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当代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二)
暨中国九大美术院校油画联盟油画联盟第六次会议
王小杰:下午的研讨活动继续开始,还是请邵主任发言。
邵亮:我不多废话了,早上我早上由于央美、国美和德国专家为这个活动开了一个好头,让得到对于下午的发言更加充满期待了。
王小杰:下面请鲁迅美术学院的牟达器教授发言。
牟达器: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到天津美院,感谢天津美院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大家辛苦了。
我们根据发的通知要求,我们稍微组织了一下汇报。大概的情况是,我们把2002年到2015年的油画系本科教学留校的作品,大概三十几幅通过PPT文件和大家汇报一下。
我们鲁迅美院96年开始成立工作室,就是有点类似于中央美院,第一工作室新古典,第二工作室是新写实,第三工作室新表现,因为当时可能处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因为当时改革开放刚开始,全国各美院需要有一个发展阶段,当时我们也是根据现有的条件,想在原来的基础上从传统过渡一下,可能有一个延续。我个人分析有这么一个教学思想,一个是融合从传统延续到现在教学,再一个是寻找突破。如果从传统延续到现代教学,我个人感觉是这样的,就是从理论角度来讲,这个是可以的。但是从实践角度讲,这种过渡很难很难。包括我要说的意思,包括我们应该是从09年、10年开始又有新的教学改革计划,这个新的教学改革计划通俗讲就是把三个工作室彻底的平行化,没有什么特点了。我刚才说了第一工作室还有新古典、第二工作室新写实、第三工作室是新表现,现在平行化,平行化原因有多种多样,有教学上的原因,还有学生的原因,还有社会上的原因导致我们必须进行所谓的改革。当然,这种改革可能是一种尝试,因为它有条件的限制,整个思路我个人感觉在现有的基础上现在学生是扩招,还有现在学生的信息量和过去学生的信息量确实有些不同,就是现在学生自主性格特别强,和以前教学的特点可能相对来讲凸现了教学的一些东西。
这是我们的基础教学,2012年开始是基础课教学,简单说三个工作室平行。稍微再提醒大家一句,没有什么特点,没有什么新古典、新写实,根据现有的教师水平和现有的教学资源设置了这么一个课题。现在设置的课题通俗来讲还是现代主义的部分。因为什么?我们在教学过程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从现实主义或者从传统艺术过渡到所谓的当代艺术是不可能的。它需要有一个过渡的阶段,过渡到什么?过渡到视觉语言这一般,过渡到现代主义那一部分,现代主义就是我们无法超越的。为什么无法超越?因为我们的思维限制,包括我们的教学体制这方面很难很难达到。大家都特别清楚,因为中国美术学院教学是从传统延续过来的,从传统延伸到现代教学必须经历过视觉的练习,这是我们教学的局限。
当然,这种教学局限也体现了我们一种简单的突破。这也是基础的教学。研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反复纠结的一个问题就是现代基础是什么?美术学院教学到底基础是什么?从鲁迅美术学院教学延续来讲,从有工作室特点的教学,到工作室特点不是特别清楚往相对来讲比较统一的现代教学的发展,这方面来讲我个人来讲体现了对基础教学的模糊性,其实确实有模糊性,模糊在哪儿?我们到底要建立什么基础?再通俗的讲,我们的绘画学生是不是有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基础,如果有统一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当时在研讨过程当中,我个人体会到,传统的绘画艺术可能有一些基础,但是到现代艺术当中,基础的涵盖面可能大,也可能和我们传统的概念完全不一样。因为这是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确实是两个概念,两个概念如果想有基础的话相对比较难一些。如果硬性的说有一个基础的话,有可能是把这个基础的标准降低了。降低这个标准,也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基础。
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麻烦放得稍微慢一点),在基础研讨过程当中,我们还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对教师队伍现有的条件,包括现在基本的认识。
这是画面分析,有点接近于爆发词的方式,强调视觉化,这种视觉化很难突破。我们可能有这个想法要突破,但是我们个人的能力,包括我们的思维水平,包括各方面的限制无法突破这个视觉范围,也就是说我们可能想到有些东西是无法继续的,但是这个阶段必须要这样做,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认知水平确实有限,能画这个水平我个人认为已经可以了。
