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澹泊无所染——谈杨卫民花鸟画艺术

2016-12-26 09:42:23来源:雅昌艺术网
A- A+

  杨卫民在2008年第五届西部大地情获得金奖的作品《丽日》,描绘了滇西地区惯常的景色。数株芭蕉生长于村头地间,而略显焦黄的蕉叶穿插横陈,其下一群火鸡悠游饮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画面上墨痕松动,在不失润泽墨色的同时,又强化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同时,杨卫民刻意递减主体之外的色彩明度,以墨色的变化作为作品的主调,色彩以一种简约的构成方式,起到了衬托的效果。画面中,唯有火鸡鸡冠上几点颜色牵动着人们的视线。对题材的地域特征的强调,以及在艺术表现方面的自我完善,契合了本届画展“茶马古道风,红土高原情”的主题,同时,以中国画传统笔墨成功地表现了特定的地域风格,是《丽日》获奖的重要因素。

杨卫民《凉夏》180X120(cm)2012年

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黄家富贵”还是“徐熙野逸”都是中原传统绘画范畴内的风格分野。换句话说,云南作为所谓的“蛮荒之地”,在绘画方面除了全盘接受主流美术的影响之外,鲜有作为的空间。中原地区的中国花鸟画创作,有着极强的文化内涵和创作传统,可谓一脉相承。就文人画而言,得历代文人推崇的“书卷气”,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尤以“禅宗”理念为胜。苏东坡、米元章、赵松雪、王竹斋、徐文长、陈白阳……历数中国历代画家,得大成就者,皆受益于斯。所以说,中国画传统是以文化内涵为重,而不是以表现题材和形式为重的。这也就是历代画家即使表现单一雷同的题材,却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杨卫民《春声》180X120(cm)2012年

对于云南而言,历史上文人遣兴之余的逸笔草草,书法尚有游宦三迤的阮元、王文治等人。而绘画方面,却一直缺少主流文化的直接影响。除了极少数的本土画家,在自身禀赋与机遇的双重眷顾下,在中国画坛有所作为,但对云南绘画整体形象的提振无以为继。担当和尚游学于董其昌、陈眉公等大家门下,援禅入画,誉为“禅画第一”;钱南园书法取诸颜、欧,善画瘦马,号称“滇中第一完人”;缪嘉惠清宫捉笔得慈禧赏识。除此,多有乏善可陈之撼。缺乏脉络清晰的文化传承和深厚底蕴的艺术传统,导致了云南中国画的积弱难返,一直游离于主流文化体系之外,处于一个被日益边缘化的地位。

《秋歌》 杨卫民 145m×180cm 2014年

直至20世纪中后期,周霖、袁晓岑、王晋元、朗森等人对地域题材的强调和对传统技法的传承和革新,使得云南中国画花鸟创作,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途径。其中,周霖获得的 “三超”赞誉,使得云南传统中国画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认可;袁晓岑的意笔孔雀,让这一题材成为云南花鸟画的符号;王晋元用中国绘画传统笔墨,以满、繁、密的画面构成,表现出亚热带雨林独有的审美意象……

《林中絮语》杨卫民 200cm×460cm 2012年

面对云南地域特定的表现题材,在中国画创作中,往往有取舍两难的感觉。特有的表现对象在传统绘画中,并没有为我们准备相应的笔墨技法;而略带病态的折枝花鸟完全无法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画这一特定概念,应当在某种约定的方式中完成的话,那么就意味着云南特定地域中的花鸟画,必定是发展创新中的“新发芙蓉”。所以,接续花鸟画的上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传统,同时表现出云南特定的审美意象,在某种层面上达成审美的意义,这是云南花鸟画家数十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欢乐故乡》220×191cm 2015年

就个人风格而言,王晋元通过对画面构成和技法的创新,以全景花鸟的表达方式,描绘了云南特定题材。并且,以全景花鸟的形式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私淑王晋元,对相关作品的借鉴使杨卫民获益颇多。但就个人绘画风格而言,杨卫民画面的润泽华滋与王晋元的苍莽斑驳,在审美感受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在《一花一鸟见精神》中,我曾经做过这样的比较:王晋元作品中,在古藤老树、苍苔地衣间那一丛野花,颇有“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意味。而杨卫民笔下那一枝春花,却是“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这样的审美差异,在杨卫民探索自我艺术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得愈加明显。

 

