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登陆故宫 点击国宝(图)
2005-08-24 17:21:50来源:《紫禁城》专号总第132期刊
A-
A+
◆“数字故宫”的含义
◆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
“数字故宫” 的含义
背景
1998年,故宫博物院开始了信息的工作,此后提出了“数字故宫”的规划。作为“数字故宫”雏形的故宫博物院网站,确立了面向大多数的网络爱好者、中华文化的爱好者和专业文物工作者的“三个面向”。访问者不仅可以浏览该网站的页面文件,而且还可以通过Web服务器端的程序,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交互访问。
核心
“数字故宫”应该在概念上更加丰富、具有多种层次,不仅是文物、古建筑的数字展示,而且还应该改造故宫的传统工作模式,提升故宫的管理水平。经过探讨,故宫博物院决定以两个平台的模式来打造“数字故宫”:面向内部的管理信息平台和面向外部的文化展示平台。
“数字故宫”目前开通的主要网上业务不仅包括web网络发布,还包括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文物信息管理、文字与大量图片和影像资料的信息管理等。同时,为了未来“数字故宫”的进一步扩建,网络设计中也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虽然基础网络已经搭建起来,但“数字故宫”的建设并没有终结,更艰巨的工作还在后面,这就是对故宫传统信息的数字加工。另外,随着新的网络技术的不断涌现,比如WLAN技术、传输更大数据流量的万兆技术以及更加高密度的存储技术等,故宫博物院必将采用这些新技术解决困绕“数字故宫”的布线和大量的彩色图片传输与存储问题。
古建及藏品的管理与传播
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是对古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进行财务管理。其中明显的一方面就是,数字化技术在故宫古建筑保护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把明清档案中相关的古建筑档案数字化,建立古建筑数据库;应用“激光三维扫描测量”技术,可将古建筑的信息转换成虚拟现实的模型或者二维的图纸;还应用数码技术,记录故宫古建筑彩画的色彩。这项技术在中国已应用到敦煌壁画的记录中,但用在古建筑上还是首次。这些古建筑数字信息都在故宫资料信息中心数据库中进行统一编目和管理,可方便地提取。
网络办公室
文化展示平台则是对传统陈列室的数字扩展。为此,故宫博物院信息网络的二期工程建设目标十分明确:“实现博物院内信息网络的无阻塞宽带交换,完成网络的优化和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高效、可靠、易于管理的效果,全方位服务于自身和社会。”具体方案是通过公开招标,故宫博物院选定宇信公司以3Com公司千兆以太网为升级解决方案,改造完成后的网络总节点数达到了800个,基本解决了所有办公室计算机的联网和部分办公计算机的Internet接入问题,项目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专家组验收时,给的鉴定是“非常成功”。
链接
1998年,故宫摄影室被改造为“故宫信息中心”,当时博物院提出要用信息化改变管理的落后面貌,但故宫里1500多名管理人员,几乎都是学历史、考古或其他文科专业出身,愣是没有一个懂计算机技术的,摄影室因为接触过一些高技术的摄影器材,于是就成了资料信息中心。成立后的信息中心依靠着系统集成商宇信公司的培训以及留下的几个招募来的技术人员,古老的故宫在信息化道路上开始了其艰难的跋涉。整个过程困难重重。比如一般的网络系统,布线都不是非常大的问题,而对于故宫,却具有很大的难度: 面积广阔,节点分散,最远的节点与中心机房相距达几公里,既要跨越古建筑,又不能对其有丝毫损伤,最后,只得 “掘地三尺”,从地下绕过,才算解决问题,但是人、财、物成本却比别的工程高出许多。首期网络建设完成后,随即对外公开,也就是人们今日看到的
故宫网站。
故宫网站
2001年,故宫网站开通,网站收录极其丰富的文物和古建的精美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全球无数渴望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的眼光,许多无法亲临故宫现场的人,通过网站看到了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最大的古代宫廷建筑群;而更让众多古文物研究专家着迷的是,更多不便公开展示的古文物也第一次通过图片的形式公开展出。这一未经任何宣传的网站开通后,平均每天的访问量超过20万人次,最高日访问量竟达到354万。
故宫博物院网站以中文内容为主,虽然设有英文和日文等外文页面,但内容一直比较贫乏。以往的翻译工作都是请院内专家或者高校学生临时担任,在翻译时多是字面直译,能够将中文深层次内涵改写成外文文章的专家很少。如今,建院近80周年的故宫博物院,聘请了首位外籍顾问,专门负责审阅和修改故宫博物院网站中的外文内容。聘请的外国专家是美国著名学者姜斐德博士。她曾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副主任,目前是北京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对中国宋代绘画颇有研究。她每周来故宫两次,主要负责对博物院网站翻译后的外文进行审阅和修改,使其更符合外国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
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和文物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始起步,故宫博物院是具有近600年历史、8000座殿宇楼阁、150万件文物的我国最大博物馆,其网站于2001年7月16日开通,最初只收录了各类图片4000余张,实现了文物影像的细节浏览和虚拟展厅的360度旋转展示。2002年7月30日,由中国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共同建立的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宣布以故宫太和殿为中心的紫禁城虚拟现实工程进展顺利。这说明故宫文物的数字化工作已经进入了虚拟现实的实质性阶段。
