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中英联手促国宝回归
百年大钟能否成为先例
2005-07-30 11:49:02来源:《北京青年报》
A-
A+
7月17日,铸造于清朝光绪十年的天津塘沽大钟正式回归中国,结束了它在英国整整105年的流亡史。这口大钟于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被英军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流落海外的时间里,它被多次盗走,又被幸运地寻回,二战时期,它险遭砸碎铸铁的命运,历经浩劫。
天津塘沽区区委副书记荣新海告诉记者:“这是英国首次无偿归还侵略时期的战利品,它将作为一个先例,为以后的文物索回提供样本。”
英国不愿破例归还国宝
“如果这口大钟就这样被无偿送回了,那么今后大英博物馆里所有的藏品是不是都可以被原属国索回?”回忆起今年6月,英国朴次茅斯市议会上的激烈争论,荣新海仍然记忆犹新,在议会现场,来自英国国家文物与遗产委员会的官员不断发出质疑。
为了确定是否该让大钟回归,英国国家文物与遗产委员会讨论了将近两年,“大钟回归的意义实在太重大,必须经过英国从上到下各部门的层层审批。”荣新海告诉记者。
作为英国早年侵略其他国家时的“战利品”,大钟已被英国国家文物与遗产委员会列入英国文化遗产的二级目录,永久在英国保存,荣新海告诉记者,很多被侵略国家都曾向英国提出文物索回,但从没有得到结果,“作为保存百年的文物,英国毕竟不情愿原物奉还。”
这口大钟,它在英国朴次茅斯市的维多利亚公园里已经保存了105年,当地的市民几辈人都是在大钟边长大,为了保护它,还特意修建了一座中式石亭。
“很多当地市民也对大钟的回归提出了质疑,他们对大钟已经有了感情,失去它就像失去了一个亲人。”荣新海告诉记者。
另外,如果这口大钟被无偿归还了,那么大英博物馆来自海外的所有藏品就都没了保证。“这是大钟回归中国的主要障碍。”荣新海告诉记者,英国实行的是判例法,一旦有了先例,以后的案件都可以依此而行。
中英联手促国宝回归
“能够顺利地把大钟索回,有很大一部分是英国友人以及在英华人的功劳。”北京大钟寺博物馆研究员夏明明告诉记者。
索回大钟发起人马克·刘易斯说:“我的曾曾祖父作为八国联军的一员,参加了那场战斗,并参与运送大钟返回英国,这件事让我愧疚不已。”在一封他发给荣新海的电子邮件中,刘易斯不断地表示忏悔,“这件国宝不是正义和平的象征,应该把它送还中国。”
2003年秋天,刘易斯与北京古钟研究所副研究员夏明明通过互联网取得了联系,夏明明随即将此情况通知塘沽区文化局。
但国宝的回归需要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索要国宝开始执行后的整整10个月都没有进展。
2004年9月,荣新海与全英华人联合会副主席、朴次茅斯市华人协会主席叶锦洪建立了联系。“我一定会尽全力促成国宝回归祖国。”争取大沽铁钟回归一事,得到了叶锦洪的支持。叶锦洪利用自己在英国的社会影响,约见了朴次茅斯市市长和议会的多数议员,“我有把握将归还铁钟一事提交朴次茅斯市议会审议、表决,并最终获得通过。”他告诉荣新海。
2004年11月份,天津市塘沽区与朴次茅斯市开始了认真细致的报批过程。同时,作为友好的象征,塘沽区政府承诺将归还的铁钟陈列在新建的区博物馆,并制作一件复制品赠送给朴次茅斯市。
“我们先后写了近10万字的电子邮件商讨大钟回归的事,前后经历了约1年的时间。”荣新海告诉记者。
今年6月初,朴次茅斯市议会通过辩论表决,同意将大钟归还中国。
归还大钟对今后有何影响还不清楚
作为英国文物界资深人士,英国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主任马克·刘易斯很为自己能够对归还中国国宝起到重要作用而高兴,记者前天与他取得了联系。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次大钟归还是完全无偿的,那么这是英国首次无偿向国外归还文物吗?
刘易斯:是的,尽管很难相信,这确实是英国首次向国外无偿归还文物。但这实际上属于个人行为,我感觉这口大钟的存在并不能代表和平,所以我一定要促成大钟的无偿回国。
记:为何开此先例?
