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京城难见国宝 缘何屡屡出京
2005-08-26 08:57:22来源:《中国商报》
A-
A+
无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平复帖》,这些国宝为什么在京城很难一见,难道仅仅是场地原因?
梁金生: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
高蒙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邓 峰:中央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与修复专业研究生
故宫的书画藏品又要出宫了!今年年底,包括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以及唐代冯承素的《摹王羲之兰亭序帖》、宋代马远的《踏歌图轴》等在内的故宫馆藏60件国宝级书画作品将赴上海市博物馆进行展出,其中法书21件、绘画39件,展期20天到一个月时间。
早在2002年底,故宫的《清明上河图》就千里迢迢来到了上海博物馆,这次“晋唐宋元书画大展”震动了整个上海滩,很多上海市民苦苦地在雨中排队守候,就只为了能够见到这些国宝一眼。去年,《清明上河图》为了庆贺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开馆,也千里迢迢到达沈阳。今年,换成了《平复帖》登陆沪上。为什么这些国宝级的书画藏品能够频频出现在上海、辽宁,但是在北京却见不到如此规模的展出呢?故宫的100多万件藏品为什么总是舒服地呆在那个恒温恒湿的地下库房里,却很少在京展出。
记 者:故宫是目前国内收藏文物最为丰富的博物院,上百万件的藏品让他们稳坐在我国博物馆“老大”的位子上。作为一个旅游胜地,故宫每年有几千万的客流量,但是这些游客千里迢迢来到故宫后,只能看到这个气势恢宏的明清建筑,至于那上百万件的珍贵文物,人们却几乎无缘得见。来到北京却见不到承载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文物艺术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为什么故宫不能展出这些文物?“我们的场地有限,改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无法展出。”几十年来,这成了故宫对外解释的惟一原因。难道场地问题真的困扰着故宫,成为国宝无缘亮相于人前的最主要原因吗?
北京难道没有合格场地
梁金生:古代宫殿难以应用新设备。
故宫的展出场馆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古代宫殿,这样的场馆如何应用新设备是一个难题。由于条件不允许,所以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藏品就无法在故宫展出,就像书画。场地问题是故宫藏宝不能展出的主要问题。我们也曾经提出要建一个地下展厅,但是很多专家不同意,他们担心会对故宫的整个建筑造成破坏。我们现在计划在地上建一个面积为1万平方米左右的展馆,争取今年立项。这样的话,一些珍贵的古籍、书画就都能够展出了。
高蒙河:博物馆之间借展习惯门当户对。
故宫馆藏珍品展出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是自己办展,二是在其他场馆展出。但是故宫本身的展出条件有限,空间大小、展出条件等都不允许。这样的话,就只能采用在京城其他场馆展出的方式。
我国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历来有传统,馆际之间的等级问题很重要。北京能够举办各种展览的场地非常多,但是客观条件能够具备展出这些古书画的场馆并不多,硬件条件未必能比上海博物馆与辽宁省博物馆好。因为首都博物馆新馆尚未开馆,而国家博物馆又在改、扩建中,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保利博物馆和世纪坛有条件展出这些古书画了。但是如果故宫的东西拿到这样的地方去展览,就存在一个等级的问题,就是不对等。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北京并没有能够展出这些藏品的场馆。
邓 峰:故宫有条件做得更好。
让故宫这样的古建筑改造后达到展览古书画的条件很困难,需要大量的资金,大量的技术问题要解决,但并非做不到,故宫完全有能力、也应该把这个做好。而且事实上故宫也并不缺少改善展出条件所需要的资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故宫展览条件存在很大问题,它的绘画馆完全不具备展出古书画的条件,就是连最基本的防紫外线、恒温恒湿也做不到。