这个还是在传统基础上。因为我们三个工作室虽然教学特点是平行的,但是最早的时候还是按照三个工作室的队伍特点安排的,实施队伍特点相对来讲还有有一点,传统教学还是有一点,但是传统教学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
这个也是我们的基础教学。现在牵扯到一个问题,也是鲁迅美术学院在其他美术学院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我个人认为比较深刻的印象,原来认为我们学院的学生相对基本功比较扎实,有一些写实功夫,课堂画得比较好。当然我个人认为,现在教学和现代教学有一个区别,通俗来讲过去教学是建立在结构式的,对现实认识结构式的教学,就是客观的,但是是结构的,通过什么方式?通过结构。现在教学呢?从形体到客观、到结构形态化了,这种形态化是什么意思?相对来讲,有点接近于写意但是不是完全写意,完全抛开纯粹客观化的东西,通俗来讲,大家普遍认识主观化、情绪化、意识化,包括后面还有一个相对比较写实的人物,就是比较形态化。就是从客观结构化的东西变成形态化了。这可能是我个人总结的一个特点,在我们传统教学基础上稍微有点延续,在这方面有一点不同,这都是我们今后的课题。
(PPT)这个是一年级的课程,课题要求是所谓的构成式,构成式是为了大家好理解,但是在具体的上课过程当中,有些内容是比较瘫痪的,实际上有些老师已经超越了所谓的构成式的绘画发展。而且在教学改革的时候强调一点,坚决不能和工艺系思维一样,因为那是模式化的,那是样式化的,必须有自己的特点,从特点入手和工艺系区别出来。
还要强调一些,今天拿来图是留校相对比较传统的作业,还有一些相对来讲比较和过去有点大相径庭,只是我们拿一些和过去有联系的画,还有一部分的实验性的课题没有带出来。而且这些作品上一次参加西安美院美展的。
这是肖像的画。
假设现在的课题设置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达到了想象的、需要的水准,但是牵扯到上课老师对课题的理解,包括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有可能有变形的成分。因为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自身对于客观的判断包括对于绘画的判断,包括学生肯定会影响,也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举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从人物突出来讲,这次带了人物画教学,这个还是有点延续传统教学方法的代表,不是画得特别好,但是是一种延续。我简单说一下,实际上在我上课的时候,在我们上人物画的课程,我给学生提出三房巷的发展。第一个是古典主义,古典主义肖像,第二个是现代,现代统一大家比较流行的各种因素搀和在一起的肖像,还有一个中国古典的人物写实。为什么强调三点?第一个问题是这个问题,所有学生对古典主义认识有盲目性,特别是油画来讲,我们认为古典主义就是光打一个商标,然后暗部是很亮很亮,这是一个误解,因为古典主义有一个古典主义的信仰,有人问精神在里面,包括老师和学生很少在这方面研究,缺少这方面的认识,对古典主义只是在技术和绘画形式上的。
当然,我们学生对于现代主义的肖像画特别敏感,他们很迅速的就会用一种表现、发泄或者是抽象制造各种肖像化和动态人物,这就是它的特点。但是也有它的限制。还有一点更重要的,我们对传统中国人物画的认识是不同的。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所有的传统中国画的人物都是端端正正坐在太师椅上的,没有一个歪斜的,因为当时中国人文画必须讲究人品和德行,这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没有办法画人物。但是现在很少讲这个东西。
举一个简单例子,在古代不可能出现这种对式,这种动式很不雅观,中国古代和西方有一种相似性,就是信仰。我们对古典主义绘画理解的信仰可能是形式上的信仰,就是传统上绝对的相信,就是形式化的绝对相信,但是我们缺少另一种东西,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很缺少这个东西。我们说的这个人物画多一些,因为这是我们的主课题,人物化教学嘛,这个没办法突破的东西。如果没有办法突破的话,就必须得深入的了解。
包括我们现代人文系的人物肖像。
这个相对来讲比较完整一些的,实际上鲁迅学院近年来的作品是对造型的信仰,说得稍微严肃一些,但是对整个形体的秩序,光线的变化,包括线条的变化,包括线条的秩序,这就是一种信仰,这是造型的信仰。
这个相对来讲在传统基础上又有一点现代的趣味,而且这种现象是普遍性的,在各大美术学院都有普遍性,在传统基础上加了现代的趣味,说趣味性到底有什么突破吗?最少和以前有一些不同,不知道它朝哪个方向发展,但是至少和以前有区别,包括空间的处理,包括这儿还有一条线,从后面看不到,过去处理背景是一个调或者是一个光,但是现在的学生无论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画一种线,是意识化的东西,这种平行线我感觉可能是意识化,但是确确实实起到了和以前不同的艺术效果。
