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仪器鉴定风行 后果难料
2005-08-12 08:48:00来源:《中国商报》
A-
A+
收藏离不开鉴赏,如果仪器一照,真伪立判,先不说现在的仪器能否做到,收藏的乐趣大概也只剩了投资的兴奋。但仪器鉴定仍然热了起来。
“比人眼更科学、更精确”,“科技鉴定才是科学鉴定”……只要你随手翻开一份收藏类的报刊,至少能看到三四条有关科技鉴定的广告。科技鉴定成了时下的热门行当,仅在北京、上海两地,形形色色的科技鉴定机构、公司不下一二十家。据了解,仅北京一家藏品检测机构一个月就能接纳上百件藏品,可谓生意兴隆。
在一些民间收藏者当中,也由迷信专家转为迷信仪器,他们觉得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拿到仪器那里一照,就能真伪立判,甚至有的收藏者对已经被专家鉴定为真品的也疑神疑鬼起来。科技鉴定真是万能吗?收藏者是不是不再用刻苦研学鉴赏知识了?传统鉴定专家也应该放马南山了吧?这些不但是收藏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也将影响到整个民间收藏的健康发展。
仪器也会失灵
浙江的收藏者李先生曾经拿着一幅字画去做科技鉴定,经仪器检测,鉴定机构认为,该字画与康熙时期的纸张、颜料成分相符,但画风、笔法仪器鉴定不了,这样一来,李先生还是不清楚自己的画究竟是不是真品。目前进口一台检测仪器的造价都在几十万、上百万元,而且国内能够做文物科技鉴定的也不乏“腕级”机构,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但科学仪器还是做不到可以检测任何藏品的真伪。
据有关专家介绍,陶器、瓷器的仪器鉴定是目前最成熟、完善的,拿来任何一件陶瓷都能用仪器测出真伪来,但其鉴定误差也同样惊人。一件青花瓷罐经仪器检测为元至正年间的,但最终经几位瓷器专家鉴定,该青花罐并不是元青花,而是明正德年间的,元至正和明正德之间要相差100多年。目前的仪器断代使用的主要是碳14测年、成分分析法和热释光测年法。对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的吴隽博士表示,成分分析法在一个时间段内是精确的,但这种方法对瓷器的损伤一直是困扰。而热释光法的相对误差大,一般误差在20%,像元青花、宋汝窑等窑口时间短的瓷器,误差甚至会超过该窑口存在的年份。
此外,漆器、木器也可以用仪器检测,但碳14测年只能准确地证明材料的年代,检测不了器物的艺术风格,几千年的木头现在也有。而且仪器检测的盲点已经被作伪者钻了空子,他们已经发现了针对热释光、成分分析法等科技鉴定手段的作伪方法。如检测“唐三彩”通常用的是热释光测年法,结果不久后就惊现了3000多年前的“唐三彩”,可唐朝建立时也距今不过1300多年。原来造假者为了骗过热释光测年,使用X光对赝品进行了短时间的照射,使用X射线照射器物与热释光测年结果之间存在定量关系。1秒钟的X光照射结果在热释光测试法下约相当于器物1000年的演变。造假者一时疏忽X光照过了头,才弄出了3000多年的“唐三彩”。
文物专家曹静楼是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他身跨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两个领域。曹静楼认为,文物鉴定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断代,一个是辨伪。历代都有造假,近现代以来的造假不但仿风格,而且从质地、观感上更加逼真。有些器物可以用仪器鉴定检测成分、内部结构、金相结构、成分比例等来断代,但科技检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如同一地区产的瓷土,不同的工匠来做,做出来的瓷器还是有差别的,瓷器的工艺、纹饰要靠人眼来比较;现代模仿的书画也有用古代材料的,画风、图章的颜色、比例等要靠人眼来观察。仅靠仪器来证明文物的年代和真伪,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姚青芳则强调,国内科技鉴定标准要统一。各地都在搞瓷器的仪器检测,由于水平参差不齐,有可能出现鉴定结果不统一。需要国家一个机构部门来协调文物资源,建立资料数据库。
