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万物为师,生机在我 ——谈谢超的动物雕塑

作者:李超 2017-05-31 15:13:43来源:雅昌艺术网
A- A+

  

展厅现场

  雕塑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一直与人类的活动、生产紧密相关,到后来又受到了宗教文化、哲学与社会意识影响的造型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演变出多种形式与类别。其中动物雕塑是较为传统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作品《静观百兽·进食的老虎》

  和动物题材有关的艺术文化可以说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从最早文字出现之前欧洲岩洞里就已用壁画的形式记载猎人猎食野牛的场景。到后来动物又以图腾的形式出现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是战争中。这时候动物艺术就已从日常对劳动生活的记载演变为了人类的精神寄托或崇拜对象,变得具有象征性。宗教出现后变得具有神性,动物题材紧密伴随在人类的活动中,充斥着人类文明。历来不少艺术家也以动物为题材创作了不少惊为天人的艺术作品,让人叹为观止。

作品《静观百兽·沐浴的犀牛》

  创作动物雕塑需以“万物为师”,也需“生机在我”。关于“万物为师,生机在我”,清朝官员邹一桂《小山画谱》中写道:“若生机在我,则纵之横之无不如意。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得其所以然。”意思是说如果心中存有生机,在非常熟悉对象物的情况下就可以对对象物进行非常熟练地夸张或提炼,过程是非常熟练,酣畅淋漓的。以你要写生的对象为老师,以生动的笔墨为载体见到一朵花,你不仅要观察它的整体外形,还要观察花瓣、花萼,你能够仔细观察且明白里面的道理,不但要用视觉去感受它,还要用上你的其它感官。通过这样细心的观察体会你才能知道花的结构,它是怎么生长的,从而对它有一个更好的创作。对于做雕塑同样如此,需要做到对对象物的细致观察,并且要熟悉掌握你所运用到的材料及工具,做到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在创作或是素材的积累中如鱼得水,信手拈来。

作品《静观百兽·乞食的小象》

  上面这段文字是谢超在他的创作中最喜欢也是最受益的一句话,他将“生机在我”贯穿在他的毕业创作中,创作出数十件动物雕塑作品。

  对于在学院雕塑氛围中学习成长的学生来说,由于教学条件与空间的局限性,造成了学生创作题材的局限性。但对于从小喜欢动物的谢超来说,他打破了这种不方便在教室养动物做创作动物雕塑的局限性,他创作作品的大部分时光选择在动物园里度过,常年的细致观察赋予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也让他的雕塑作品展现出他人所不具有的灵性与特质。

作品《静观百兽·休憩的伊兰羚羊》

  “动物园,城市人类最接近自然的非自然场所,人们拍照,打趣,嘲讽动物以显示自己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动物园里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唯有我驻足在笼舍前面,在人潮中静静地看着、坐着,体会着这些动物生来的美丽,通过雕塑来表现它们。在这个充满原罪的地方诉说着它们平静的牢狱生活”。谢超的毕业创作的灵感来源通过他的这一段文字传达给观众。这是谢超创作的灵感来源更是他真切的内心感受。面对动物他是如此喜爱,又如此感性。对于创作,他是那样专注,那样拥有热情,以至于在面对动物做泥塑时,时外界的一切纷扰似乎都与他无关,他与动物心灵相通,他观察着动物的骨骼肌肉与动运动规律,感受着动物日常习性中人们熟知或着不熟知的肢体神态,或是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接触所散发出来的最温暖感人的东西。

  谢超与动物结缘,创作时他与动物为伴。他对动物有一种独特的认知,总是尽情徜徉在动物的世界里,可以说创作时的他是感性大于理性的,他将眼睛所看到的真实动物的外形体态与喜爱通过情感的内化,从指间流露出来,塑出了灵性与生动并具的动物形象,那些被塑出来的动物,是那么鲜活,那么灵动,那是些真实的动物,又是他心中的动物。因此,会有种强烈暖流透过冰冷的石膏体传达给观众。正如著名雕塑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的这么一句话:“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

作品《静观百兽·站立的角马》

  在动物雕塑创作中,对于日常的素材积累是非常重要的,最直接的方法无疑是亲近动物并深入观察,以速写或速塑的形式把最真实的动物形体和运动规律用最快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动物雕塑创作中,写生尤为重要。动物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怎样以泥为媒介将动物的生动性塑造出来甚至远远超过塑造对象从而做到一个升华,这是作为一个创作者需要考虑及研究的问题。

