杯、觚、连座瓶、连座炉等,这些器型有的和北方磁州窑相近,有的和龙泉青瓷相近,有的和影青瓷相近。枢府瓷的器型仅见盘、碗、高足杯、玉壶春瓶数项,且少大器。元青花作为官窑的枢府瓷在器型上无雷同性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元政府是否在青花的成熟与生产中起了某种促进作用,还无法做出有事实可据的答案,这是尚待深入研究的另一课题。按照一般理解,官窑器专指不介入流通并为宫廷或政府机构专用的陶瓷器;民窑器泛指进入流通并为民间所用的陶瓷器。前者是广义上的劳动产品,后者是商品。即使明清时私人订烧的器物,也是一种商品行为。因此可以退一步说,即使在元政府参与下生产了这些用做外销的大型青花瓷,这些器物作为官办手工业的产品也同样不具备官窑器身份,仍属于民用的商品瓷,是经过流通实现价值而进入消费领域的劳动产品。
推荐关键字:元青花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现场 | 香港佳士得2022春拍启幕,现当代艺术2022-05-21
- 元代瓷器 | 神秘而稀有的“贵族”2020-04-16
- 【雅昌专稿】“青花王子”张浦生眼里的“蓝2019-11-19
- 东京中央香港2019春拍3月26日揭幕 精彩拍品2019-03-22
- 元青花的历史演变、四大谜团及拍卖鉴藏2019-02-14
- 虽残犹珍 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赏析2018-09-21
- 济宁市博物馆文物传奇:农民浇地发现元青花2018-08-21
- 江建新:景德镇出土元青花及相关问题研究2018-08-16
- 【2018年春拍总结之四】“乾隆御制”发力带2018-07-12
- 元青花的兴盛和传承2018-07-09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