眼学仍是主流
记者从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几家权威科技鉴定机构了解到,近两年,去做科技鉴定的民间收藏者数量明显增加。难道科技鉴定已经在民间收藏者中拥有了更高的认知度?香港华宝堂驻上海办事处的潘先生曾经先后拿了几十件瓷器去北京的一家博物馆做检测,他觉得反正是釉面无损检测,而且费用也不是很高,出检测报告的500元一件,不出报告的300元一件。不过他坦言,仪器鉴定只是先来筛选一下,最后还是要以专家的鉴定为主,专家还是比仪器更权威。
不久前,青岛市民张先生将家藏的几件瓷器送到拍卖公司付拍,虽然张先生出具了一份国家文物权威部门的科技鉴定认可,但拍卖公司还是成立专家鉴定组,经对所有拍品仔细鉴定,得到真品确认后,才同意接拍张先生的瓷器。文物鉴定专家华义武在北京文物公司做了40多年的流散文物鉴定,是国内知名的玉器鉴定专家,他反对人们对科技鉴定的盲目推崇。他认为仪器往往只能测质地,文物所包含的人文文化是检测不出来的。如果用仪器照一下、在器物上打个眼,就能知道一件东西的年代、真伪,还要那么多人研究传统工艺干什么呢?
不但民间收藏界还是以传统鉴定为主,就是在国内的博物馆,具备科技检测条件的还是一小部分,即使是有仪器的,多数还是靠专家鉴定,而仪器检测作为补充,进一步说明专家的准确性。一旦专家鉴定同仪器检测不一致,最后还是要看权威专家的看法。即使最早进行仪器检测的国外,现在还是需要那些具有一定历史、艺术、文物经验的专家,还没有一个国家仅仅是靠仪器检测,而不需要专家的。
切莫病急乱投医
眼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历经了数百年的口传心授、反复推敲,而仪器检测在国内则是刚刚开始研究,收藏爱好者为什么还要去迷信仪器呢?其中除了社会鉴定机制不健全、专家队伍混乱外,一部分收藏爱好者中存在的只重真伪不重鉴赏、只要价钱不要艺术的心理,也应该引起收藏界的警惕。
现在的文物鉴定市场鱼目混杂,文物鉴定专家多,科技鉴定的公司、机构更多,收藏者不知该听谁的。更有一些“专家”不专,全面开花,无所不通,甚至个别从事古陶瓷、玉器、青铜器的人士跨行鉴定,号称“杂家”,自以为一通百通,结果闹笑话的事时有发生。而像故宫、国博等国家文博机构里的权威专家,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还不能直接面向民间收藏者,请他们鉴定要托朋友、熟人不说,还不能出具正式的鉴定证书,所以一些收藏者只好去找科学仪器了。
不过有些人可不是被逼无奈,他们搞收藏就是想一夜暴富,甭管你是科技的还是传统的,只要能证明他的藏品是真的就行;有的收藏者不肯下功夫去研究藏品的历史和工艺,只想鉴定不想鉴赏。而一份“符合基本成分”的模棱两可的科技鉴定报告,恰恰迎合了他们的需求。然而“科技鉴定报告”都是可信的吗?前不久,北京收藏者刘女士就是因为一份伪造的宋汝窑鉴定报告,结果付出了100多万元的代价。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收藏界的权威人士提醒收藏者,收藏市场上鱼龙混杂,藏品有假,专家有假。如果认为仪器检测出的结果就一定是真的,一样会吃亏上当。
“比人眼更科学、更精确”,“科技鉴定才是科学鉴定”……只要你随手翻开一份收藏类的报刊,至少能看到三四条有关科技鉴定的广告。科技鉴定成了时下的热门行当,仅在北京、上海两地,形形色色的科技鉴定机构、公司不下一二十家。据了解,仅北京一家藏品检测机构一个月就能接纳上百件藏品,可谓生意兴隆。
在一些民间收藏者当中,也由迷信专家转为迷信仪器,他们觉得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拿到仪器那里一照,就能真伪立判,甚至有的收藏者对已经被专家鉴定为真品的也疑神疑鬼起来。科技鉴定真是万能吗?收藏者是不是不再用刻苦研学鉴赏知识了?传统鉴定专家也应该放马南山了吧?这些不但是收藏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也将影响到整个民间收藏的健康发展。
仪器也会失灵
