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课程介绍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 董书兵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上午好。我来汇报一下清华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系列课程的安排,因为我们的雕塑系是四年制,时间也是非常紧,我们利用课程的安排,以及利用小学期,尽量把课程安排的更有逻辑性和更有连续性。同时也是作为具象雕塑创作的方向。我们曾经也探讨过这些问题,具象雕塑一说就是更倾向于对西方雕塑的表述,实际上具象雕塑是一个比较广的范畴,在教学当中,一方面对西方教育体系进行教学,另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教学也应该让它进入到我们的课堂,而且让课程更加的完整和系列。
我们的课程在本科阶段分为临摹课,由胥建国老师负责,中国雕塑史是赵萌老师负责,中国雕塑史的发展变化做一个较为系统的讲解。专业考察课程是由我来上的。大从95年开始到今天近20年的时间从来没有断过,每年都会带学生走这条路线,一会儿我也会把这条路线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讲解,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提一些宝贵意见。还有中国彩塑艺术的创作课程,也是由胥建国老师完成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毕业环节当中,胥老师也会进入到毕业创作辅导之中,可以专门对中国雕塑这种方式进行创作的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支持和辅导。
1、中国雕塑史课程。
自从雕塑系建立以来,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在理建设比较重视,西方雕塑史由胥建国老师料来上,中国雕塑史由赵虻教授上的。教学的目的是作为一个专业的学科,应该让同学们能够很系统的了解本专业的历史发展脉络。东西雕塑史的课程设置,尤其是在中国雕塑史上的设置,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认知自己的文化,同时了解和认知的过程,也为专业考察课提供了很好的前期的准备。因为我们经常说,理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实际的考察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直观,因为雕塑和绘画不同的地方是你看照片和看原作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雕塑史课程也是结合专业考察,因为我们在校期间,全部清华大学的各院系都要走向社会,走向各自领域的地方进行实习,因为在这五周当中没有共同课,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时间。同时因为这个课程在八月到九月的阶段,在全国来说气侯比较合适,出门也比较方便。
2、专业考察课程。
这个课程是由我负责的,我上了近20年,也比较熟悉,也是我比较热爱,我是西北人,喜欢这儿的土地,喜欢这儿的美食,石窟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课程的定位专业考察从95年开始,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就有这个课,但是老师从来不带,我们那会儿我是班长,自己就带着班里的同学开始在西北进行探索。95年开始我做教员以后,给学生上课慢慢就走了这条路。这条路在走的过程中有两个体会。第一个体会,在行走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学习之外,也使同学们在四年、五年的学习经历当中,一次很重要的集体活动,这个集体活动当中同学和同学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会建立很深的友谊,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相互督促。二是通过这条线,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可能我们有时候看图片没有这种感觉,但当有一天走到现场,比如说像在敦煌,这些唐代的雕塑,你走到它跟前的时候,它的气息对你的感染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从书本上、凸面上体会不到的东西。
因为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动态的课堂,这里面有博物馆,有石窟,博物馆起到的是串线的作用,而石窟是每个点,可以进行发散的研究。这条线从麦积山开始到敦煌,敦煌再走青海,两个重要的藏传佛教的寺院,在这个路线当中基本上把中国半个美术史能够囊括,我说的是实物。我们看到实物进行学习的同时,要求学生以速写的方式,但是速写不只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这种方式进行分析。刚才很多老师也说到,到了现场临摹的条件没有,这确实是现实情况,在麦积山和敦煌很多洞库就给你开十分钟,打开就关上了,这样就只能以速写的方式记录,不简单的是画下来,而是带有研究和分析,当然也是在指导老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比如说这个学生的作业,学生画的是甘肃省博物馆这个铜门马,学生在画的过程,我讲完以后学生再画,学生沿着老师的思路对造型上进行分析,也涵盖文字上的分析,这些分析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传统当中学会怎么去解决一个问题,怎么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还不简单是临个像,完成一个作业而已,更重要的是去当中汲取营养。
