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像的表达
陆昱策划,做八人摄影展,嘱我为他写几句。我身边的八零后,能认真做专业门类艺术的已经不多了,作为一个单位的同仁和小兄弟,说什么我都该支持。但接活后,我很快就后悔了。因为摄影我是个外行,光圈、快门、构图,纯粹的门外汉。
我想了想,天下艺术皆为内在心像,艺术的外在表达,不外乎倾诉人心所想。当然,外在形式的好坏,取决于个体修养。鲁迅先生说:做个闲人。做个闲人,说的就是艺术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尼采说:一个糟糕的坏思想,远远强过没有思想。
摄影技术发明以来,百余年的时间里,其首先作为贵族的昂贵消费,装点时尚。随着此技术在科学、社会学上的运用,影像即具备了文史价值。摄影技术在艺术领域出现时,其又衍生了文化、思想价值,一些“目击者”,甚至以讲述生活的方式,直接参与了人类史的记录,成就了影像的不朽。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数码技术问世以来,很快得到了普及与推广。短时间内,数码相机、手机、电脑,已成为大众生活必不可少的常态用品,加上图像工具的运用,在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时代,摄影——已从影像发明最初的贵族时尚,转向大众娱乐消费。“数码”就此一跃,几乎一夜间,就颠覆了百年来科学、社会学和影像艺术的传统价值。在这个人人都是摄影家的时代,怎样体现作为艺术家的个体?这确实是个值得审视的问题。
此次八人展中,陆昱的地铁施工现场,黑沉沉的空间里,挤满了硕大的钢铁机器,如此背景下的人显得弱小柔软,整个画面构成的压抑冲击,让人感受的是大工业背景下,竞争对人的压迫。
李克的车站现场,其画面被巨幅广告填充,静止的画面,流动的人迹,一大一小、一动一静,让人感受到物质资本时代,商品物欲对人的驱离。其中,那个穿马甲的农民工,似乎正诠释着城市化迫不及待的进程。
在潘瑞的步履不停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双带着体温柔弱的脚,当这双脚与坚硬冰冷的混泥土碰撞的瞬间,肉身在追逐梦想的路上,突然就呈现了剧烈的疼痛。
王一丁的环卫工人、张黎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无论是记录环卫工人的一天,或一生,更或一个盲者的生活,其捕捉的镜像,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点,其体现的是“目击者”饱满的情怀。
吴星宇的弗雷德的一天,让人看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当下,文化多元的融合。这关乎种族、地域与个体的彼此消长。
张峻豪镜头下聚精会神的工匠,讲述的是浮躁时代的人心。
朱曦镜头下的一双双手,尽管有着不协调的画面冲击,但在人心麻木的当下,却能让人感受其细腻的诗意表达。
关于摄影,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会想到南非摄影家凯文•卡特,想到他撼动世界的《饥饿的苏丹》。凯文•卡特以图说的担当方式,直观表达对人类的忧虑,其人文情怀每每令人感伤。图片的力量就在于对精彩生活的表达与提炼,它反映的是“目击者”对事物的审视与思考。当图像作为一门艺术时,若无承载与担当,它只能是一种浅薄的娱乐。
令人欣慰的是,这八组图像共同呈现一个主题——人。无一例外,他们记录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八个人八零后,同一个共有目标——人文情怀。
是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分属不同的行业,摄影家不是思想家、更不是哲学家,其他艺术门类亦然,但借哲学的目光思考平凡生活的意义,本身就考验着艺术家的素质,这需要一种自觉性。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