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寻访东非“郑和遗迹”
作者:刘莉 蔺智深 2005-07-09 08:24:09来源:新华网
A-
A+
7月9日电 据有关史料记载,郑和船队当年曾至少3次到达东非海岸,肯尼亚的马林迪与蒙巴萨等是郑和下西洋的最后一站。而肯海滨的拉穆群岛恰好位于环印度洋航线的交通要道,是郑和船队前往上述东非沿岸城市的必经之路。那里还一直流传着几百年前中国船只在拉穆群岛附近海域触礁,水手上岸定居并融入当地社会的故事。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前往肯尼亚海滨的拉穆群岛采访,希望能够解开一个个历史谜团。
在拉穆岛上的宾馆,记者惊讶地看到宾馆的墙上挂满了中国瓷盘,原来在这里有收藏中国瓷器的风俗。饭店经理还向记者展示了一箩筐的中国瓷器碎片,说这些都是在海边拾到的。据介绍,当地居民的私人收藏品更多。岛上一个旅馆的主人收藏有一个古老的中国陶罐,上面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他家里浴室的墙壁则完全是用瓷器碎片装饰的。拉穆博物馆也陈列着从附近海域打捞上来的大量中国瓷器和瓷器碎片。看来,这里与中国确有不解之缘。
来到拉穆群岛中帕泰岛上的上加村,导游说这里就是传说中中国水手登陆和最先居住的地方,并带记者来到了几个“中国医生”的家里。60岁的约瑟夫医生当场表演了他的“绝活”:他先用自制的一种椰油抹在骨折的胳膊上,然后拿了几个小竹板,用细细的线绳拴在一起,绑在病人的胳膊上。他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疗跌打损伤。约瑟夫骄傲地说,这是他祖传下来的医疗方法。尽管如今这里并没有中国人后裔居住,村里人也说不上任何有关中国的故事,但这些“中国医生”都认为他们祖传的治病方法是从曾经来到这里的中国人那里学到的。
上加村的古墓群约有320座墓葬,其中一些颇似中国人的墓,并且曾有中国瓷器装饰墓壁。在一座四方的墓墙上,仍可看到整齐排列的一个个圆洞,据说是每个洞里曾经装饰有一个中国瓷盘,但早已被盗墓者偷走。在最下边的一个角落,记者发现了一小片印有蓝花的瓷器还留在洞里。当地居民和博物馆人员都表示,非常希望中国专家来这里进行考古发掘,与肯尼亚的考古人员一起揭开中国人到达上加之谜。
据说,上加村曾于14世纪至16世纪繁荣一时,后受葡萄牙人入侵,于17世纪毁于战火。中国水手后裔于是迁到西尤村,并繁衍至今。在西尤村,记者见到了一个“中国人后裔”——60岁的欧马先生。他肤色比当地人浅,面目特征稍与当地人不同,但与中国人也有很大差别。他坚信自己是“中国人后裔”,还给记者讲述了祖辈流传下来的中国沉船的故事。
欧马先生现在生活不错,除了卖草药,他还有祖传的中国“绝技”——编渔网和编小竹筐。他还当场给记者演示了一番,并颇感自豪地说许多村民也从他这里学会了一些东方技艺。不过,欧马先生遗憾地说,祖上并未留下任何有关中国的传家宝,只是世代相传的家训表明他是中国人的后代。
西尤村的村长马卡说,这里约有2300人左右,其中约30人是“中国水手后裔”,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说法,但没有人可以证实。另外,除了长相之外,这些自称“中国人后裔”的村民确实也有一些其他村民不会的技术,如小医术或编织技巧等。
当地官员和博物馆人员多次向记者表示,肯方考古力量比较薄弱,希望中国给予支持。据悉,中国国家文物局将派出一个3人专家小组,于本月21日至29日赴肯尼亚实地考察,以揭开东非海岸的中国文物与“中国人后裔”之谜。
