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非遗传承需要更多的“挑担者”

2017-05-25 10:02:23来源:南京日报
A- A+

  日前,540名拉萨路小学四年级学生,来到南京市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学习他们自己选择的非遗课程:秦淮灯彩、风筝、葫芦画、抖空竹、木雕……据悉,今年拉小正式将非遗课纳入校本课程,每年四年级学生都将有一周的学习实践课。

  近年来,聊起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人们多抱有忧虑。的确,有一些非遗项目日渐凋敝、难以为继;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非遗走进博物馆、走进校园,在向大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找到了传承发扬的新方式,焕发出勃勃生机。两相对比,其中的成败得失引人深思。

  谈及非遗保护现状,南博非遗研究所所长陆建芳有两个形象的比喻:撒胡椒面式和地摊式。撒胡椒面式是自上而下的,考察、评选,确定传承人,列入保护名录,然后把经费“撒”下去。至于经费具体用到哪里,起到什么效果,谁也说不清。地摊式则指某些地方热衷于邀请非遗项目参加表演活动,让非遗沦为艺人卖艺,看起来是热闹了,可热闹之后有何收获,同样说不清。

  这两种方式,前者是为保护而保护,结果往往是“人死艺亡”;后者虽然也是活态传承的方式,但艺人大多是被动的,组织者只是需要非遗装点门面,既不完全服务于受众,也无法表达出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针对两种保护方式的弊端,陆建芳提出了一个新比喻:挑担子式。他将非遗的保护传承形容为“一根扁担、两个挑子”,一个挑子是传承人,一个挑子是环境。当下,文化界和政府都在强调活态传承,然而现实是仅靠传承人自己的力量,无法维持“活态”。他们需要适宜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支持,需要浓郁的文化氛围,只有这些条件都具备了,他们才能在解决自身温饱、获得成就感的同时,系统、完整地培养传承人群,培育市场和受众。

  探索实践中,博物馆与学校扮演了“挑担者”的角色,这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两者都承担着流传文化、教育公众的使命;也都具备相应的资源、平台与能力。事实证明,相比撒胡椒面与摆地摊,“挑担子”更加受公众欢迎,拥有更强的生命力。例如,南京除市民俗博物馆外,南京博物院的非遗馆于2013年建成运营,短短3年间,它带动了南博文创产品的火热销售,也带来了巨大客流。南博每年参观人次由不足50万攀升到去年的300万。非遗馆每年有50多场少儿传承活动,每次开启报名通道,名额都会在几分钟内一抢而空。

  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政策是一方面,理念是一方面;具体到现实中,谁来扮演“挑担者”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担子一头挑着过去,一头担着未来;一头是传承人安身立命的期盼,一头是市民的精神需求与文化认同。让更多博物馆、学校乃至社会机构担起担子来,非遗保护传承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推荐关键字:非遗传承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