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赵庆伟:禅意的收藏

作者:王琦 2005-06-23 10:20:22来源:《缤纷家居》
A- A+
  图一:著名收藏家赵庆伟先生

  他蹲在地上,又点着一根烟。

  眼前是一大堆封存好的大纸箱,赵庆伟很紧张很没底地盯着它们,这仿佛是场未知胜负的赌博,他押的宝是——花3万3买来的这33个旧纸箱里有他想要的名人的手稿!

  就在几个小时前,“线人”给他打来电话:《文艺研究》杂志社清理出33箱稿件,听说有人收购,杂志社开了个一口价:不让开箱也不让验货,每箱1000元,一共3.3万元,但不让开箱验货。放下电话,赵庆伟心里不由打起鼓来:不开箱不验货意味着这些纸箱没被开过封,这是这家老牌文艺理论杂志社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清理文档,依赵庆伟以往的经验,里面极可能有很多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亲笔文稿,价值不可低估;但是,万一是大量过期杂志或是打印手稿怎么办?3万3买一堆废纸啊!

  买!就赌他一把!赵庆伟决定全部买下!

  现在,这堆巨大的纸箱就码放在他眼前,他的心里真有慌慌的,惶惑得很。定定神,他开始拆箱,第一箱被打开了:眼前全是稿件校样!他心里不禁一沉。箱子里倒都有目录,上面的名字确实也是名闻遐迩的大家:冰心、夏衍、王蒙、李可染范曾吴冠中、邵大箴……

  可是翻开来看,却是一校、二校、三校……总共六次的校稿,终于,在最后的那一摞校稿底下,他发现了作者的手书原稿!当李可染娟秀的字体和冰心苍韧不羁的字迹赫然出现时,那一瞬间的欣喜、得意和满足,让他现在回忆起来都眼神发亮。我问他,当时怎么一个情形和感觉,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蹲一边儿,激动得手直哆嗦地抽烟去了!”

  收藏家赵庆伟很得意自己的判断和冒险成功,这些手稿现在的文献价值已是不可轻视,遑论将来的升值潜质了。更何况,和千千万万个“小读者”一样,读着冰心奶奶散文长大的他,亲眼得见她的亲笔字迹,那种感慨和亲切,应是无关价格的升落、市场的行情,而纯粹是心理和精神的感应了。

  这样的故事时时都在他的身边发生着,他的生活因此而传奇迭宕、丰盈多姿——

  他曾“单刀赴会”,以一对八地和围桌而坐的八位卖家紧张谈判,将一幅刘海粟1929年在瑞士所作的早期风景油画收入囊中,却“有史”以来没能砍下一分钱的价码;

  他曾在以为是废品的陈年旧物里意外发现徐悲鸿为友人所作的肖像,只因年久,画家的签名被遮蔽了;

  他曾在成吨买来的废旧书稿画稿里发现著名版画家彦涵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封面所作的黑白和套色版画原稿;国画大师蒋兆和所作方志敏烈士的肖像封面原稿;黄永玉等人所作的插图原稿……当初几乎是废稿的“黑白保尔”前两年在嘉德拍卖会上拍了3万多,两张方志敏像中不带印章的那张亦以3万多拍掉。而那张“套色保尔”实在舍不得出手,一直留存着,因为他太难忘却当年读保尔时的感觉和心情。

  这些很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其实都是种种的机会际遇,某种程度上它们来自于收藏市场尚不成熟和完善的机制,但也确实需要收藏者出众过人的眼力、胆识与魄力。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赵庆伟可谓杂家,做收藏十年,藏品门类极多,他自己戏称为“四库全书”——各类藏品占据了近八百平米的四个库房,数以万计的油画、版画、雕塑、国画、书法、拓片、水彩、水粉、素描、速写、插图、彩报、封面设计、文人名人的文稿手迹、胶木老唱片、戏服等等,很多是鲜有人问津的冷门,而更多的剪纸、照片、底片、胶片则更冷更偏。

  他是一个很有灵性的男人,灵气、灵巧、灵活、灵敏……这个“灵”字应能贴切地诠释他的性格特征。他的收藏理念也因此很有些特别,他自认跟风不是自己的习惯,最看重的却是藏品在国内甚至国际收藏市场的前瞻性、边缘性、冷僻性、文献性,以及各类藏品相互间的体系感和完整感。如他收藏的日本浮世绘版画,虽然国内市场对版画藏品都仅是刚刚开始认可,但赵庆伟却早已关注海外市场自欧洲印象派时期以来,对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版画常兴不退的热度。在他的版画收藏版块里,他有意识地充填入这个古雅独特的支脉,曾对许多印象派画家如梵高、莫奈等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浮世绘大师,如美人绘名家喜多川歌麼(此字应是“麻”字里的“林”底下加一个“吕”字,编者注。)、铃木春信,歌川派的广重、国贞、国芳等人的精美之作他都有购藏。再如他很早即开始收藏清代宫廷、外侨和民间油画作品,也是他这种超前性的收藏理念的先行之举,在当时仅有台湾的一位藏家与之抗衡。此举的寻根意味使他的油画收藏时空脉络清晰可鉴,很有体系的延续感,于私人收藏者而言,实在是一种难得的藏品架构的设计意识。

