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消费文化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美术(四)

作者:杨斌 2005-05-11 14:20:02
A- A+
  消费文化为世俗性感性享受追求奠定了合法性基础,又颠覆了理想主义超越性的价值理性,它在否弃具有崇高感的集体主义话语霸权的同时,又陷入了“什么都行”的价值空场。所以,我们既要看到消费文化在推动文化建设上的合理意义,又要跳出消费文化之外,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当今消费文化自身难以避免的局限和缺憾。在这样的文化情境中,当代美术的发展也在很多方面显现出平面化、碎片化、瞬间性的倾向。有些艺术家一旦获得某种地位和名誉,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忙于不断复制自己的艺术,自我的艺术潜力也就得不到更深入的开发。这不仅与具体艺术家的创造力有关,也与艺术的消费状况有关,一种风格或样式的作品就像某个型号的产品一样,在市场中都会有一个流行期,这时的产品就是消费者共同认同的典范,在此情形下,更新“型号”的产品便很难跻身于市场之中。对于艺术家来说,一旦他所擅长的风格、题材被市场认同之后,他的其他作品即使画得同样甚至更好,也难以受到市场的欢迎,不得不长久蛰伏于画家的画室中。而且,复制自己的作品,对于追求市场利益的艺术家而言,也是最为经济的方式,复制那些风格鲜明而又制作简单的作品尤其如此。此外,当代艺术还受到影像技术的冲击,影像是高科技产品,也会导致人手的技能的退化,产生高技术、低手艺的消费动向,出现消费的偶像化和趋同现象,同时传媒的技术性、市场性因素也稀释了艺术内容的浓度。在当代,传媒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但传媒要求速度与规模,因此再也不会出现像颐和园长廊那样不计成本、不计时间所创造出来的精品了。目前就产生了艺术作品的数量和质量的严重冲突。

  就现实的情况来看,消费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无疑也是90年代以后美术演变的文化背景与现实境遇,因此,揭示消费文化与中国90年代美术的种种联系,可以使我们主动积极地认识并实现美术应有的价值与意义。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