这个就是表现,基本上风格没有太多的区别。包括看外国朋友上午提一些问题,实际上基础教学有一个问题,假设现在没有一个标准的基础,我们必须改正我们的教学观念,就是基础是什么?基础不是绘画的传统,基础是必须作为一个美术家或者是现代教学工作者的素质,素质很重要,当然这个素质培养是不是有方法的问题,如果通过我们这些方法培养你的素质只能是培养具有传统造型基础或者现代绘画意识的学生的素质。当然像德国的女士说的那种素质很难培养出来。这可能是文化观和意识形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基本教学上我也会谈到这个问题,将来真的要发展的话,将来有可能是打开之后,对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个素质就宽泛了,不是简单的造型问题,可能会影响以后的绘画。
这个为什么画一个场景呢?实际上教学过程当中有些小小的突破,只能说是小技巧的突破,就是把背景纳入到整个人物造型过程当中,实际上这个没有完全离开人物教学,只不过在一些空间处理上包括形态安排上相对来讲比以前稍微好一些。
这也是干素描的,现在素描可能宽泛一些,可能画得稍微写实一些,但是体现一种表达的意图,这个表达的意图必须得有,现在的教学只能说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或者是表现心理上强调这方面的东西。但是这种东西能不能让学生很得心应手的接受这也很难。我个人认为,学生的知识面包括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确实是有限的。以前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有时候把学生过于看得太低,有时候把学生看得过高,实际上他们的水平是有限的,和教师的水准基本相等,都有思维受限制的范围。包括教学过程当中都可以感觉到,学生意识还是有限的。他只能在相对的条件下表现到这种程度基本可以了。
这是传统基础课题上关于手的练习,刚才拿的作业都是基础课的练习。
这个也是手的基础练习。
这是一个传统的对于形象的重新认识。但是它认识我个人认为稍微好一点,因为他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从侧面、从背面重新理解形象的状态,这些都是留校作业,留校作业都是非常认真的,经过反复研究才留校的。
这个是我们的课题,是11年的基础课题,有些课题没有拿来,因为有些课题确确实实超过了传统课题的范围,我们只是在现有的课题的阶段拿出来的。
这是几年级的?二年级的实验课,几集中形式结合在一起,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有限,很难达到你想想的效果,你必须利用教学题目或者是教学方法引导他往你这方面发展。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一个教师的方法、教师题目的重要性,可能是通过一个题目或者是通过教学方法,潜移默化把学生教学思维引导到想象的状态当中。
这是我们的一个写生,就是莫高窟写生,当时就是想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他们去写生到底真正能否理解传统文化,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感性上的认识。
这是一个课题,好象是到莫高窟的写生。
这个相对来讲是刚开始提到的,我们现在对古典主义的认识确实停留在某一个程度上,包括他这个,他认为通过一种手势的方式或者动势的方式体现古典主义的信仰或者是精神,当然学生的理解可能有可取性的,他必然在这方面有一定发现和认识,技术上是另外一个问题。
从整个教学氛围来看,学生还是愿意画这种画的,在这方面他们比较喜欢,抛开传统写实,有现代因素的融入,这种混杂式的画法他们还是比较接受的,而且跟社会有一定的联系。
这应该是一张素描,只不过涉及的因素比较多一些。
这是相对来讲传统一些,这个传统一些和过去第一工作室的油画有点接近了,实际上我还想提一个问题,研讨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教学改革以后,传统的这一部分相对来讲少一些,少了以后,我个人认为这种画卷画不出来,因为没有这个时间了,这种古典主义的绘画必须有时间,比如说必须达八个小时才能画出来,七个小时都画不出来,现在教学没有八个小时的,将来这种机会也很少很少,加上学生对这个热情很少,研究的范围这种画可能相对来讲少一些。但是我不排除有一些学生对这个特别钟爱,对古典主义认识特别深入,也有一种可能性。
这个是三工作室的作品,三工作室最早的表现主义,画到这种程度我感觉可以了,作为一个现在扩招学生来讲画到这个程度可以了,包括对形体的理解,他的形体的理解还不是概念化的,说写生不是写生,确实有一定的意识,最起码可以看出一定的处理方法和处理能力。两个形象的要部分处理挺难画的,包括腿稍微稍微有点病,但是相对来讲挺完整的。完整性在过去的基础教学特别强调一幅画面的完整或者是一个形象的完整,这个还是挺奇妙的。但是今天还可以画这样我觉得可以了。这是我个人认为的。
这个也是三工作室画的,这个相对来讲稍微稍微和上一张比弱一些,但是他的态度是另外一方面的问题,不一定可以思考到另外一方面的问题,画面形成是另外一种,是传统不一样的问题,包括后面的背景的处理,包括两个人物的关系等等。