记 者:有人曾经开玩笑说,走在故宫办公区里,一不小心就会碰到文物,甚至工作人员中午休息的躺椅都是当年皇帝御用的。为什么?因为东西太多了,这些在外人看来难得一见的宝贝,在故宫的工作人员眼中成了最为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品。但是普通的公众却并不是天天都能见到,他们对这些文物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他们需要从这些文物中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或许这一点故宫的工作人员还没有意识到。
是谁对国宝麻木不仁
梁金生:我们这里国宝太多了。
像《清明上河图》、《出师颂》、《平复帖》这样的书画在故宫也展出过,在展览的同时我们也对此专门开过研讨会。我认为,上海人比较喜欢炒作,他们那边可展览的东西有限,去一些重要的文物他们都会炒作一番,吸引人们来看,所以距离这次展览还有几个月时间,他们那边就先把新闻消息发出来了。而我们有很多这样的藏品,所以对于各种展览一向是比较低调,我们认为,凡是关心故宫的人都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展览。
高蒙河: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国宝展、晋唐宋元书画展也都在北京展出过,但是却没有在上海展出时轰动,为什么?媒体宣传不到位,公众要有知情权,但是很多次故宫举办展览大家都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人太少。在展览的策划上,北京的水平要远低于上海,上海的策展完全是按照国际化标准策划,从前期的筹备、布展、媒体宣传到相配套的教育、推广,上海博物馆走的完全是国际化的道路,他们的宣传到位,所以吸引了很多人。但北京则仍然是走传统路线,就是单纯的我展你看,或许是北京有太多的古物了,而且故宫本身也是一个旅游胜地,即使不办展览照样有人来故宫,这不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嘛。
邓 峰:或许在他们眼中,书画并非是最重要的藏品。
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故宫的书画藏品可能并不是他们认为是最重要的藏品。因为故宫的好东西太多了,甚至可以说件件是国宝。大家都知道故宫有一个3亿元打造的国内一流的地下库房,用来保存这些国宝重器。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没来得及进入这个地下仓库中。我就曾经在故宫里看过,很多清末、民国时期的东西甚至还没有拆包,都原封不动地放在故宫的宫殿里,上面积满了厚厚的灰尘,他们根本还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这些东西进行整理呢。
其实故宫也会将一些国宝拿出来展出,但这多数是一种研究性的展出。去年年初,故宫就曾经作过一次宫廷书画展,反映了从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宫廷绘画全貌,其中就有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但是这次展览只是一个学术研究性展览,只是一些圈内人知道而已。
记 者:过去,收藏、研究、教育、展览是我国博物馆功能的排序;如今,教育、展览、收藏、研究成为博物馆功能的新的定位,更多地对公众进行展出、教育、文化普及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使命。但是从我们国家博物馆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认识到这些的还是太少了,他们只是在对自己只藏不展找了更多的借口。面对公众对于文化的渴求,博物馆究竟又有多少是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呢?
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是什么
梁金生:重要的作品3年展一次。
我们很注重对于藏品的保护工作,因此会采取限期展出的方法,一些重要的宋元时期书画作品采取3年展出一次,而且每次展出的时间也不会太长。“3年”的意思不仅是展出,也包括其他方式的各种观看和研究,在展出后的3年内都不会进行。众所周知,西晋陆机的《平复帖》的珍贵性,因此在年底去上海展出后,3年内将不会从地下库房调出来。
