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观点]:数字化艺术的中国理念是一个地域概念

作者:黄坚 2005-06-21 09:01:57来源:《美术观察》
A- A+
  我们在谈数字化艺术的中国理念时,必须澄清有关数字化艺术形式的问题。从大的方面讲,数字化的艺术就是数字化艺术,包括利用数字技术创造艺术形式的整个过程,如数字动漫、数字电影、数字音乐等,其关键在于,技术本身是造成数字化艺术的根本保证和载体。既然是艺术,就要拥有我们认可的艺术特征;既然是中国理念,就要有中国理念的内涵。以我个人的理解,现在说数字化艺术形态的中国理念似乎为时过早,也说不清,而且它也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因为还没有一种艺术形式比数字化艺术更具有全球化的色彩。

  当代纯艺术家思考得比较多的是全球化、后殖民、文化理念等人文性主题,而数字化艺术家所关心的则是如互动性、虚拟性、超文本等技术性主题。农业时代的艺术家从事个体式的劳作,自我表现和自我情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而可以强调个人风格和个人对文化的批判;而数字化艺术家在数字时代则让位于技术的创造,让位于商业的利益和合作关系。数字化艺术的技术平台是全球性的,传媒也是全球性的,由此而产生的文化品质和创作理念必然带有全球化的影子,在新一轮数字化艺术的风潮中,互动开放的时空逐步让所谓的地域性、个人性和民族性退居其次。

  传统艺术形式和数字化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渊源的不同:传统艺术创作是建立在地域性文化底蕴和民族国家历史渊源上的,包涵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审美观念,能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及地域民族文化,作品形式大多有物质的固定形式;而新一代的数字化艺术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化设计、信息传递、网络界面之类数字语言都具有非物质性质,因此凸显的是一种“非物质”的形式,在美学情感上缺乏传统文化基础,文化上则给人一种陌生感。在数字化艺术家看来,电脑技术程序已表现出一种新美学,加上技术规则大于艺术规则,文化理念属深嵌的潜意识,全球个人互动式的表现消解了传统的地域观,原先建立在民族国家基础上的文化语境正在丧失。

  我曾在一篇论文中写到:“其实不管我们怎么不情愿,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意识、自我意识的冲击和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在网络中人性的消失,更多文化制品的复数传播,使传统文化精英的神话被打破,黑客的层出不穷,使人的隐私权受到侵犯;高度的信息消费……由此而产生的这一切对艺术的概念形成冲击,同时在这种新的生活空间里,文化的各种关系也随之变动,一方面个人在网络表层上做交互的运动,好像每个人都有自己平等话语权,但另一方面,个人的力量却相对削弱了,许多集体想象不知不觉地影响个人的想象,个人被拖入一种集体无意识之中。对艺术的关注的角度和对艺术的认可更多地由于数字化、网络化而变得错综复杂,网络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转型期间,虽然人类的想象力被延伸着,可传统知识体系形成的艺术形式逐渐将不被认同,新的人文问题将以新的文本形式出现,以此来适应我们这个世界,网络改变了世界也创造了新的艺术形态。”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全球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交流方式,它削弱各不相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表征。在集体的、全球的、技术的语境中如何表达出中国理念?我想关键是创造自主的强势技术平台来代表我们自己,这样才能从深层影响数字化艺术的文化理念。一种崭新的文化形态是技术、文化缠绕在一起生长。网络界面的技术性、开放性和操作者作为“人”的人文性必然产生冲突,而这种人文特性并不是以区域为表征的。如果刻意追求中国理念,那么数字化艺术将成为地域性艺术,这实际上违反了它的本性。所以,数字化艺术的中国理念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且并非是一个文化概念。□

  黄坚 福建泉州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推荐关键字:数字化艺术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