作为“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的首项成果,太和殿的虚拟现实节目借助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让参观者不仅可以零距离观察太和殿的任何角落,还可实现人机互动。这项技术既可让人们近距离、全方位感受和了解各类珍贵文物,更可以永久保留它的全部数据信息,再现其辉煌。
延伸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现在不仅面临着用新技术来整理旧史料的问题,而且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和科技的发展,史料的容量和形式急剧膨胀。以何种方法处理、存储史料,并且能够让学者从中方便迅速地检索和得到所需的信息,是当前史料学的一个大问题。
数字化是史料处理的必由之路。第一,把各种史料统一为计算机数据,方便存储和检索;第二,使史料的物理体积大大缩小,方便携带;第三,可以低成本无差错拷贝,方便传播和普及。目前,不论是印刷文档、手写稿,还是电子文档、音像文件、甚至于遗址与文物,越来越多的史料逐渐被数字化,出现了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数据集市(Data mart)、数据采集(Data mining)等新概念和信息数字化处理方法,逐步形成了大数据量存储和管理模式。全球范围内,建立史料数据库逐步成为潮流。
文物数字化的终极形式为数字化博物馆,最新技术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科学界和工程界所广泛关注的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的实物与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自然交互。文物的虚拟现实只是静态实物的虚拟,因此,在技术实现上要容易得多,我们把所有依据科学考古而得到的文物信息输入计算机,就能借助虚拟现实生成程序来“制造”出三维的虚拟现实文物,借助这一技术,许多不易接触、难得一见的历史文物可以被普通学者摩挲于股掌之间。总体看来,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虚拟现实技术也处于发展与普及过程之中。
◆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
“数字故宫” 的含义
背景
1998年,故宫博物院开始了信息的工作,此后提出了“数字故宫”的规划。作为“数字故宫”雏形的故宫博物院网站,确立了面向大多数的网络爱好者、中华文化的爱好者和专业文物工作者的“三个面向”。访问者不仅可以浏览该网站的页面文件,而且还可以通过Web服务器端的程序,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交互访问。
核心
“数字故宫”应该在概念上更加丰富、具有多种层次,不仅是文物、古建筑的数字展示,而且还应该改造故宫的传统工作模式,提升故宫的管理水平。经过探讨,故宫博物院决定以两个平台的模式来打造“数字故宫”:面向内部的管理信息平台和面向外部的文化展示平台。
“数字故宫”目前开通的主要网上业务不仅包括web网络发布,还包括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文物信息管理、文字与大量图片和影像资料的信息管理等。同时,为了未来“数字故宫”的进一步扩建,网络设计中也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虽然基础网络已经搭建起来,但“数字故宫”的建设并没有终结,更艰巨的工作还在后面,这就是对故宫传统信息的数字加工。另外,随着新的网络技术的不断涌现,比如WLAN技术、传输更大数据流量的万兆技术以及更加高密度的存储技术等,故宫博物院必将采用这些新技术解决困绕“数字故宫”的布线和大量的彩色图片传输与存储问题。
古建及藏品的管理与传播
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是对古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进行财务管理。其中明显的一方面就是,数字化技术在故宫古建筑保护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把明清档案中相关的古建筑档案数字化,建立古建筑数据库;应用“激光三维扫描测量”技术,可将古建筑的信息转换成虚拟现实的模型或者二维的图纸;还应用数码技术,记录故宫古建筑彩画的色彩。这项技术在中国已应用到敦煌壁画的记录中,但用在古建筑上还是首次。这些古建筑数字信息都在故宫资料信息中心数据库中进行统一编目和管理,可方便地提取。
网络办公室
文化展示平台则是对传统陈列室的数字扩展。为此,故宫博物院信息网络的二期工程建设目标十分明确:“实现博物院内信息网络的无阻塞宽带交换,完成网络的优化和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达到高效、可靠、易于管理的效果,全方位服务于自身和社会。”具体方案是通过公开招标,故宫博物院选定宇信公司以3Com公司千兆以太网为升级解决方案,改造完成后的网络总节点数达到了800个,基本解决了所有办公室计算机的联网和部分办公计算机的Internet接入问题,项目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专家组验收时,给的鉴定是“非常成功”。
链接
1998年,故宫摄影室被改造为“故宫信息中心”,当时博物院提出要用信息化改变管理的落后面貌,但故宫里1500多名管理人员,几乎都是学历史、考古或其他文科专业出身,愣是没有一个懂计算机技术的,摄影室因为接触过一些高技术的摄影器材,于是就成了资料信息中心。成立后的信息中心依靠着系统集成商宇信公司的培训以及留下的几个招募来的技术人员,古老的故宫在信息化道路上开始了其艰难的跋涉。整个过程困难重重。比如一般的网络系统,布线都不是非常大的问题,而对于故宫,却具有很大的难度: 面积广阔,节点分散,最远的节点与中心机房相距达几公里,既要跨越古建筑,又不能对其有丝毫损伤,最后,只得 “掘地三尺”,从地下绕过,才算解决问题,但是人、财、物成本却比别的工程高出许多。首期网络建设完成后,随即对外公开,也就是人们今日看到的
