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正文
上海美术馆6月份展讯
2005-06-08 18:48:47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A-
A+
盖·伯丁:用镜头作画的人
盖·伯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视觉文化领域最大胆、最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高度的敏感性使他能够用最短暂的表达形式——时尚杂志来创造神奇的一刻,并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是一位对艺术、时尚、广告和生活都具有独特视点的卓越艺术家,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斯为影像领域做出了具有转折意义的贡献,这被认为是他事业中最辉煌的时期。
盖·伯丁是一位文化知识渊博、富有灵感的创作者,但在艺术上他表现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新颖视角。他技艺精湛、充满神奇魔力的影象作品激起了世界顶级杂志的兴趣。他在通过杂志这一媒介对影象创造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为了达到吸引读者再购置一双鞋子或一件衣服的目的,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配以含蓄叙述的图象,使之能够渗入观赏者存在于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欲望中去。他的摄影作品扩展了当时时尚摄影构成元素的界限,并在今天对时尚摄影仍然产生着激励和影响。
盖·伯丁是一个充满了幻想和自由想象力的人,他通过对隐喻和现实矛盾的运用,与生命和死亡崇高而非理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他是一个社会原则性极强的人,对自己的创造自由和周围的世界都十分警觉,他一生都沉浸在对人类行为的好奇之中。他用极大的热情探索了人内在自我发生的真正声音和欲望的含义,并探索了作为每个人自身存在最普遍特质的理想化的美、脆弱和性别元素。
胡铁铮山水画展
胡铁铮,号雁石,1946年出生于浙江乐清。其人性格豪放,心胸开阔,喜欢恢宏博大,好大山大水。性情所至自然也就寄情山水,诗文之中了。他周岁时便知用手抓笔,幼年时即喜东涂西抹,见邻家雕花版,立于一旁观看竟终日不倦。1963年考入温州师范学校,从此便正式走上了学习中国画的道路。
胡铁铮的绘画艺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家乡山水的滋养,二是转益多师,不为一家所囿,择师的过程也是其艺术观发生变化,酝酿新的艺术风格的历程。当然他独立的性格和处世的态度与他的艺术也密不可分。
胡铁铮好读书,喜游历。他从小生活在三雁之间(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极为强烈的感情,雁荡是他取之不竭的源泉,笔下多为雁荡丘壑,正是他对雁荡的切身体验和那质朴的情感,才使他的画作有一种亲切与清新,并以此为基础直追雄强深邃。胡铁铮并不只是驻足雁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利用寒暑假期间有计划,有目的地上黄山、登泰岳、攀华山、过三峡,游峨嵋、走西北、赴海南,足迹遍及祖国的名山大川,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天水无居——诗迪绘画作品展
2005年6月3日,诗迪在国内的首次个人画展将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上海美术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香港文汇报和香港文汇出版社六家机构共同主办,由范迪安、张晴策展;届时除展出诗迪画作外,还将首发由范迪安主编,香港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中法英三种语言对照的诗迪画册《天山无居》。届时将展出诗迪画作60余幅。
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为诗迪的画展提词:“纯美的意境,独特的艺术,震撼的冲击,永存的印象”。著名美术评论家范迪安教授称她的作品是“纯粹的绘画”。艺术评论家殷双喜博士认为她的绘画,“从一个个体的生命,感悟着大自然所给予人类视觉与心灵的无私馈赠,在心与物之间,成为一纸真诚的审美在契约”。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则说她“不是去画自己的所见,而用心去承接自身流动的意象。她从来都不想画象什么,却总想让画活起来”。
参观展览请浏览展览专区