浙江的收藏者李先生曾经拿着一幅字画去做科技鉴定,经仪器检测,鉴定机构认为,该字画与康熙时期的纸张、颜料成分相符,但画风、笔法仪器鉴定不了,这样一来,李先生还是不清楚自己的画究竟是不是真品。目前进口一台检测仪器的造价都在几十万、上百万元,而且国内能够做文物科技鉴定的也不乏“腕级”机构,如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但科学仪器还是做不到可以检测任何藏品的真伪。
据有关专家介绍,陶器、瓷器的仪器鉴定是目前最成熟、完善的,拿来任何一件陶瓷都能用仪器测出真伪来,但其鉴定误差也同样惊人。一件青花瓷罐经仪器检测为元至正年间的,但最终经几位瓷器专家鉴定,该青花罐并不是元青花,而是明正德年间的,元至正和明正德之间要相差100多年。目前的仪器断代使用的主要是碳14测年、成分分析法和热释光测年法。对此,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的吴隽博士表示,成分分析法在一个时间段内是精确的,但这种方法对瓷器的损伤一直是困扰。而热释光法的相对误差大,一般误差在20%,像元青花、宋汝窑等窑口时间短的瓷器,误差甚至会超过该窑口存在的年份。
此外,漆器、木器也可以用仪器检测,但碳14测年只能准确地证明材料的年代,检测不了器物的艺术风格,几千年的木头现在也有。而且仪器检测的盲点已经被作伪者钻了空子,他们已经发现了针对热释光、成分分析法等科技鉴定手段的作伪方法。如检测“唐三彩”通常用的是热释光测年法,结果不久后就惊现了3000多年前的“唐三彩”,可唐朝建立时也距今不过1300多年。原来造假者为了骗过热释光测年,使用X光对赝品进行了短时间的照射,使用X射线照射器物与热释光测年结果之间存在定量关系。1秒钟的X光照射结果在热释光测试法下约相当于器物1000年的演变。造假者一时疏忽X光照过了头,才弄出了3000多年的“唐三彩”。
文物专家曹静楼是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主任,他身跨传统鉴定和科技鉴定两个领域。曹静楼认为,文物鉴定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断代,一个是辨伪。历代都有造假,近现代以来的造假不但仿风格,而且从质地、观感上更加逼真。有些器物可以用仪器鉴定检测成分、内部结构、金相结构、成分比例等来断代,但科技检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如同一地区产的瓷土,不同的工匠来做,做出来的瓷器还是有差别的,瓷器的工艺、纹饰要靠人眼来比较;现代模仿的书画也有用古代材料的,画风、图章的颜色、比例等要靠人眼来观察。仅靠仪器来证明文物的年代和真伪,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
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姚青芳则强调,国内科技鉴定标准要统一。各地都在搞瓷器的仪器检测,由于水平参差不齐,有可能出现鉴定结果不统一。需要国家一个机构部门来协调文物资源,建立资料数据库。
眼学仍是主流
记者从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几家权威科技鉴定机构了解到,近两年,去做科技鉴定的民间收藏者数量明显增加。难道科技鉴定已经在民间收藏者中拥有了更高的认知度?香港华宝堂驻上海办事处的潘先生曾经先后拿了几十件瓷器去北京的一家博物馆做检测,他觉得反正是釉面无损检测,而且费用也不是很高,出检测报告的500元一件,不出报告的300元一件。不过他坦言,仪器鉴定只是先来筛选一下,最后还是要以专家的鉴定为主,专家还是比仪器更权威。
不久前,青岛市民张先生将家藏的几件瓷器送到拍卖公司付拍,虽然张先生出具了一份国家文物权威部门的科技鉴定认可,但拍卖公司还是成立专家鉴定组,经对所有拍品仔细鉴定,得到真品确认后,才同意接拍张先生的瓷器。文物鉴定专家华义武在北京文物公司做了40多年的流散文物鉴定,是国内知名的玉器鉴定专家,他反对人们对科技鉴定的盲目推崇。他认为仪器往往只能测质地,文物所包含的人文文化是检测不出来的。如果用仪器照一下、在器物上打个眼,就能知道一件东西的年代、真伪,还要那么多人研究传统工艺干什么呢?