故宫网站。
故宫网站
2001年,故宫网站开通,网站收录极其丰富的文物和古建的精美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全球无数渴望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的眼光,许多无法亲临故宫现场的人,通过网站看到了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最大的古代宫廷建筑群;而更让众多古文物研究专家着迷的是,更多不便公开展示的古文物也第一次通过图片的形式公开展出。这一未经任何宣传的网站开通后,平均每天的访问量超过20万人次,最高日访问量竟达到354万。
故宫博物院网站以中文内容为主,虽然设有英文和日文等外文页面,但内容一直比较贫乏。以往的翻译工作都是请院内专家或者高校学生临时担任,在翻译时多是字面直译,能够将中文深层次内涵改写成外文文章的专家很少。如今,建院近80周年的故宫博物院,聘请了首位外籍顾问,专门负责审阅和修改故宫博物院网站中的外文内容。聘请的外国专家是美国著名学者姜斐德博士。她曾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方部副主任,目前是北京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对中国宋代绘画颇有研究。她每周来故宫两次,主要负责对博物院网站翻译后的外文进行审阅和修改,使其更符合外国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
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和文物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始起步,故宫博物院是具有近600年历史、8000座殿宇楼阁、150万件文物的我国最大博物馆,其网站于2001年7月16日开通,最初只收录了各类图片4000余张,实现了文物影像的细节浏览和虚拟展厅的360度旋转展示。2002年7月30日,由中国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共同建立的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宣布以故宫太和殿为中心的紫禁城虚拟现实工程进展顺利。这说明故宫文物的数字化工作已经进入了虚拟现实的实质性阶段。
作为“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的首项成果,太和殿的虚拟现实节目借助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让参观者不仅可以零距离观察太和殿的任何角落,还可实现人机互动。这项技术既可让人们近距离、全方位感受和了解各类珍贵文物,更可以永久保留它的全部数据信息,再现其辉煌。
延伸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我们现在不仅面临着用新技术来整理旧史料的问题,而且随着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和科技的发展,史料的容量和形式急剧膨胀。以何种方法处理、存储史料,并且能够让学者从中方便迅速地检索和得到所需的信息,是当前史料学的一个大问题。
数字化是史料处理的必由之路。第一,把各种史料统一为计算机数据,方便存储和检索;第二,使史料的物理体积大大缩小,方便携带;第三,可以低成本无差错拷贝,方便传播和普及。目前,不论是印刷文档、手写稿,还是电子文档、音像文件、甚至于遗址与文物,越来越多的史料逐渐被数字化,出现了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ing)、数据集市(Data mart)、数据采集(Data mining)等新概念和信息数字化处理方法,逐步形成了大数据量存储和管理模式。全球范围内,建立史料数据库逐步成为潮流。
文物数字化的终极形式为数字化博物馆,最新技术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科学界和工程界所广泛关注的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的实物与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自然交互。文物的虚拟现实只是静态实物的虚拟,因此,在技术实现上要容易得多,我们把所有依据科学考古而得到的文物信息输入计算机,就能借助虚拟现实生成程序来“制造”出三维的虚拟现实文物,借助这一技术,许多不易接触、难得一见的历史文物可以被普通学者摩挲于股掌之间。总体看来,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虚拟现实技术也处于发展与普及过程之中。
推荐关键字:紫禁城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顶级奢侈品出版社,也被故宫圈粉了!2021-11-02
- 雅昌会员|疫情不出省,“云游”北京城2021-08-11
- 伯揆|从历史走向未来-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周年2020-11-04
- 杜滋龄|从历史走向未来-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周2020-11-04
- 紫禁城建成600年纪念《故宫宝玺·扎什吉彩》2020-06-02
- 【雅昌快讯】姜国芳个展故宫开幕,梦回紫禁2019-09-07
- 【雅昌快讯】2020年《故宫日历》发布 带领大2019-08-26
- 【雅昌快讯】当扎什伦布寺遇上故宫:一场祥瑞2019-07-30
- 单霁翔:故宫将尝试在重要节气举办夜场2019-02-20
- 故宫联合域上和美集团打造大型史诗剧《紫禁2019-01-31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