这个有点像流行风格,又注意谐振,又注意光线的变化,光线变化不是传统的变化,传统的光线变化是有规律性的,这种光线变化没有规律性的,接近于现代人体教学,包括后面光的处理,学生可以理解,我们作业要求光线打出来是这样,实际上后面的背景很意识化的,和前面是完全两回事,前面是稍微客观化或者是后面几乎就是意识化的,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这个也是课堂的作业。这个相对来讲和传统的课堂有点不一样了,你说平面也好,你说主观也好,这个学生画的还是不错的,有不少类似于这样的画,包括对于人物的安排。实际上我刚才讲的所有这些都以人物为主题,就是如何在传统课题上稍微发展一点,只能说稍微发展一点,包括对形象的处理,包括对构图的安排,就是在过去传统基础上稍微稍微有一点点的延伸。
这个也是。这是相对来讲是表现一点的。
现在有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说教学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学生和老师停留在什么阶段呢?就停留在古典主义,现实、结构、光影、表现、发泄,到此为止,后面我们的很难接触到。你说后面有没有?后面现代艺术和以前有什么区别?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而且这种区别是大家想象不到的,可以说那个是真有,而且真可以有。但是我们现在只能到这种程度,从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到结构,到表现,到发泄,就到此为止,再次无法往前延伸了。我们反复在传统的基础上反复来回、来回,当然我们学生确实是受教育的影响,这没有办法。
这是咱们的课堂作业,相对来讲和我们传统不一样,最起码学生的关注点不一样,从关注一个单独的人物、关注一个群体,关注一种氛围,关注一种其他的东西,关注老师理解不到东西,从画面来讲还是可以的。所以说还是有效的。
谢谢大家。
王小杰:牟达器老师就什么是基础的问题谈了关于教学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请湖北美术学院的徐文涛谈谈他们的观点。
徐文涛:这个PPT是临时的,可能有一些损失的。因为那个PPT我也是大概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油画系的整个结构和框架,以及工作室老师的作品,所以说我觉得先谈一下,免得浪费大家的时间。
我们油画系是美术学院成立最早的系,在学校都是老大。现在系里面临的教学问题,我想很多和大家各个系里面的教学问题都是一样的。
主要是我想一个是面临什么问题呢?就是生源问题。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有着对绘画的理想主义的情结,因为喜欢绘画过来的,但是很多一部分学生还是从意识教育里面过来的,所以说我们教育的受众体目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二个特点的变化,就是社会发展艺术生态对于油画的变化有很大的冲击,我们知道新的媒体的出来,包括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它对油画的传统的传统地位产生了冲击,给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很大的变化。
传统的油画系分四个工作室,我刚才听了一下,和鲁美、央美、国美基本上一样的,第一个工作室是古典主义的工作室,第二个是写实主义的工作室,第三个是表现主义的工作室,第四个是现代规划为主的工作室。我想单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每一个工作室之间的差别是越来越趋同,感觉四个工作市有不同的明确的方向,但是现在这种趋同性越来越强了,有些工作室里面的老师原来可能觉得新进的年轻老师进来以后改变了他原来的一些想法,所以我们很难把他的发展方向明确。所以说我们现在也是大致的按照人数进行分配。
这个工作室是第二工作室,是写实主义工作室,这个老师的作品是中央美院到我们学校采风。
三工作室是郭志善老师是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后来他退休以后,后面的弟子顶上来以后,这个工作室节以写实的为主,他的工作室目前来看总是在一种变化之中的。
大致的我们工作室情况就是这样的。
我想谈一下,面临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教学改革,我们发现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基础训练到油画系以后,原来模式进入到各个工作室。但是就发展趋势来看,他们有两点让我们值得注意,第一个对工作室的概念,老师之间的风格不是很清楚,所以他直接进入了工作室,油画系之后,让他进行工作室的选择上是一种茫然的状态。另外他对艺术发展的脉络不是很清楚,我们学校往往对艺术室的介绍往往是停留在现代主义的早期部分,而对现代主义早期部分之后过渡到后现代这个部分艺术室的老师没有讲授这方面的课程,所以他们艺术脉络的发展是不完整的,所以进入到二年级阶段,主要是在理论上进行补课,加了很多艺术史脉络的课程。这是二年级。二年级在课程设置上,让四个工作室的老师和其他外地的老师进行短期的课程培训和训练,让他接触到不同老师和不同课的方式,每个老师不同风格都接触一些。经过二年级,我们叫做1+1+2,一年级基础课训练,到系里面再停留到系里面一个年纪,再二三年级进入工作室,进行了这样的小小的试验和改革。
