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收藏可提升商业的品质和价值
梳理国内外案例和历史,很难确定谁是企业收藏开先河者。很多企业收藏源于企业实际控制人个人对艺术品的偏爱,发展到一定阶段,就由个人爱好转变为企业行为。
企业收藏的热潮与经济发展、财富积累和国泰民安密切相关。从国际上看,1939年,美国IBM公司开始以企业的名义收藏艺术品。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重建和复苏推进了企业收藏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入到艺术品收藏的行列。欧美国家的不少家族、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和高科技公司都愿意藏购艺术品。洛克菲勒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家族等都是企业家艺术品收藏和传承的典范。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安盛保险公司、谷歌、微软等国际性的跨国公司本身都有较为完整的收藏体系,不少企业收藏的艺术品数以万计,规模和水准不输专业的美术馆。
在中国历史上,江浙一带不少民族资本家都有家族收藏的佳话美谈。改革开放以后,1990年代初期,伴随着中国第一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中国嘉德的成立,一些企业家开始步入收藏圈。在2009-2011年这个中国艺术品交易规模最高峰时期,在可投资资产有限和通货膨胀预期的情况下,艺术品精品高收益的示范效应吸引了大量的企业资金和艺术品基金入场,相当数量的参与者将艺术品看成投资工具,将财务收益作为主要目标,艺术品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投机资金。企业家的进场推升了艺术品市场的规模和价格,中国艺术品市场从收藏时代向投资时代转变,买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昂的价格使真正热爱和理解艺术品的文人藏家等老一辈藏家和国有博物馆被迫淡出市场。以追逐财务回报为目标的短期资金的涌入丰富了艺术品市场的买家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削弱了艺术品的文化、历史、人文、感情和社交等艺术品的精神本体功能。最近几年,企业家和企业收藏撑起了中国艺术品的顶端市场,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引人关注的风景线。
对于企业家来说,文化艺术品收藏是传承家庭文脉和家风的一种优质方式。文物艺术精品不仅可以赏心悦目,与心灵对话,还凝聚着家族或父辈文化理念的价值取向。
企业的艺术收藏不仅是企业资产配置的手段,也是对企业品牌、企业文化的战略性投入。同时,文化艺术可以提升商业的品质和价值。一些企业通过建立美术馆将多年的收藏对公众展示,将私人或者企业行为转换为社会公益行为,扩展了其中的外部性和正能量。
对于中国艺术市场来说,核心问题是购买力与藏家的挖掘。虽然50后和60后收藏家目前仍然是中国艺术市场上最重要的力量,但是,数据显示,在高净值人群中,30-39岁群体占比已经超过50-60岁人群。虽然目前年轻收藏家对艺术品市场贡献的成交额还不是很高,但新藏家的偏好将影响到整个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80后、90后这代人受到的艺术教育总体好于父辈,他们视野开阔、理念超前,与父辈在人生阅历、教育经历、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年轻人出生和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更有文艺和浪漫情怀,更注重生活的品位和情趣。与50后、60后大多喜欢古董、坚持建立完整收藏体系的收藏模式不同,年轻人更认同与自己生活距离接近的当代艺术,更倾向个人的审美偏好,涉猎更多元化。
随着更多的企业家和企业从买家转变为藏家,对文化精品报以敬畏与珍视之心,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就能被更好地承载。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