高蒙河:没有普及机制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观众的成熟度是能否举办大型文化展出的一个主要方面。众所周知,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是从人们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上看,上海要远胜于京津。从某种程度上讲,北京的藏品丰富,人们可能就会对这些东西有“习以为常”的感觉,这只是一个客观原因。最主要的是北京还没有培育出一批欣赏古代文化的成熟观众群体。上海博物馆有一个“博物馆之友学会”,他们会定期招募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做义工,对学生做这种文化普及教育以及推广。而且上海博物馆常年会举办各种讲座,向参观者做普及性教育,他能够将学术性、艺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所以,即使平时没有特别展出,你也可以在上海博物馆看到很多小学生都来看展览,而且会用笔在本子上面作记录,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这一现象在北京就没有。这就是一个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普及功能的表现。博物馆的教育普及功能已经远胜于它的传统的收藏研究功能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故宫越不展出这些馆藏、不去培育一定的观众群体,就越不能形成这种文化氛围,而缺少了这种文化氛围和固定的观众群体,也就更让故宫的人对展出藏品更为懈怠,久而久之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一点上,他们还没有意识到。
邓 峰:收藏研究与展览,缺一不可。
以前的博物馆主要以收藏、研究为主,现在则是以对公众展出、教育为主,收藏、研究则是更好地为展览和教育服务,我们国家的博物馆功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但是现在故宫在博物馆功能转型上并没有跟上。它更多地承担了研究工作,令研究与展出完全分开,这里有很多原因。比如说,故宫最早成立的时候就是以研究为主,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当时他的职责就是保存、整理这些清宫旧藏,并对历史进行研究,而展出并不是他们的工作。另外,故宫作为全国博物馆的老大看起来也有托大之嫌。我有个朋友就在故宫工作,他用“恐怖”两个字形容刚去时候的感觉:体制僵化,完全没有与外界交流的感觉,而且部门之间也几乎都是独立的,这里都要讲究年龄、辈分的差异。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怎么会产生竞争意识、为公众进行普及教育的想法呢?这就是“老大”。因为是老大,所以有国家扶植,无论是从藏品还是资金上来说,故宫都不缺,也就没有危机感。我看,故宫的这种体制和功能必须要转化,收藏研究与展览,缺一不可。
梁金生: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
高蒙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
邓 峰:中央美术学院书画鉴定与修复专业研究生
故宫的书画藏品又要出宫了!今年年底,包括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以及唐代冯承素的《摹王羲之兰亭序帖》、宋代马远的《踏歌图轴》等在内的故宫馆藏60件国宝级书画作品将赴上海市博物馆进行展出,其中法书21件、绘画39件,展期20天到一个月时间。
早在2002年底,故宫的《清明上河图》就千里迢迢来到了上海博物馆,这次“晋唐宋元书画大展”震动了整个上海滩,很多上海市民苦苦地在雨中排队守候,就只为了能够见到这些国宝一眼。去年,《清明上河图》为了庆贺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开馆,也千里迢迢到达沈阳。今年,换成了《平复帖》登陆沪上。为什么这些国宝级的书画藏品能够频频出现在上海、辽宁,但是在北京却见不到如此规模的展出呢?故宫的100多万件藏品为什么总是舒服地呆在那个恒温恒湿的地下库房里,却很少在京展出。
记 者:故宫是目前国内收藏文物最为丰富的博物院,上百万件的藏品让他们稳坐在我国博物馆“老大”的位子上。作为一个旅游胜地,故宫每年有几千万的客流量,但是这些游客千里迢迢来到故宫后,只能看到这个气势恢宏的明清建筑,至于那上百万件的珍贵文物,人们却几乎无缘得见。来到北京却见不到承载我国古代优秀文化文物艺术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为什么故宫不能展出这些文物?“我们的场地有限,改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无法展出。”几十年来,这成了故宫对外解释的惟一原因。难道场地问题真的困扰着故宫,成为国宝无缘亮相于人前的最主要原因吗?
