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构边界】 --艾忠亮的塔
艾忠亮以建筑学方式搭建了一个标准模型。这件模型分为基,身,顶,刹等形态结构要素。 模型以木材做结构支撑。中空,每层设计为正八边形,且多层的落置,每层阶以四面窗视八 方。直观的样式为塔,模型塔。
“塔”作为宗教的符号象征着信仰。信仰牵扯着此在的人,以及先于此在而存在的生存世界。 单凭此在的人是无法与生存世界取得联系的。此在的人不得不通过普氏的盗火,即同样先于 此在而存在的技术,而获得在生存世界中存在的可能。既然此在的人因先验技术而在世存在, 他也必然失去永恒,失去不朽,失去不死,他被抛出而入历史。此在的人具有了历史性,在 时间中生存,技术性地存在于可经验的生存世界之中。这是人的诞生,昭示着神的离世,离 开生存世界。人被神抛出在此岸中,神却被人悬置在彼岸,无时间,无历史,也无质量,无 质料,纯然之无,超验的理想世界。人和神的原始同一性,即神是人之祖,逼促着人对超验 的理想世界的追回,对时间的回溯。返祖历史,穿越时光,宗教基于人对历史的回溯而得以 建构起来。人在“烦”的生存世界中信仰理想世界,但他也并不满足仅仅想象彼岸世界的图 样。技术促逼着人解蔽理想世界,宗教以其技术性结构和系统的特征而得以现世。造册经文, 塑造偶像符号,祭祀言说,以及修行庙宇,还有天梯的塔高耸如云。“塔”昭示通过先验技 术能够到达的边界,理想世界的边界,也正是于此塔好似杰克的仙豆,象征着宗教性的权力, 先验的技艺“魔力”,摩天高“塔”,生殖崇拜的宗教学建筑物原意。
仅仅以再现塔之模型体,是不能昭示“塔”的延异,即塔的原意在历史中的不断转义或语义 消失。艾忠亮的“塔”,“塔”的模型,一件解构语义下的装置艺术作品,契合着这一当代 语言的转义。艾忠亮似乎尝试着通过对当代技术社会的发问,来追问技术的乌托邦,宗教式 的技术崇拜。艺术家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工业产出的废铁铇花和钢丝球作为作品转义的物质材料。他执狂 地将其收集,并进行编辑。铁铇花和钢丝球拉伸,拆解,挤压,填充布满到整个装置作品的表面。艾 忠亮并非止足于此,为了丝毫不留出一处可呼吸之地,他将每层朝视八方的窗都安装了数码 液晶屏。显示器播放着万花变形记,色彩绚烂,鬼魅形态,如天外铭文篆刻在艾忠亮所重构 的这座塔形纪念碑上。这座金属纪念碑,铭记着技术的宗教式恐惧,当代技术恐惧症候。艾 忠亮疑似对竖立落置的塔层耿耿于怀。他将塔层拆解分离,落置别处,这是对技术的宗教式 不可置疑权威所施加的干预。艾忠亮斩断那杰克的通天豆苗,据斥巨人统治的超验彼岸,质 疑着当代技术构设人的未来这一新的信仰。
杨墨 2017年4月22号 重庆春山台
对艾忠亮老师的采访:
采:杨墨已经对您作品“塔”的意义进行了剖析,句句深刻凝练。里面提到了宗教和信仰,似乎反映着某些生存现状。谈谈您本人对“塔”作品的创作想法,想要真正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艾老师:《塔》是信仰系列作品的其中一件,其主要是在信仰的语境里来对宗教进行对话。塔这一个符号具有传统的宗教象征意义,在材料上我却使用了很现代的工业废料铁刨花和钢丝球来表达,其寓意却是在当下。
采:《塔》这个作品是被解构的,每一层都被拆分,而且形状是弯曲的,你这种处理方式也是带有反讽的意思吗?
艾老师:对这个作品呈现方式我预先实际上是设计了多种方案,这次展出使用这种方案主要还是现场条件决定,至于用哪种角度去观看感受,那是观者自己根据自身的阅历和知识结构及价值体系去选择观看方式读取。
采:看了您的一些作品,作品大多给人很沉重的感觉,反映的往往是一些社会现实的问题,采用的也是黑白灰的主色调。是什么造就了您的作品风格和诉求?
艾老师:我是60后,我们经历了很多,不可能不沉重,这是60后的特点。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与当今社会无任何关联关系,其作品就不会沉重。
采:在创作《塔》的过程中您有什么收获可与我们分享一下?
艾老师:其实做装置是很辛苦的,尤其在制作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领域,材料、机械、电器、木作、微电、软件等等,我经常一整周都泡在工厂和各种材料市场里,在这过程中也体会到了许多乐趣,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转换能力,这种转换能力我视其为艺术功力,当你有想表达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去转换呈现,并准确地表达展示出来,用绘画、视频、诗歌、话剧、装置、或者是综合材料,这种呈现转换组织能力是你的艺术功力的自然流露。
采:您后面还有很多的作品没有展示出来,未来有什么打算吗?
艾老师:有感觉不易,这段时间有想法就多出作品,目前有多个作品在同时制作,以后会陆续发布展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