刘易斯:我每天上班经过的维多利亚公园里有个中式石亭,在亭子左侧铭文中提到亭内有口大钟,但印象中好像没见过。听别人说,四五年前这里是有的,于是就想找到它。几经周折终于在2003年7月8日一次去公园温室时无意中发现了,但是钟上刻了很多中文,我看不懂。碰巧有次社区聚会上,我认识了中国留学生范辉,当时她是来参与社区的华语广播,我便请她来翻译大钟上的文字。她告诉我上面刻的是一些中国祠堂名称和铸钟时间。没想到这口钟居然和我的家族史有关,范辉说这是八国联军时期英国从中国天津大沽口炮台掠夺走的。
记:英国法律体系属于判例法,这次创造了无偿向国外归还文物的先例,对今后英国的文物归还会有什么影响呢?
刘易斯:依照英国的判例法确实会有这样的顾虑,当时在市议会上很多人担心以后会有人排着队来我们国家索要文物,因此我们实际上采用了特殊方式,即一开始就是个人行为,究竟以后会对政府有什么影响,我现在可不清楚。
根据《国际流失文物返还公约》,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目前,中国政府正努力从海外追回流失国宝,而中国新一代商人也开始积极参与到国宝回归行动中来。几年前,流落在海外达300年之久的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作品,被中国商人以近300万欧元的价格购得,后来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成为海外古董回归的里程碑。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以百万件计,分藏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还有数千件艺术和文物精品为海外私人所藏。这些文物,有许多是战争中被掠走的。
流落海外部分文物
目前中国流落海外的历代名画初步统计,有记录可查的就已达2.3万件,美洲(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各占三分之一。欧洲主要分布在德、英、法、比利时、瑞典等国,大部分是当年从敦煌藏经洞掠走的,一小部分是抗战前后和解放战争前后由外国人买走和华人带出的。
流失到海外的唐代卷轴画有20余张,敦煌16窟收藏的经卷、诗画、书画,时代历经盛唐、晚唐、五代到北宋,都是敦煌石窟的挂幅佛教画。流失的宋代卷轴画有二三百张,元代近200张,明代名画流失约有8000余件,清代约1.2万余件。
天津塘沽区区委副书记荣新海告诉记者:“这是英国首次无偿归还侵略时期的战利品,它将作为一个先例,为以后的文物索回提供样本。”
英国不愿破例归还国宝
“如果这口大钟就这样被无偿送回了,那么今后大英博物馆里所有的藏品是不是都可以被原属国索回?”回忆起今年6月,英国朴次茅斯市议会上的激烈争论,荣新海仍然记忆犹新,在议会现场,来自英国国家文物与遗产委员会的官员不断发出质疑。
为了确定是否该让大钟回归,英国国家文物与遗产委员会讨论了将近两年,“大钟回归的意义实在太重大,必须经过英国从上到下各部门的层层审批。”荣新海告诉记者。
作为英国早年侵略其他国家时的“战利品”,大钟已被英国国家文物与遗产委员会列入英国文化遗产的二级目录,永久在英国保存,荣新海告诉记者,很多被侵略国家都曾向英国提出文物索回,但从没有得到结果,“作为保存百年的文物,英国毕竟不情愿原物奉还。”
这口大钟,它在英国朴次茅斯市的维多利亚公园里已经保存了105年,当地的市民几辈人都是在大钟边长大,为了保护它,还特意修建了一座中式石亭。
“很多当地市民也对大钟的回归提出了质疑,他们对大钟已经有了感情,失去它就像失去了一个亲人。”荣新海告诉记者。
另外,如果这口大钟被无偿归还了,那么大英博物馆来自海外的所有藏品就都没了保证。“这是大钟回归中国的主要障碍。”荣新海告诉记者,英国实行的是判例法,一旦有了先例,以后的案件都可以依此而行。
中英联手促国宝回归
“能够顺利地把大钟索回,有很大一部分是英国友人以及在英华人的功劳。”北京大钟寺博物馆研究员夏明明告诉记者。
索回大钟发起人马克·刘易斯说:“我的曾曾祖父作为八国联军的一员,参加了那场战斗,并参与运送大钟返回英国,这件事让我愧疚不已。”在一封他发给荣新海的电子邮件中,刘易斯不断地表示忏悔,“这件国宝不是正义和平的象征,应该把它送还中国。”
2003年秋天,刘易斯与北京古钟研究所副研究员夏明明通过互联网取得了联系,夏明明随即将此情况通知塘沽区文化局。
但国宝的回归需要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索要国宝开始执行后的整整10个月都没有进展。
2004年9月,荣新海与全英华人联合会副主席、朴次茅斯市华人协会主席叶锦洪建立了联系。“我一定会尽全力促成国宝回归祖国。”争取大沽铁钟回归一事,得到了叶锦洪的支持。叶锦洪利用自己在英国的社会影响,约见了朴次茅斯市市长和议会的多数议员,“我有把握将归还铁钟一事提交朴次茅斯市议会审议、表决,并最终获得通过。”他告诉荣新海。
2004年11月份,天津市塘沽区与朴次茅斯市开始了认真细致的报批过程。同时,作为友好的象征,塘沽区政府承诺将归还的铁钟陈列在新建的区博物馆,并制作一件复制品赠送给朴次茅斯市。
“我们先后写了近10万字的电子邮件商讨大钟回归的事,前后经历了约1年的时间。”荣新海告诉记者。
今年6月初,朴次茅斯市议会通过辩论表决,同意将大钟归还中国。
归还大钟对今后有何影响还不清楚
作为英国文物界资深人士,英国维多利亚艺术中心主任马克·刘易斯很为自己能够对归还中国国宝起到重要作用而高兴,记者前天与他取得了联系。
记者(以下简称记):这次大钟归还是完全无偿的,那么这是英国首次无偿向国外归还文物吗?