北京难道没有合格场地
梁金生:古代宫殿难以应用新设备。
故宫的展出场馆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古代宫殿,这样的场馆如何应用新设备是一个难题。由于条件不允许,所以对环境要求比较高的藏品就无法在故宫展出,就像书画。场地问题是故宫藏宝不能展出的主要问题。我们也曾经提出要建一个地下展厅,但是很多专家不同意,他们担心会对故宫的整个建筑造成破坏。我们现在计划在地上建一个面积为1万平方米左右的展馆,争取今年立项。这样的话,一些珍贵的古籍、书画就都能够展出了。
高蒙河:博物馆之间借展习惯门当户对。
故宫馆藏珍品展出无非就是两条路:一是自己办展,二是在其他场馆展出。但是故宫本身的展出条件有限,空间大小、展出条件等都不允许。这样的话,就只能采用在京城其他场馆展出的方式。
我国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历来有传统,馆际之间的等级问题很重要。北京能够举办各种展览的场地非常多,但是客观条件能够具备展出这些古书画的场馆并不多,硬件条件未必能比上海博物馆与辽宁省博物馆好。因为首都博物馆新馆尚未开馆,而国家博物馆又在改、扩建中,这样一来,就只剩下保利博物馆和世纪坛有条件展出这些古书画了。但是如果故宫的东西拿到这样的地方去展览,就存在一个等级的问题,就是不对等。所以就目前情况来看,北京并没有能够展出这些藏品的场馆。
邓 峰:故宫有条件做得更好。
让故宫这样的古建筑改造后达到展览古书画的条件很困难,需要大量的资金,大量的技术问题要解决,但并非做不到,故宫完全有能力、也应该把这个做好。而且事实上故宫也并不缺少改善展出条件所需要的资金。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故宫展览条件存在很大问题,它的绘画馆完全不具备展出古书画的条件,就是连最基本的防紫外线、恒温恒湿也做不到。
记 者:有人曾经开玩笑说,走在故宫办公区里,一不小心就会碰到文物,甚至工作人员中午休息的躺椅都是当年皇帝御用的。为什么?因为东西太多了,这些在外人看来难得一见的宝贝,在故宫的工作人员眼中成了最为普通不过的日常用品。但是普通的公众却并不是天天都能见到,他们对这些文物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他们需要从这些文物中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辉煌。或许这一点故宫的工作人员还没有意识到。
是谁对国宝麻木不仁
梁金生:我们这里国宝太多了。
像《清明上河图》、《出师颂》、《平复帖》这样的书画在故宫也展出过,在展览的同时我们也对此专门开过研讨会。我认为,上海人比较喜欢炒作,他们那边可展览的东西有限,去一些重要的文物他们都会炒作一番,吸引人们来看,所以距离这次展览还有几个月时间,他们那边就先把新闻消息发出来了。而我们有很多这样的藏品,所以对于各种展览一向是比较低调,我们认为,凡是关心故宫的人都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展览。
高蒙河: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国宝展、晋唐宋元书画展也都在北京展出过,但是却没有在上海展出时轰动,为什么?媒体宣传不到位,公众要有知情权,但是很多次故宫举办展览大家都不知道、或者知道的人太少。在展览的策划上,北京的水平要远低于上海,上海的策展完全是按照国际化标准策划,从前期的筹备、布展、媒体宣传到相配套的教育、推广,上海博物馆走的完全是国际化的道路,他们的宣传到位,所以吸引了很多人。但北京则仍然是走传统路线,就是单纯的我展你看,或许是北京有太多的古物了,而且故宫本身也是一个旅游胜地,即使不办展览照样有人来故宫,这不就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嘛。
邓 峰:或许在他们眼中,书画并非是最重要的藏品。
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故宫的书画藏品可能并不是他们认为是最重要的藏品。因为故宫的好东西太多了,甚至可以说件件是国宝。大家都知道故宫有一个3亿元打造的国内一流的地下库房,用来保存这些国宝重器。但是还有很多东西没来得及进入这个地下仓库中。我就曾经在故宫里看过,很多清末、民国时期的东西甚至还没有拆包,都原封不动地放在故宫的宫殿里,上面积满了厚厚的灰尘,他们根本还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这些东西进行整理呢。
其实故宫也会将一些国宝拿出来展出,但这多数是一种研究性的展出。去年年初,故宫就曾经作过一次宫廷书画展,反映了从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宫廷绘画全貌,其中就有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但是这次展览只是一个学术研究性展览,只是一些圈内人知道而已。
记 者:过去,收藏、研究、教育、展览是我国博物馆功能的排序;如今,教育、展览、收藏、研究成为博物馆功能的新的定位,更多地对公众进行展出、教育、文化普及成为博物馆的重要使命。但是从我们国家博物馆目前的情况来看,能够认识到这些的还是太少了,他们只是在对自己只藏不展找了更多的借口。面对公众对于文化的渴求,博物馆究竟又有多少是需要思考和改进的呢?