在整个20年的积累过程中,我其实总结出两条线,一条是人文线,人文线里面有三个著名的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青海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我们的针对性是不同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大家都知道,可以在中国作为通史馆很重要的一个博物馆之一,在中国做通史博物馆的可能没有几个,国家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陕西省博物院可以做到,其他的相对来说是片断性的。甘肃省博物馆主要是以汉唐和丝路作为重点来学习的博物馆,青海博物馆主要是彩陶。因为西安也是重要的一站,这里面有兵马俑、有碑林,有西安市博物院,有乾陵、茂陵,这些都是可以作为通史基础上的一个重要的点位。石窟我也说了,这里有麦积山的石窟,主要是学北朝时期的时刻,到敦煌的石刻侧重点放在唐代,这些唐代从初唐到盛唐这个序列非常完整,而且都是原做,可能在其他地方几乎是看不到的。在人文线当中还有众多的寺院,包括大佛寺、金塔寺等等,通过让学生的实际观看,对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有一个对应,石窟雕塑和寺院雕塑有一个对应。这条线学习一般会有三周到四周的时间,各位老师也知道带学生出去也很辛苦,没有什么节假日和早晚之分,只要有时间可能都是投入到行进和学习当中。
第二条线是自然景观线。我知道清华美院的本科生大部分来自南方和中原地区,西北地区的学生很少,这个行进过程中,我们会经过大的河流黄河、大的湖泊青海湖、大的山脉祁连山,包括沙漠、戈壁,这个对于很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从电视上和图片当中感受到的,真切的进入到空间和环境之后会被感染。所以我说这个课程更重要的应该说是爱国主义教育课,很多学生走完这个经历以后对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变化,也开始关注自己的文化,也开始关注雕塑。因为这些学生基本上是素描、色彩、速写考上学校,都是一种集训的结果。进到学校以后是西式的教育,其实我觉得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应该更加的深入的研究自身的文化,增强我们的自信,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和未来的发展建立信心,储备人才。
在教学环节中,通过速写让同学进行记录,通过对比主要是时代和地理的对比,让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通过临摹掌握技法和技术,通过讲课了解石窟和寺院之外区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通过时间,因为是在行走中学习,在时间当中建立一个概念,通过空间,对于形态、对于雕塑的理解,空间也是我们作为雕塑学习的重要的需要掌握的感知。系里的教师队伍也在建设,因为这个课是我自己一个人带的,我更希望这个课能够延续下去,一开始作为辅助的教学人员在路上走,使我们以后的课程做的更加的系统和完整。
因为我每次出去的时候,学生一个是要笔记,一个是要速写,还要写文章。速写的量一定要建立在100到150张的基础上,并不是你只要画就可以了。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有一个从众心理,只要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很积极这个班就非常好带。同时他们回来还要写三到五千的论文考察,这也是作为雕塑专业学生文字的训练,也是督促他们思考一些问题。因为做这个课程的时候,我自己也一直在研究石窟的造型研究,尤其是北朝和唐代的造型研究,这样可能更有助于服务于教学。每次回来以后都有一个考察成果的汇报展,这也给下一届学生提供了一个参照,知道他们出去要干什么,树立一个榜样。我们出去的时候是二年级的下半学期,回到系里就进入到三年级的学习阶段。
3、中国彩塑艺术课
这也是雕塑系重要的一个课程,中国彩塑艺术课的创作课程,这也是北京市的精品课,胥建国老师一直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写了大量的论文和文章,因为他的导师是第四代泥人张,他在教学上延续了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在这些教学当中,通过学生的临摹研习、理论的学习包括考察带来的感受,在三年级的后半学期进行彩塑的创作。学生也是在他们所看所闻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沿着以中国传统的方式进行创作。像这个作品我看着都很喜欢,这是我们在寺院和洞窟里面经常能看到的,但这个构思非常巧妙,通过展示让人感觉到宗教的存在,也许从来没有具体佛的形象,形象都在各自人的头脑当中,这样更有禅意,更能体现出对传统的一种文化,包括传统艺术表达形式的认知。