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舒可文:《线索》是在向人们讲述参展艺术家的工作状态

2016-05-19 13:32:47来源:雅昌艺术网
A- A+

策展人舒可文主持圆桌会话

  舒可文: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这次展览的组织者,先简单交代一下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这次展览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郑重,是因为它已经是这个系列的第三次了。第一次是2005年,同样是这四位艺术家,以他们的工作状态为基本的线索组织的展览;第二次是2011年,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外部环境非常火热,但这个展览其实非常的冷和安静;今年是第三次,我觉得比较慎重。一个是因为这个事情持续了这么长时间,对于大家来说是值得珍重的;第二呢,事情重复做三次就更要提出之所以重复三次的理由。我向北京民生美术馆提交方案的时候,他们要让我讲清楚《线索》是怎么回事,这四个人是什么关系,在这我也先向各位朋友做简单的介绍。

  其实这四个人构成的展览,在艺术观念上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可能更像日常伦理当中的朋友、伙伴、亲人,这样一种关系来说说大家做的事件,以及是怎么一个工作历程。它的特殊性就在于不管他们差异有多大依然可以在一起对话,不管他们的思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然可以互相讨论,这就是这个展览基本的伦理底色。而我在这个展览里面,严格的说不能作为一个策展人,而是一个故事的转述者。因为大概是2002年他们第一次说起这个展览的时候,开头语就说来给你讲个故事,所以我一直把自己作为故事的转述者,并在展馆里予以呈现。另外,虽然不管是10年,还是5年,我们所处的环境和自己都会有很多改变,但对我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在线索什么是没变的,什么被延续着。

  对于《线索》来说它的文本从第一次开始也是这样,或者叫图录,或者叫画册,或者叫书,那个份量在《线索》项目当中承担的比例还是很大的,就是《线索》对艺术家每一年每一个人的工作重点,工作节奏有一个概括的体现,做展览的时候等于是把这些拎出来。但是因为展场各种条件和要求会有所损失,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书是非常必要的一部分。如果你们有兴趣也可以仔细的翻这个书,那里面的资料比展场上要多很多。

  时间在一个艺术家的工作过程当中起到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其实不是说对时间的感受,而是这个时间本身会改变很多东西,或者说沉淀出的东西,沉淀之后呈现出来的和沉淀的过程确实会有差异。我们这个展览其实最开始讨论的时候,特别想尽量的呈现沉淀的过程,而呈现的成果可能在其他的展览上有比较好的表现。

  比如说杨茂源这部分,他1993年拍的在戈壁工作的照片,如果说是作品应该是1993年的作品,但是我们把它放在2013年,为什么?他虽然是1993年拍的,但是他大规模的重新整理是在2013年,而且是带着20年的反思整理这个作品,所以这个时候呈现出的作品和他当年拍的时候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不管是英雄式的作品还是很微观日常的写作,经过一定的时间跨度性质会发生变化,这个最终会导致一个艺术家创作线索方向的不同。可能这里面有一些貌似日常很微观的东西,其实这个展览之所以显得有很大一部分是日常性的工作,并不是想把日常性作为成果展现,而是展现日常的积淀对创作成果有什么作用,我是这么理解的。

  展场上四个部分,四个艺术家,其实很多东西很具有展场里面的观赏性,但是它也又不是真正的处于成果状态的。比如说方力钧展览部分里面有一大团、一小团用钨丝编的东西,这种东西肯定放不到作品里面,但就是那种脆弱性,跟他的陶瓷,跟他作品里面所描述人的属性到底有没有关联呢?他用了这样一种物理的手段尝试脆弱的感觉,这个是有待于他用别的叙述方式来叙述,但是在他的工作室里看到这个东西,你就是感觉到他的工作内部之间是有一个很潜在但很强有力的线索。包括像鲍栋所说,其实杨茂源那个线索一直是内在的,只不过过了20年他才愿意整理。在他们这几个艺术家里面,方力钧是比较有“日记本”意识的人,东西他都留着放在那儿,没有意识到自己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就一直放着,放着的结果是当你过了一段时间把它拿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和他的作品之间好像有一种潜在的关联。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