不但民间收藏界还是以传统鉴定为主,就是在国内的博物馆,具备科技检测条件的还是一小部分,即使是有仪器的,多数还是靠专家鉴定,而仪器检测作为补充,进一步说明专家的准确性。一旦专家鉴定同仪器检测不一致,最后还是要看权威专家的看法。即使最早进行仪器检测的国外,现在还是需要那些具有一定历史、艺术、文物经验的专家,还没有一个国家仅仅是靠仪器检测,而不需要专家的。
切莫病急乱投医
眼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历经了数百年的口传心授、反复推敲,而仪器检测在国内则是刚刚开始研究,收藏爱好者为什么还要去迷信仪器呢?其中除了社会鉴定机制不健全、专家队伍混乱外,一部分收藏爱好者中存在的只重真伪不重鉴赏、只要价钱不要艺术的心理,也应该引起收藏界的警惕。
现在的文物鉴定市场鱼目混杂,文物鉴定专家多,科技鉴定的公司、机构更多,收藏者不知该听谁的。更有一些“专家”不专,全面开花,无所不通,甚至个别从事古陶瓷、玉器、青铜器的人士跨行鉴定,号称“杂家”,自以为一通百通,结果闹笑话的事时有发生。而像故宫、国博等国家文博机构里的权威专家,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还不能直接面向民间收藏者,请他们鉴定要托朋友、熟人不说,还不能出具正式的鉴定证书,所以一些收藏者只好去找科学仪器了。
不过有些人可不是被逼无奈,他们搞收藏就是想一夜暴富,甭管你是科技的还是传统的,只要能证明他的藏品是真的就行;有的收藏者不肯下功夫去研究藏品的历史和工艺,只想鉴定不想鉴赏。而一份“符合基本成分”的模棱两可的科技鉴定报告,恰恰迎合了他们的需求。然而“科技鉴定报告”都是可信的吗?前不久,北京收藏者刘女士就是因为一份伪造的宋汝窑鉴定报告,结果付出了100多万元的代价。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收藏界的权威人士提醒收藏者,收藏市场上鱼龙混杂,藏品有假,专家有假。如果认为仪器检测出的结果就一定是真的,一样会吃亏上当。
推荐关键字:鉴定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聚焦 | 文物鉴定、估值也要“两手抓”2021-07-12
- 恽寿平“清”的书画思想及审美表现形态2021-01-24
- “戏里戏外玩收藏” 王刚代言天天鉴宝2020-10-29
- 【说·道】番外:艺术品收藏“鉴证备案”为2020-07-24
- 【说·道】第十二集:古玩行捡漏的那些事 下2020-07-13
- 【说·道】第十一集:古玩行捡漏的那些事 上2020-07-03
- 【说·道】第十集:知识付费局 (3)2020-06-24
- 【说·道】第九集:知识付费局 (2)2020-06-17
- 【说·道】第八集:知识付费局 (1)2020-06-11
- 【说·道】第七集:选好师傅跟对人 聊聊寻真2020-06-04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