这个是同学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壁画上的一些形象进行的延展训练。我觉得对传统的学习很重要,还是要给予理解,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用母语来进行表达这是一种责任。每次课程作业同学做了以后都非常精彩,我们都会做一个展示,包括评分的标准。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 董书兵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上午好。我来汇报一下清华美术学院中国传统雕塑系列课程的安排,因为我们的雕塑系是四年制,时间也是非常紧,我们利用课程的安排,以及利用小学期,尽量把课程安排的更有逻辑性和更有连续性。同时也是作为具象雕塑创作的方向。我们曾经也探讨过这些问题,具象雕塑一说就是更倾向于对西方雕塑的表述,实际上具象雕塑是一个比较广的范畴,在教学当中,一方面对西方教育体系进行教学,另外一方面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教学也应该让它进入到我们的课堂,而且让课程更加的完整和系列。
我们的课程在本科阶段分为临摹课,由胥建国老师负责,中国雕塑史是赵萌老师负责,中国雕塑史的发展变化做一个较为系统的讲解。专业考察课程是由我来上的。大从95年开始到今天近20年的时间从来没有断过,每年都会带学生走这条路线,一会儿我也会把这条路线给大家做一个详细的讲解,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提一些宝贵意见。还有中国彩塑艺术的创作课程,也是由胥建国老师完成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毕业环节当中,胥老师也会进入到毕业创作辅导之中,可以专门对中国雕塑这种方式进行创作的学生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支持和辅导。
1、中国雕塑史课程。
自从雕塑系建立以来,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在理建设比较重视,西方雕塑史由胥建国老师料来上,中国雕塑史由赵虻教授上的。教学的目的是作为一个专业的学科,应该让同学们能够很系统的了解本专业的历史发展脉络。东西雕塑史的课程设置,尤其是在中国雕塑史上的设置,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认知自己的文化,同时了解和认知的过程,也为专业考察课提供了很好的前期的准备。因为我们经常说,理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实际的考察在某种程度上更加直观,因为雕塑和绘画不同的地方是你看照片和看原作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雕塑史课程也是结合专业考察,因为我们在校期间,全部清华大学的各院系都要走向社会,走向各自领域的地方进行实习,因为在这五周当中没有共同课,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时间。同时因为这个课程在八月到九月的阶段,在全国来说气侯比较合适,出门也比较方便。
2、专业考察课程。
这个课程是由我负责的,我上了近20年,也比较熟悉,也是我比较热爱,我是西北人,喜欢这儿的土地,喜欢这儿的美食,石窟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课程的定位专业考察从95年开始,因为我上学的时候就有这个课,但是老师从来不带,我们那会儿我是班长,自己就带着班里的同学开始在西北进行探索。95年开始我做教员以后,给学生上课慢慢就走了这条路。这条路在走的过程中有两个体会。第一个体会,在行走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学习之外,也使同学们在四年、五年的学习经历当中,一次很重要的集体活动,这个集体活动当中同学和同学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会建立很深的友谊,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相互督促。二是通过这条线,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可能我们有时候看图片没有这种感觉,但当有一天走到现场,比如说像在敦煌,这些唐代的雕塑,你走到它跟前的时候,它的气息对你的感染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从书本上、凸面上体会不到的东西。
因为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是动态的课堂,这里面有博物馆,有石窟,博物馆起到的是串线的作用,而石窟是每个点,可以进行发散的研究。这条线从麦积山开始到敦煌,敦煌再走青海,两个重要的藏传佛教的寺院,在这个路线当中基本上把中国半个美术史能够囊括,我说的是实物。我们看到实物进行学习的同时,要求学生以速写的方式,但是速写不只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这种方式进行分析。刚才很多老师也说到,到了现场临摹的条件没有,这确实是现实情况,在麦积山和敦煌很多洞库就给你开十分钟,打开就关上了,这样就只能以速写的方式记录,不简单的是画下来,而是带有研究和分析,当然也是在指导老师指导的前提下进行。比如说这个学生的作业,学生画的是甘肃省博物馆这个铜门马,学生在画的过程,我讲完以后学生再画,学生沿着老师的思路对造型上进行分析,也涵盖文字上的分析,这些分析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传统当中学会怎么去解决一个问题,怎么达到一个预期的目标,还不简单是临个像,完成一个作业而已,更重要的是去当中汲取营养。