  艺术家的个性体现在中国画创作中,即使有着一脉相承的传统,是对于题材和手法选择的一致,也表现出些许的差异。一如画竹:文同的“胸有成竹”在笔下是生趣盎然,而郑板桥的“卧听衙斋”在笔下是萧疏戚寂;又如画梅:王冕画它是“羌笛吹它不下来”的高洁,金农画它是“刘叟花前说年少”的超然……而就云南花鸟画而言,已经突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所以,个性的体现和个性的最终张扬是必然的结果。从某种意义而言,“以小见大”的传统折枝花鸟已经成为了花鸟画的审美惯性,而云南的“大花鸟”的铺陈繁复,往往引起画坛的争议。作为地域性极强的花鸟画而言,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王晋元对热带雨林的描绘,让人们的眼睛第一次适应了“繁、满、密”的构图,而王晋元也达到了“密可走马,疏不透风”这一新的美学境界。杨卫民更像一个折中主义者,画面中的“满”通常是一挥而就的色块,润泽饱满,避免了细节刻画的琐碎。而折枝花鸟画单薄柔弱的沉疴,在杨卫民不断穿插呼应的线条中痊愈。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的情结,是一种品味寂寞的方式;而对在山水画中“残山剩水”的描绘,亦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颠沛流离的心态写照。中国人所谓的传统,会执拗地保留着一代又一代前辈积淀下来的情感。并且,四季转换的分明给人的内心带来感伤,类似“萧萧木叶下”的无奈,“水暖鸭先知”的欣喜,在整个过程中得到了强调。并且升华到人类存在的某种认知。而“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照,“物是人非”的喟叹永远盘桓在中国文人的心头,挥之不去。偶一思忖,便会痛彻肺腑。艺术相通,于是人类的情感相通。所以,对山水,对花鸟的玩味,实则是对人生况味的思索。那些郁结内心的惆怅,萦绕在文人画家的脑海,投注在游走的笔端。即使画面中没有太多的痕迹,但这一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永恒的情结。对于传统审美价值观取向,杨卫民显然有着自己的选择,他一扫传统绘画中那份沉甸甸的压抑,张扬着元气淋漓的生命力。究其缘由,一方面,与杨卫民豁达开朗的性格有关。另外一个方面,和云南的地域和气候有关。两相结合,使得杨卫民的画面中充满着阳光,充满着对自然的热爱。而每年在云南山水间与两三同好的徒步旅行,已经成为杨卫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传统的花鸟画家不同,他的画面中没有符号化的重复,而是对造化中一花一鸟的再现。而三迤大地又是如此生机勃勃,所以,杨卫民画笔下充溢着生命力——如此生动,如此真实。

  一直在思忖王阳明的话:汝未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与汝灿然”。当时在拙文《一花一鸟见精神》中也曾提及,而行文至此,突然有所领悟。王阳明,这个曾经被放逐的中国文化的背影,想必在某个时刻,面对林中一树寂寞绽放的花枝,突然视线模糊——那份不期而至的感动,经过这个伟大的心灵才得以如此绝妙的阐释。不必经由王阳明生活中如此这般的磨砺,在寻常生活之中,亦会与之契合。春日游走在昆明西山,路旁的一树玉兰花始终牵引着我的视线。一而再,再而三的上山,有时就是为了和这一份感动邂逅。习惯行走的杨卫民,或许已经把这样的感动定格为画面。所以,欣赏杨卫民的花鸟,不经意间总会想起王阳明,想起“此花与汝灿然”的当口,那种欣喜有加的灵犀相通。

  润泽的墨与色,寄情的景与物,是杨卫民花鸟作品又一鲜明的特色。尤其最近一年来,杨卫民的用色愈加大胆奔放,在墨色淋漓的映衬下,夺人眼目。夏日雨霁后,烂漫舒放着的野花,那抹亮色是如此灿烂;而出岫轻云中的空林,寥寞中又蕴涵着大地勃勃的生趣。惯常折枝花鸟中那种孤芳自赏的状态,在杨卫民的笔下一扫而尽,涤尽俗态。破出传统章法窠臼的花枝,几只在枝头跳跃的扁羽精灵,让人满心都是欣荣的愉悦。润泽的色调与水墨,形成了杨卫民特定的画面特征。墨色交融,雨后清新的空气仿佛扑面而来。这一切,杨卫民都信手拈来。而《丽日》一类的作品让人置身某个不知名的村落,目之所及,家禽安闲地悠游,仿佛可以听到鸡群觅食悉嗦的声响。而画面背后,那种对田园生活的讴歌,以及寄寓在其中的感情,让人动容。杨卫民《故园》系列中,一堵颓墙,几行青瓦,空荡荡的院子,无人倚靠的竹椅,一杯飘香的清茗,而跳跃嬉戏的麻雀,带来了些许生气。这一切,难道不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精神家园么?而我们什么时候永远失去了呢?生活中的闲适,不仅仅可以安顿形骸,更重要的可以安顿我们疲惫的心灵。

  杨卫民是一个真诚的人,早年生活过的滇西某种气息一直让他割舍不下。创作题材与之有关,而杨卫民一定要回到德宏的画室才感觉自如。而和童年相关的一些记忆,成为他绘画作品的细节。当他娓娓道来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这些细节竟然如此的鲜活。画家可以用笔墨追忆似水流年,在作品中抒发着自己的情结。杨卫民用中国传统笔墨以及精神状态,充分的表达了对乡土的热爱。并且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体味到了久违了的澹泊与安详。在藤椅上倒头而睡的芦花鸡,散落着不入其他画家法眼的时蔬……目之所及,都是杨卫民对故乡的记忆。笔下用情,无论表现什么题材,都可以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近年来,杨卫民在花鸟画创作上着力尤勤。两者的结合,杨卫民取得当下的成就亦是情理之中。

  在杨卫民喜爱的庭院里雅集清谈。一抬头看到了绽放的紫藤,在老树之间摇曳。正所谓: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空寥廓同流。

  面对杨卫民的作品,信然。

  作者:汤海涛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