  在访谈中,谢超谈到了他在创作实践过程中的不少心得体会。

  谢超谈到:“对于动物雕塑作品,我的感受是能有条件去观察,去到真正的动物身边进行作业的,就千万不要从网络上获取资料,对于动物雕塑应当永远把写生放在第一位。这同样也是被几位动物雕塑大师实践过的,只有去观察真正有血有肉的动物才能体会到灵动、美丽,一股对自然的敬佩会油然而生。”

  关于对作品的夸张和提炼,谢超认为根据动物的特点进行一些提炼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一尊雕塑要从模特升华到艺术品,那就必须有创作者的主观情绪在里面,除了尊重模特本身外,在解剖和运动规律都正确的情况下加入作者的个人见解,进行适当的夸张和提炼是很有必要的。雕塑强调整体,在提炼时可以让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更明确,懂得概括结构,“以方见圆”。保留一部分几何的塑造,在某些时候不但能够强调结构点,还能使整体看起来干脆利落,有塑造感。而略微夸张可使作品更为生动并富有活力,在夸张形态时可以用一些稳定的几何体作为动物的形体轮廓,比如: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图形。这样,首先是能让人在整体构图上有一种稳固之感,其次是建筑感能始终贯穿整件作品,让作品看起来更有形式感,整体构图也会显得规整,大气强调主题。塑造应时刻保持生动性,注意整体的松动感,做到塑痕间处处有“生机”。

  关于实践,他认为在以动物为题材的雕塑应把写生放在第一位,纪录片次之,图片尽量不去过多参考,否则会失去很多生动性;关于尊重,他认为在观察动物的时候以尊重的心态去观察,以“万物为师,方能生机为运,”以平等的视角心态去观察他,如同我们尊重我们的模特一样。我认为,要做到如此的生动性,除了花大量的时间细致观察、收集素材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应当是尊重——对自己所塑造对象的尊重;关于对氛围的感受,他认为不单单用视觉而是启用所有的感官感受他。他在创作《静观百兽•进食的老虎》时纪录下了他当时的感受:独自身处虎舍不仅仅是看,老虎的气味和声音塞满了感官,心理此时充斥着恐惧与敬畏。这样的感受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会存在。

  对于作品的塑造,尤其是写生,谢超认为应始终保持对动物的新鲜感,作业时间不宜过长。开始塑造时就应按照结构上泥,始终保持一个结构的准确性。不要过分纠结于毛发,这一点同人头发的塑造方式类似,可分组塑造,表现出体量及方向面就好。整体应以结构为准,而非毛发。可留其塑痕增添趣味性和生动性,做“有泥味儿”的雕塑,由于速塑是短时间作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不需要太深入,这也是速塑最吸引人的地方——它比深入塑造的长时间作业多了更多生动性。同时要学会利用塑痕。这点在他的作品《静观百兽•沐浴的犀牛》中体现出来,在对犀牛进行写生时,他注意到它们最常见的一个行为便是在泥地里打滚,所以它们看起来总是泥乎乎、脏兮兮的,因此在它们的塑造方法上,他刻意留了大量的塑痕,这样才显得泥泞。甚至他都没有把它们的五官做的很清楚,因为现实中的犀牛,经常也是泥巴糊了一脸而模糊了五官。以此强调在作品写生时,应该呈现整体效果而不是突出局部刻画。

  如今,雕塑的分类五花八门,而在这样一个浮华的背景下谢超还在坚持走着自己的路。他方向明确,未曾改变,他对动物雕塑的痴迷超过了任何的事物。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在将来,我将不断对自己的作品以及创作理念不断地进行探讨和挖掘,我并不求要让我的作品去表达一个多深奥的哲学问题,也不会利用作品去做一名愤世嫉俗的愤青,我只求能够开辟自己的一片净土,让我能深入的去做去观察。做我真正爱做的雕塑,在动物雕塑中开辟一片自己的领域。当然了,我同样希望以作品说话,我做动物雕塑,体现的是动物最本来的魅力。我希望能通过我一尊尊质朴的雕塑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我认为这是做动物雕塑应尽的义务与职责,也是我最想表达的初衷。”

  康定斯基曾谈到,艺术家必须锻炼的,不仅是他的眼睛,还有他的灵魂。我想,这个灵魂绝不是一个冷漠的灵魂,而是积累丰富生活感受、充满激情的灵魂。这样灵魂才能以“自己的尺度”去衡量有关形式的一切。从谢超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热情与温度,感受到了作品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在此,希望谢超在创作之路上能够不断突破自我,呈现给人们更多的优秀作品。

作者工作照

作者工作照

  艺术简介:谢超,男,1992年出生于云南昆明。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2012级雕塑专业学生,2017年获学士学位,其作品有《静观百兽•食的老虎》、《静观百兽•浴的犀牛》、《静观百兽•食的小象》等系列作品。

推荐关键字: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