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艺术家萧博、苏向攀“日光灯·人群·笔记本”双人展访谈

2016-07-01 16:11:33来源:雅昌艺术网
A- A+

  艺术家萧搏和苏向攀的双人展“日光灯·人群·笔记本”,于6月18日在北京杜革私人艺术空间开幕,据悉展览预计持续到8月17日结束。

  萧搏

  1977年出生于杭州,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萧搏近年来的主要展览包括:

  《迁喜》(2016年,北京站台中国艺术机构);

  《留下》(2015年,上海五五画廊,个展);

  《从混沌开始》(2014年,杭州清影当代艺术空间);

  《AAC艺术中国提名展》(2014年);《不一不异》(2013年,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亚洲》(2012年,证大朱家角艺术馆,个展);

  《关于绘画的19个个展》(2011年,北京站台中国艺术机构);

  《改造历史》(2010年,北京阿拉里奥画廊);

  《断片·片段》(2008年,北京站台中国艺术机构,个展);

  《幽潭与浮标》(2008年,南京青和当代美术馆);

  《帧》(2006年,北京站台中国艺术机构,个展);等。

  此次萧搏在北京杜革私人艺术空间展出的新系列绘画《笔记》由七幅布面丙烯和若干纸本组成。据萧搏说:有个很好的艺术家朋友曾和他说过一个词叫“闭门抽象”,当时他听到后挺激动的,很想做为展览的题目,但是这个词太大,很难把握,就暂时放在一边。萧搏觉得这个词体现的是一种意境,是关于人的。有点象一种修行的方法,是艺术家本人想要的那种状态。萧搏认为做艺术首先关乎的还是人,其次是在整体流程中的进展。所以他希望能以“闭门抽象”做为一种精神核心来推动自己的工作。

  苏向攀

  1984年出生于广西,本科和研究生都就学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

  2015年9月,苏向攀还前往意大利的LAFORET,参加了那里的夏季艺术家驻留项目。

  苏向攀近期参加的主要展览活动有:《一个模糊的决定》(2015年,上海五五画廊,个展);

  《stop making sense》(2015年,上海chi K11美术馆);

  《璀璨之夜》(2015年,北京杜革私人艺术空间);

  《艺术都市》(2014年,是chi K11美术馆);《缓慢的冲动》(2014年,上海五五画廊,个展);

  《weibo》(2013年,北京宋庄美术馆);《无词》(2013年,杭州西湖当代美术馆);等。

  苏向攀展出的是专门为此次在京活动创作的《恶之花》系列,由五件铁制装置作品和四件毛毯作品组成。苏向攀认为:人性中忘却初衷而前行的状态极具魅力。愚蠢,麻木和健忘使人们成功地绕开恐惧和孤独而活着。艺术家走起路比酒醉了的人只好一些,摔倒时也没那么难堪。人只有在目的是不明确的时候才有优雅的瞬间,生活的痕迹再模糊也认得清楚,艺术的痕迹再清晰也难以辨析。如何把他本人的烦恼清晰的表现出来,是他要的干净。

  张嗣(青年策展人/艺术家):“日光灯·人群·笔记本”双人展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是两位艺术家做了一个很节制的现场,甚至可以说比你俩过去在标准白盒子空间里做的展览还要干净,这种干净可能不光是物理上的,很想听听你俩对这个展览的总体考虑。

  萧博(艺术家):展览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就象做一个作品,慢慢找到一个符合作品气质的呈现方式,加在一起七件作品,呈点状布置,互相交融而不干扰,让留白更好的发挥作用。

  苏向攀(艺术家):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展览本身,不是把两人的作品简单的往里放就完事了。我们想尽量让两人的作品呈现得像一个单元,所以作品筛选方面做了舍弃。

  张嗣:阿攀的新作跟之前作品相比变化不小。除了你把一部分工作交给了机器这个原因之外,你觉得这个变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苏向攀:这次展览的作品应该说是我长期创作中的一块切片,长期的创作主体是个未知物,而切片却是已知的,所以创作思路很清楚,只要把我想的转换成视觉语言即可。但我要把切片再次放回未知中,它是整体里的东西。整体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因为我不是有意靠细分说明我创作的内容。我喜欢把一切熟悉的东西放回到未知,时间就具有这种魔力。我提过人是善健忘的,健忘实际上就是达到模糊效果的一个行动。

  张嗣:我之前听你说过这些作品跟另一件拼贴长卷有关,那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苏向攀:它是用我以前接触过的一本歌书里的文字和简谱符号拼贴而成的,虽然我现在并不再需要这本书的实际内容了,但又不想丢掉。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把这本具有回忆的书通过一个我能接受的方式保存下来,所以我把它打乱拼成了一件长卷,现在还在继续,由于信息量很大,这次的展览只是其中某一页切片的演化。

  张嗣:萧搏的创作在之前就有过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无论是对“一秒钟”的具象描绘,还是这次的“笔记本”系列,都在取消“凝视”这样一种古典观看方式。包括之前那件影像《鲁西》在内,我感觉都有在做这个工作。那么在取消之后,你希望建立什么?

  萧搏:其实我一直在绘画的边缘作业。取消“凝视”的说法非常好。平面的,线性的以及表层的一种观看方式是我对绘画的问题反映。我希望观众不象看一幅绘画那样看我的作品,这样可以让一些非绘画的概念溶入进来。所以我的作品应该是开放的和多元的,不管是从文本还是方式、方法上而言。

  张嗣:绘画的当代性其一体现在文本建设,即“画什么”的问题上;再二是体现在“怎么画”的方式、方法上。有观点就说当代性的绘画只充当文本介入当代艺术和当代生活,而方式、方法不重要。阿攀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苏向攀:我觉得“画什么”和“怎么画”是绘画的问题,不只是绘画的当代性问题。绘画的魅力很多时候就是体现在绘画方法上,绘画的踪迹反过来可以有效地解释艺术家是如何看待画的内容。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吧……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