  也许人的性格都存有两面性,与这种有意识的设计感相左的是,赵庆伟的“收藏性格”有时又显得恣意且疏放,有些书生气质的他,一袭蓑衣,一管羌笛,管自优游于行云流水之间——他不追风不攀附,却自嘲自己很有些莫名的“使命感”——被出版社当成废纸、行将化作纸浆的文稿和画稿,别的玩家只会精挑细选一些目前有市场行情的物件,他却毫不吝惜照单全收,有时不得不卖掉很多早年的油画藏品,来贴补这动辄几十万元的花费。因为他笃信它们自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如果因自己的珍视而令它们免于失传被毁,也是很有功德的雅事。在他写得密密麻麻的一本收藏笔记上,有这么几句耐人寻味的慨叹:

  “北京的东西真多呵!真扔,不是假扔。北京人就是爷,北京文化就是‘爷文化’,都不用人下命令,全扔!”,

  “青史成灰,悲莫大焉!天生我才必有用:既无力创造,就全力保存吧。”

  “不能惊世,骇俗亦可。”

  他的这种不完全为功利而来的藏兴因此而落拓不羁,颇有些名士风骨和禅的意味。因为这份禅趣,因为知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赵庆伟的收藏很多时候就随顺了一个缘字,轻易不介入传统字画瓷器收藏的他,有时却会因这缘字而“遭遇”一些意外之趣。

  在他的“收藏家”酒吧里,吧台对面墙上有一个宽3米、高1米3的深褐色大画框,内有兼工带写风格的一幅雄狮图,气势惊人的巨狮,古旧沉郁的老画味儿,非常抢眼。两年前,在南城棚户区的一个小黑屋子里,他看到这幅带框的大画,画心挺残破。卖主说这是清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画家丁观鹏所作。赵庆伟知道丁观鹏是善画佛像的宫廷画家,民间很少见他的东西,真伪难辨。卖主也实话实说,说此画来得便宜,也不当真的卖给你,按仿作的价儿。赵庆伟终于将它连框带画一同买下,心里却很发虚。请来王世襄的弟子、精于明式家具鉴定的田家青,却只敢说请他看看此画的画框,田家青得出的结论是画框材质是非常好的硬木,仅是框子都值了整画的买价,而且左下角作者的落款也非常可信。此画右上角的印文是“乾隆御览之宝”字样,尺寸形制与史载完全相同,在当时只有皇家藏品才有此印,如果是内廷深藏的字画,另须有“乾隆鉴赏”、“石渠宝笺”、“宜子孙”、“三希堂精鉴玺”四印,被称为“五鉨全”。此画只此一印,应是丁观鹏为宫廷所画,由皇上赐给某重臣,因此而至民间。赵庆伟悬着的心终算是落了地!后来多方打听,得知这是民国时北洋政府的某交通部长的老宅里清出的物件儿,怪道当时和此画一同售出的还有清代、民国时期的一批上海地图,其中有几张罕见的绢本手绘地图。卖主还慷慨地将一卷图纸送给了赵庆伟,居然是桥梁专家茅以升1937年设计的钱塘江大桥的工程蓝图主图,这座著名的大桥在建好3个月后即在战争中被炸毁。这么珍贵的文献式的绝版图纸奇迹般地到了赵庆伟的手中!

  收藏有时不得不信缘,但缘分却自有心、有恒、有定而生而起。赵庆伟曾说:我看重的是那种搜寻中的乐趣,获得时的满足,还有它们所带的作者的“气儿”。虽然很玄妙,但他真的能觉出它们的存在,日久天长,慢慢熏染些雅气与灵气,好像真能踏入他们那一方清净心地,与之神交魂融。

  也正是迷醉于它们给予自己的心灵的感动,精神上的净化,文化上的浸染,做收藏愈久,赵庆伟对藏品价格的升落反而看得淡了,这也是许多收藏者从单纯投资走向文化研究之后常常会出现的心理状态。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收藏者来说,知之是收藏活动中避免被赝品迷惑的前提,也是为收藏者带来智性满足和审美愉悦的源泉。好之、乐之则更是收藏臻于至境时无法言喻的会心之美。知之、好之、乐之,在赵庆伟的心灵视线里是并行不悖的,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这是他的收藏人生,也是他的人生收藏——一个收藏家人生哲学的精藏。
推荐关键字:收藏故事 赵庆伟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