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独立策展人黄海伦
采访人:John Li
受访者:黄海伦(独立策展人,2013年中国美术馆“逻辑视觉”的展览策划人,后陆续策划2014年先锋当代艺术中心油画展《显-微》、2014年现实空间油画写生展《乡村回望》,并陆续在国内画廊策展了包括《图本》、《无聊的关系》等数个个展及群展。
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艺术管理硕士项目,现居纽约的黄海伦是一个独立的艺术策展人、评论人、艺术顾问。同时持有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黄海伦目前就职于纽约顶尖的艺术顾问公司金海尔斯顿艺术顾问公司(Kim Heirston Art Advisory),协助藏家进行艺术品购买、私人收藏管理与策划,并负责开拓公司在亚洲的市场以及发掘新的艺术家资源。同时,她也积极与纽约艺术空间、有影响力的艺术策展人合作策划展览,将中国具有当代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带给西方观众。在来到美国之前,黄海伦策划了2013年中国美术馆的夏福宁“逻辑视觉”个人展览。后陆续策划2014年先锋当代艺术中心油画展《显-微》、2014年现实空间油画写生展《乡村回望》,并陆续在国内画廊策展了包括《图本》、《无聊的关系》等数个个展及群展。
1.你近期有什么策展项目吗?是第一次在美国策展吗?
近期,我与艺术顾问席尔曼女士(Linda Silverman)正在共同策划在纽约举办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群展,将邀请在纽约进行艺术创作的中国艺术家进行展览。这是我在美国的第一个策展项目,我们正在积极地寻找符合我们想法的艺术家。我之前曾经与纽约另一位艺术顾问Erica Samuels共同策划一个展览项目,是以新闻报纸为出发点的展览。展览中所挑选的艺术家抑或选择以报纸作为创作媒介,抑或像新闻一样每日记录自己的人生,抑或以报纸的报导作为自己的灵感来源和创作内容。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在2007年高古轩画廊(Gagosian)就办过一场相似命题的群展。但是我们的策展的思路是不同的:2007年高古轩的展览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艺术家如何应对大众媒体每时每刻给我们的大量信息,更多探讨的是艺术家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做出的艺术手法、题材、风格的回应和选择。而我们要办的展览更强调“报纸”这一个对象,也许很多艺术家并不是对新闻活着信息时代进行评论,而仅仅是对报纸这一个对象有探讨的欲望。所以这次展览的艺术家选择也是很不同的。这个项目目前还在筹备阶段。
2.你过去有很多策展的经历。能简单聊聊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吗?在展览的流程运作中,有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吗?
中国美术馆的这个展览是由王春辰老师策展的,我是作为策划人在展览中发挥作用,这也是我第一个正式的展览项目。作为策划人,我在项目里主要承担的就是整个展览的公关和组织活动,负责联系艺术家、策展人、主办方、媒体、出版社、艺术评论家以及其他相关方,完成资源的筛选和整合,保证展览能够在预算和日程表规定下顺利开展。落实在展览里,除了写作和阐释,我所做的大概就是策展人在策划和组织方面的工作。遇到的问题很多,从一开始联系策展人到后期申请中国美术馆的展览空间,都需要很多的努力。加上这次展览还出版了画册和举办了学术研讨会,所以在媒体和公关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从五月确定了展期后,主要是和策展人与艺术家进行策展概念的讨论,与美术馆方面协调布展方案,制定展览日程计划和预算,联系设计团队进行图册、邀请函、展板等等的设计,还有联系评论家和艺术家等出席开幕式和开展研讨会。这些行政方面的事情都由我来打理。其实最困难的还是细节的跟进,因为有展览规模很大,毕竟是中国美术馆级别的展览。所以整个策划就涉及了很多方面,那么各个方面都需要协调和跟进,保证每一个环节能顺利进行。所幸整个展览都很顺利,评论家和艺术界的反响都非常积极。
3.作为策展人,在选择艺术家方面有什么标准吗?
就目前我手上的策展项目来讲,参与展览的艺术家都是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中国艺术家。在有限的资金情况下,我们目前邀请了五位艺术家进行展览,可能还会增加。我们想通过这个展览建构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感受和艺术表述,也加入了一些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必要的对话。参展的艺术家都是我们反复斟酌的,大部分艺术家在纽约都没有画廊代理,所以这将是一个非常好的展示的机会。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展示一些有独特性的、还没有太多市场曝光率的艺术家在美国进行展示。我期待能够撇开市场的因素,单单从艺术性来进行艺术家的选择。
4.能简单聊聊过去合作过的艺术家吗?