在整个20年的积累过程中,我其实总结出两条线,一条是人文线,人文线里面有三个著名的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青海博物馆,这些博物馆我们的针对性是不同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大家都知道,可以在中国作为通史馆很重要的一个博物馆之一,在中国做通史博物馆的可能没有几个,国家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和陕西省博物院可以做到,其他的相对来说是片断性的。甘肃省博物馆主要是以汉唐和丝路作为重点来学习的博物馆,青海博物馆主要是彩陶。因为西安也是重要的一站,这里面有兵马俑、有碑林,有西安市博物院,有乾陵、茂陵,这些都是可以作为通史基础上的一个重要的点位。石窟我也说了,这里有麦积山的石窟,主要是学北朝时期的时刻,到敦煌的石刻侧重点放在唐代,这些唐代从初唐到盛唐这个序列非常完整,而且都是原做,可能在其他地方几乎是看不到的。在人文线当中还有众多的寺院,包括大佛寺、金塔寺等等,通过让学生的实际观看,对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有一个对应,石窟雕塑和寺院雕塑有一个对应。这条线学习一般会有三周到四周的时间,各位老师也知道带学生出去也很辛苦,没有什么节假日和早晚之分,只要有时间可能都是投入到行进和学习当中。
第二条线是自然景观线。我知道清华美院的本科生大部分来自南方和中原地区,西北地区的学生很少,这个行进过程中,我们会经过大的河流黄河、大的湖泊青海湖、大的山脉祁连山,包括沙漠、戈壁,这个对于很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从电视上和图片当中感受到的,真切的进入到空间和环境之后会被感染。所以我说这个课程更重要的应该说是爱国主义教育课,很多学生走完这个经历以后对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变化,也开始关注自己的文化,也开始关注雕塑。因为这些学生基本上是素描、色彩、速写考上学校,都是一种集训的结果。进到学校以后是西式的教育,其实我觉得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应该更加的深入的研究自身的文化,增强我们的自信,让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和未来的发展建立信心,储备人才。
在教学环节中,通过速写让同学进行记录,通过对比主要是时代和地理的对比,让学生掌握他们的特点。通过临摹掌握技法和技术,通过讲课了解石窟和寺院之外区域文化对艺术的影响,通过时间,因为是在行走中学习,在时间当中建立一个概念,通过空间,对于形态、对于雕塑的理解,空间也是我们作为雕塑学习的重要的需要掌握的感知。系里的教师队伍也在建设,因为这个课是我自己一个人带的,我更希望这个课能够延续下去,一开始作为辅助的教学人员在路上走,使我们以后的课程做的更加的系统和完整。
因为我每次出去的时候,学生一个是要笔记,一个是要速写,还要写文章。速写的量一定要建立在100到150张的基础上,并不是你只要画就可以了。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有一个从众心理,只要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很积极这个班就非常好带。同时他们回来还要写三到五千的论文考察,这也是作为雕塑专业学生文字的训练,也是督促他们思考一些问题。因为做这个课程的时候,我自己也一直在研究石窟的造型研究,尤其是北朝和唐代的造型研究,这样可能更有助于服务于教学。每次回来以后都有一个考察成果的汇报展,这也给下一届学生提供了一个参照,知道他们出去要干什么,树立一个榜样。我们出去的时候是二年级的下半学期,回到系里就进入到三年级的学习阶段。
3、中国彩塑艺术课
这也是雕塑系重要的一个课程,中国彩塑艺术课的创作课程,这也是北京市的精品课,胥建国老师一直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写了大量的论文和文章,因为他的导师是第四代泥人张,他在教学上延续了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在这些教学当中,通过学生的临摹研习、理论的学习包括考察带来的感受,在三年级的后半学期进行彩塑的创作。学生也是在他们所看所闻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沿着以中国传统的方式进行创作。像这个作品我看着都很喜欢,这是我们在寺院和洞窟里面经常能看到的,但这个构思非常巧妙,通过展示让人感觉到宗教的存在,也许从来没有具体佛的形象,形象都在各自人的头脑当中,这样更有禅意,更能体现出对传统的一种文化,包括传统艺术表达形式的认知。这个是同学们在创作的过程中,通过壁画上的一些形象进行的延展训练。我觉得对传统的学习很重要,还是要给予理解,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用母语来进行表达这是一种责任。每次课程作业同学做了以后都非常精彩,我们都会做一个展示,包括评分的标准。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