现在来看也是有一些问题,过程当中我们也在不断的调整,也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这是我大致的对系里面的课的结构和改变的方式做一个介绍。
我再谈一下创作过程的认知。我想创作过程当中,创作应该分成两个字理解,一个创、一个作,在很多进行创作之前,基础训练阶段,很多的课程是一个作的过程,相对来说作就是一个技术和技巧的训练,基础的训练,而创是一个创造性的训练,一个创造思维的训练。我们创作课从基础阶段的训练转换到创作过程的训练,实际上重头在创作的部分。这之间的关系是想象力和执行力的问题,创是想象力问题,作是执行力的问题,创是灵感问题,作是制作问题,就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应该把创作这个课从两个方向走。学生一上来进入创作阶段首先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介入到创作的过程当中,它只能抓题材,就是我们说的是画室的问题。你画什么东西,学生都可以在美术市里面找到他对应的点,学生最苦恼的问题就是进入创作以后跟导师说,导师说话什么不像什么,非常苦恼,各种风格已经穷尽了。我想遇到这种问题解决办法解决给他找准一个位置和坐标,位置和坐标我想从一个横向和纵向定一个点。纵向来看,刚才说是一个美术史脉络的清理,不光是要找到古典的美术史,绘画艺术怎么从19世纪的具象艺术转到20世纪的现代艺术,这是截然相反的过程。像牟达器老师说有很多基础,19世纪以前的基础是透视、空间关系的基础,现代主义部分是一个平面化、媒体化、媒材化的基础,这两个基础不光不搭,甚至在历史脉络过程当中是相对的、相反的,所以说你要在学生中间把这个脉络理清楚。这个过去的节点是什么状况?现代主义部分怎么从现代主义颠覆时期到后现代的转换过程,怎么颠覆,形式和内容怎么变化,这是梳理过程当中一个纵向的脉络。
另外就是一个横向的脉络,就是比你必须跟学生介绍当前的艺术生态是怎样的。比如说你美术馆的制度,策展人的制度,你的批评家,你的策展人,画廊的机制是什么样的,你的艺术生态要介绍给学生,不能说只是介绍给学生一个表面的技巧或者是技术,你要把整个横向的艺术生态是怎样的,艺术市场是怎样的,横向的坐标和纵向的坐标找准了以后,你觉得进行创作的时候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准确的定位以后,你就知道我怎么画、画任何东西像谁并不重要,而是你要表达对当代社会的一种感知和认识,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在教学上进行铺垫和梳理的话,他很快就会会画什么像什么,你必须要有对社会的认知,有对文化认知的态度。这是创作过程当中的一点体会。
学生毕业的时候,很多展览是比较多的,有一种误区,就是很注重画面效果,要得奖或者是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的状态有时候我觉得是急功近利的,首先教育者应该是过程中培养学生,并不是只能画一个好画,而是如何用方法论掌握创作的方法。这样他可能走出去以后才有一个独立的判断,首先是一个自我的个体,这样才能进入一个好的创作方法上去,而不是说为了得一个奖或者是为了表面制造一个比较好的效果,一定要避免到这个误区里面去。
这就是我在过程当中一点体会,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谢谢大家。
邵亮:刚才湖北美院的徐先生还有牟达器老师两位发言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如何推进,如何改革的问题。牟先生提到了传统东西如何存在向今天的教学过渡,过渡过程当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现在的学生问题在哪里,困境在哪里,他们尝试着做了怎样的改变。包括徐先生刚才提到了,其实两位专家都提到了一些很复杂的情况,包括现在生源和他们对于教学知识的理解的问题,也包括了观念和技术的一种改变的问题,也包括提到了像创作方面,技术和方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刚才我很同意徐先生刚才说的观点,重要的不是教学生怎样画出某个特定的好的效果,而是要告诉他们一种如何进入创作的更加恰当的方法。因此,我相信随着讨论的进一步的深入,这方面的精彩观点会越来越多。我们继续期待下一个专家的发言。
- 雅昌专稿 | 元宇宙营销是新瓶装旧酒?2022-06-23
- 深耕实干 仰首坚行|雅昌万捷2022年新年贺词2022-01-29
- 雅昌艺术网:问好2022!2022-01-01
- 雅昌:不忘初心,开启新征程2021-08-17
- NFT,艺术领域新热点2021-08-13
- 2021年6月26日,雅昌艺术网联合著名艺术家黄2021-07-02
- 雅昌艺术网与深圳文交所达成战略合作:打造2021-05-09
- 雅昌指数|2020艺术榜⑪:涂鸦大师班克斯作2021-03-22
- 雅昌艺术网:问好20212021-01-01
- 官宣啦,雅昌艺术网「会员计划」开始接受线2020-09-11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