在拉穆岛上的宾馆,记者惊讶地看到宾馆的墙上挂满了中国瓷盘,原来在这里有收藏中国瓷器的风俗。饭店经理还向记者展示了一箩筐的中国瓷器碎片,说这些都是在海边拾到的。据介绍,当地居民的私人收藏品更多。岛上一个旅馆的主人收藏有一个古老的中国陶罐,上面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他家里浴室的墙壁则完全是用瓷器碎片装饰的。拉穆博物馆也陈列着从附近海域打捞上来的大量中国瓷器和瓷器碎片。看来,这里与中国确有不解之缘。
来到拉穆群岛中帕泰岛上的上加村,导游说这里就是传说中中国水手登陆和最先居住的地方,并带记者来到了几个“中国医生”的家里。60岁的约瑟夫医生当场表演了他的“绝活”:他先用自制的一种椰油抹在骨折的胳膊上,然后拿了几个小竹板,用细细的线绳拴在一起,绑在病人的胳膊上。他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疗跌打损伤。约瑟夫骄傲地说,这是他祖传下来的医疗方法。尽管如今这里并没有中国人后裔居住,村里人也说不上任何有关中国的故事,但这些“中国医生”都认为他们祖传的治病方法是从曾经来到这里的中国人那里学到的。
上加村的古墓群约有320座墓葬,其中一些颇似中国人的墓,并且曾有中国瓷器装饰墓壁。在一座四方的墓墙上,仍可看到整齐排列的一个个圆洞,据说是每个洞里曾经装饰有一个中国瓷盘,但早已被盗墓者偷走。在最下边的一个角落,记者发现了一小片印有蓝花的瓷器还留在洞里。当地居民和博物馆人员都表示,非常希望中国专家来这里进行考古发掘,与肯尼亚的考古人员一起揭开中国人到达上加之谜。
据说,上加村曾于14世纪至16世纪繁荣一时,后受葡萄牙人入侵,于17世纪毁于战火。中国水手后裔于是迁到西尤村,并繁衍至今。在西尤村,记者见到了一个“中国人后裔”——60岁的欧马先生。他肤色比当地人浅,面目特征稍与当地人不同,但与中国人也有很大差别。他坚信自己是“中国人后裔”,还给记者讲述了祖辈流传下来的中国沉船的故事。
欧马先生现在生活不错,除了卖草药,他还有祖传的中国“绝技”——编渔网和编小竹筐。他还当场给记者演示了一番,并颇感自豪地说许多村民也从他这里学会了一些东方技艺。不过,欧马先生遗憾地说,祖上并未留下任何有关中国的传家宝,只是世代相传的家训表明他是中国人的后代。
西尤村的村长马卡说,这里约有2300人左右,其中约30人是“中国水手后裔”,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说法,但没有人可以证实。另外,除了长相之外,这些自称“中国人后裔”的村民确实也有一些其他村民不会的技术,如小医术或编织技巧等。
当地官员和博物馆人员多次向记者表示,肯方考古力量比较薄弱,希望中国给予支持。据悉,中国国家文物局将派出一个3人专家小组,于本月21日至29日赴肯尼亚实地考察,以揭开东非海岸的中国文物与“中国人后裔”之谜。
推荐关键字:郑和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满城尽带黄金甲”,如此奢靡为哪般? ——2018-01-31
- 郑和《发心书写金字经》串联“一带一路”昨2017-05-05
- 刘益谦以1402.6万美元拍得郑和真迹2015-03-25
- 民间藏家晒珍品 见证“海丝”辉煌史2014-11-27
- 肯尼亚出土明代永乐通宝 证明郑和曾到过肯尼2013-03-15
- 郑和宝船造船工具首度公开亮相2012-07-10
- 探秘郑和宝船厂遗址:宝船若遇海盗船不怕撞2012-07-09
- 南京发现一尊黄花梨雕像 郑和新样子英俊潇洒2012-04-09
- 中国考古队下月赴肯尼亚 寻找郑和船队后裔2011-10-31
- 郑和下西洋的迷雾:谁销毁了那支庞大的“特2011-05-27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