博物馆的首要功能是什么
梁金生:重要的作品3年展一次。
我们很注重对于藏品的保护工作,因此会采取限期展出的方法,一些重要的宋元时期书画作品采取3年展出一次,而且每次展出的时间也不会太长。“3年”的意思不仅是展出,也包括其他方式的各种观看和研究,在展出后的3年内都不会进行。众所周知,西晋陆机的《平复帖》的珍贵性,因此在年底去上海展出后,3年内将不会从地下库房调出来。
高蒙河:没有普及机制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观众的成熟度是能否举办大型文化展出的一个主要方面。众所周知,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是从人们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上看,上海要远胜于京津。从某种程度上讲,北京的藏品丰富,人们可能就会对这些东西有“习以为常”的感觉,这只是一个客观原因。最主要的是北京还没有培育出一批欣赏古代文化的成熟观众群体。上海博物馆有一个“博物馆之友学会”,他们会定期招募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做义工,对学生做这种文化普及教育以及推广。而且上海博物馆常年会举办各种讲座,向参观者做普及性教育,他能够将学术性、艺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所以,即使平时没有特别展出,你也可以在上海博物馆看到很多小学生都来看展览,而且会用笔在本子上面作记录,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这一现象在北京就没有。这就是一个博物馆的展览、教育普及功能的表现。博物馆的教育普及功能已经远胜于它的传统的收藏研究功能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故宫越不展出这些馆藏、不去培育一定的观众群体,就越不能形成这种文化氛围,而缺少了这种文化氛围和固定的观众群体,也就更让故宫的人对展出藏品更为懈怠,久而久之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一点上,他们还没有意识到。
邓 峰:收藏研究与展览,缺一不可。
以前的博物馆主要以收藏、研究为主,现在则是以对公众展出、教育为主,收藏、研究则是更好地为展览和教育服务,我们国家的博物馆功能正处于一个转型期。但是现在故宫在博物馆功能转型上并没有跟上。它更多地承担了研究工作,令研究与展出完全分开,这里有很多原因。比如说,故宫最早成立的时候就是以研究为主,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当时他的职责就是保存、整理这些清宫旧藏,并对历史进行研究,而展出并不是他们的工作。另外,故宫作为全国博物馆的老大看起来也有托大之嫌。我有个朋友就在故宫工作,他用“恐怖”两个字形容刚去时候的感觉:体制僵化,完全没有与外界交流的感觉,而且部门之间也几乎都是独立的,这里都要讲究年龄、辈分的差异。在这样的环境中又怎么会产生竞争意识、为公众进行普及教育的想法呢?这就是“老大”。因为是老大,所以有国家扶植,无论是从藏品还是资金上来说,故宫都不缺,也就没有危机感。我看,故宫的这种体制和功能必须要转化,收藏研究与展览,缺一不可。
推荐关键字:国宝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雅昌专稿 丨1600件!“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阶段2021-09-30
- 雅昌会员|让文物不再流浪,向世界讲述中国2021-08-19
- 春晚中的艺术元素 | 这只来自央美的机器人装2021-02-12
- 热点 | 春晚上的2件国宝 祝您2021年“牛转乾2021-02-12
- 国家宝藏 | 沈腾:看咱这文物,一坑一坑的2020-12-15
- 熊猫刘中绘百米长卷赞北京冬奥——讲述刘2020-09-25
- 再迎国宝!中国买家6427万元拍下世界上最大2020-07-08
- 【雅昌专稿】湖北宝贝,我想你了!2020-03-13
- 【新中国70周年特辑④】十大国宝海外归来的2019-10-04
- 辽博与『博物馆经济』2019-02-14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