夏福宁老师的画给我一种宁静、孤独、伤感的感受。夏老师的画面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他给我们呈现的是器物之上的,器物背后超现实的精神和意象。物品是没有生命的,它是艺术家这个个体的独特生命体验的载体,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夏老师的画是非常感性的。就像哥伦比亚艺术家Doris Salcedo,她的作品就是由她个人最私密的经历、回忆和物品所构成:诸如破旧的舞鞋、普通的家居用品、家具等对象,却承载着艺术家的生存感受。但是这个东西能感动人,因为好象在我们的生存过程中也有过这样的瞬间。正是因为夏老师将自己的感性倾注在作品中,这样的深入描述才使得他的描述对象的构形、色泽、甚至与空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通过画面上有限的静物,艺术家不是单纯地在再现他所看到的世界,或者说他所看到的工作室的物理世界在他的画面中是不重要的,重要是他通过有限的物理世界表现他的心里的世界。我觉得他的这种感受的捕捉非常的充分,很了不起。当时的策展主题很有意思,叫做逻辑视觉。我个人认为这个逻辑是情感的逻辑,用交错复杂这样一种画法,表现情感超越了有形的物质以后的情感游荡和停留。这种孤独和沧桑的情感在物体上浮略地停留,又开始游荡和漂移。所以画面基本都是两两三三的空瓶,没有具体的背景,也似乎缺少了相互的关联,完全漂浮在情感和意识的流动空间中。所以他的画法、构图其实都让我们感受到他感性的流变。
我个人所欣赏的艺术家基本上都很类似。不在乎题材有多么恢弘,更不会与激烈的政治意见挂钩。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他们对于生命的关怀和世界的观察,才是我更关注的地方。之前图本展览中的几位艺术家,就把自己十年来共同创作的趣味、情感、人生态度加入到自己的表达中。这些细腻的情感和观察,也许每个人都有;但这种私人的逻辑和思考,艺术家却能够通过我们无法预想的表达方式,关联到所有的观者,让他们不由自主地萌生自身与创作的另一种关联。这些关联往往有无限的可能性,对于我和观者,也许更加珍贵。
5.将中国的当代艺术带到美国进行展览,你预期反应会如何呢?
其实在咨询公司的时候也有很多藏家对亚洲艺术有很大的兴趣,但是更多的是我们所熟知的Yayoi Kusama, Yoshitomo Nara, Lee Ufan,最近很火的还有Lee Seung-Taek, Ha Chong-Hyun。这些亚洲艺术家基本已经被国际性的画廊代理,整个市场都很成熟了。我觉得这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中国当代艺术被海外市场接纳,需要突破口和展示的平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看比如苏富比和佳士得从2012年开始着手中国当代水墨的交易,市场从中国藏家也逐渐拓展到了海外的藏家;像前波、凯尚等等的画廊也不断地在推动这件事情。我觉得中国还有很多艺术家应该被更多人看到。
6.有没有打算将国外的艺术家带到国内进行展览?或者还有没有别的在中国的艺术合作计划?
就像我刚才说的,国内应该有更多的国际性展览,有更多国外艺术家的展览机会。目前有一个正在谈的艺术合作计划,但还不是很具体。但可以预见的是,Kim Heirston Art Advisory的亚洲拓展计划除了会将亚洲艺术家带向美国的藏家,更会增加两边的艺术交流,那么展览也就是顺理成章了。而作为策展人,通过我在纽约所建立的艺术顾问、画廊等资源,整合国内资源,一定会有更多的合作和交流展览的。
- 高远: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审视当代艺2022-07-20
- 雅昌指数 | 月度(2022年6月)策展人影响力榜2022-07-08
- “不轻光阴·不枉少年”华裔少年用艺术倡议2022-07-07
- 无名之鸣——“倒策如流”策展计划第一季将2022-06-24
- 雅昌专稿 | 元宇宙营销是新瓶装旧酒?2022-06-23
- 雅昌指数 | 月度(2022年5月)策展人影响力榜2022-06-15
- 雅昌指数 | 月度(2022年4月)策展人影响力榜2022-05-05
- 雅昌专栏|对话策展人王萌:在变与不变中践2022-04-18
- 雅昌指数 | 月度(2022年3月)策展人影响力榜2022-04-07
- 一触即发|“2022首届全国大学生虚拟策展大2022-04-02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