盖·伯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视觉文化领域最大胆、最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之一。高度的敏感性使他能够用最短暂的表达形式——时尚杂志来创造神奇的一刻,并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是一位对艺术、时尚、广告和生活都具有独特视点的卓越艺术家,他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斯为影像领域做出了具有转折意义的贡献,这被认为是他事业中最辉煌的时期。
盖·伯丁是一位文化知识渊博、富有灵感的创作者,但在艺术上他表现了一种特立独行的新颖视角。他技艺精湛、充满神奇魔力的影象作品激起了世界顶级杂志的兴趣。他在通过杂志这一媒介对影象创造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为了达到吸引读者再购置一双鞋子或一件衣服的目的,他成功地创造了一种配以含蓄叙述的图象,使之能够渗入观赏者存在于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欲望中去。他的摄影作品扩展了当时时尚摄影构成元素的界限,并在今天对时尚摄影仍然产生着激励和影响。
盖·伯丁是一个充满了幻想和自由想象力的人,他通过对隐喻和现实矛盾的运用,与生命和死亡崇高而非理性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他是一个社会原则性极强的人,对自己的创造自由和周围的世界都十分警觉,他一生都沉浸在对人类行为的好奇之中。他用极大的热情探索了人内在自我发生的真正声音和欲望的含义,并探索了作为每个人自身存在最普遍特质的理想化的美、脆弱和性别元素。
胡铁铮山水画展
胡铁铮,号雁石,1946年出生于浙江乐清。其人性格豪放,心胸开阔,喜欢恢宏博大,好大山大水。性情所至自然也就寄情山水,诗文之中了。他周岁时便知用手抓笔,幼年时即喜东涂西抹,见邻家雕花版,立于一旁观看竟终日不倦。1963年考入温州师范学校,从此便正式走上了学习中国画的道路。
胡铁铮的绘画艺术,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家乡山水的滋养,二是转益多师,不为一家所囿,择师的过程也是其艺术观发生变化,酝酿新的艺术风格的历程。当然他独立的性格和处世的态度与他的艺术也密不可分。
胡铁铮好读书,喜游历。他从小生活在三雁之间(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极为强烈的感情,雁荡是他取之不竭的源泉,笔下多为雁荡丘壑,正是他对雁荡的切身体验和那质朴的情感,才使他的画作有一种亲切与清新,并以此为基础直追雄强深邃。胡铁铮并不只是驻足雁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利用寒暑假期间有计划,有目的地上黄山、登泰岳、攀华山、过三峡,游峨嵋、走西北、赴海南,足迹遍及祖国的名山大川,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天水无居——诗迪绘画作品展
2005年6月3日,诗迪在国内的首次个人画展将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国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上海美术馆、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香港文汇报和香港文汇出版社六家机构共同主办,由范迪安、张晴策展;届时除展出诗迪画作外,还将首发由范迪安主编,香港文汇出版社出版的,中法英三种语言对照的诗迪画册《天山无居》。届时将展出诗迪画作60余幅。
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为诗迪的画展提词:“纯美的意境,独特的艺术,震撼的冲击,永存的印象”。著名美术评论家范迪安教授称她的作品是“纯粹的绘画”。艺术评论家殷双喜博士认为她的绘画,“从一个个体的生命,感悟着大自然所给予人类视觉与心灵的无私馈赠,在心与物之间,成为一纸真诚的审美在契约”。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则说她“不是去画自己的所见,而用心去承接自身流动的意象。她从来都不想画象什么,却总想让画活起来”。
参观展览请浏览展览专区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 张红梅作品在意大利巴勒莫皇宫展出2022-04-25
- 美门展讯 | 见 · 闻声 -- 王文生 水彩·油2022-04-23
- 展讯 | 韵兰与冬青艺术展2021-03-19
- 展 讯 | 会当凌绝顶——中国国家画院名家学2021-01-19
- 从校园走向公众,川音实验艺术学院以“出山2021-01-10
- 粤港澳台四地艺术家首次联合创作华南教育历2020-12-22
- 百荷齐放:经典题材的再塑2020-11-05
- 上海美术馆创建过程的回忆2020-11-03
- 丰和其境——当代艺术邀请展2020-10-11
- 践行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2020-09-12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