刘易斯:是的,尽管很难相信,这确实是英国首次向国外无偿归还文物。但这实际上属于个人行为,我感觉这口大钟的存在并不能代表和平,所以我一定要促成大钟的无偿回国。
记:为何开此先例?
刘易斯:我每天上班经过的维多利亚公园里有个中式石亭,在亭子左侧铭文中提到亭内有口大钟,但印象中好像没见过。听别人说,四五年前这里是有的,于是就想找到它。几经周折终于在2003年7月8日一次去公园温室时无意中发现了,但是钟上刻了很多中文,我看不懂。碰巧有次社区聚会上,我认识了中国留学生范辉,当时她是来参与社区的华语广播,我便请她来翻译大钟上的文字。她告诉我上面刻的是一些中国祠堂名称和铸钟时间。没想到这口钟居然和我的家族史有关,范辉说这是八国联军时期英国从中国天津大沽口炮台掠夺走的。
记:英国法律体系属于判例法,这次创造了无偿向国外归还文物的先例,对今后英国的文物归还会有什么影响呢?
刘易斯:依照英国的判例法确实会有这样的顾虑,当时在市议会上很多人担心以后会有人排着队来我们国家索要文物,因此我们实际上采用了特殊方式,即一开始就是个人行为,究竟以后会对政府有什么影响,我现在可不清楚。
根据《国际流失文物返还公约》,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成功地索回了部分流失文物。目前,中国政府正努力从海外追回流失国宝,而中国新一代商人也开始积极参与到国宝回归行动中来。几年前,流落在海外达300年之久的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作品,被中国商人以近300万欧元的价格购得,后来由故宫博物院收藏,成为海外古董回归的里程碑。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以百万件计,分藏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还有数千件艺术和文物精品为海外私人所藏。这些文物,有许多是战争中被掠走的。
流落海外部分文物
目前中国流落海外的历代名画初步统计,有记录可查的就已达2.3万件,美洲(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各占三分之一。欧洲主要分布在德、英、法、比利时、瑞典等国,大部分是当年从敦煌藏经洞掠走的,一小部分是抗战前后和解放战争前后由外国人买走和华人带出的。
流失到海外的唐代卷轴画有20余张,敦煌16窟收藏的经卷、诗画、书画,时代历经盛唐、晚唐、五代到北宋,都是敦煌石窟的挂幅佛教画。流失的宋代卷轴画有二三百张,元代近200张,明代名画流失约有8000余件,清代约1.2万余件。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新中国70周年特辑④】十大国宝海外归来的2019-10-04
- 【雅昌专稿】《五牛图》《伯远帖》原作仅展2019-09-16
- 曾在英国被拍卖的圆明园流失文物青铜“虎鎣2018-12-12
- 大英博物馆向伊拉克大使馆移交被掠夺文物2018-10-11
- 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国彰显正面力量2018-04-27
- 【雅昌专稿】疑似圆明园流失文物西周青铜器2018-04-11
- 流失日本的中国艺术精品2018-03-10
- 晋南寺观流散壁画的前世今生2018-03-15
- 【雅昌专稿】《黑豹》的利爪撕开了现代博物2018-03-13
- 流失海外的秦人鸱枭鸟形金饰片2017-11-09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