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羌高原再品“中国士人画”
每次上高原,总是很兴奋!高原带来的不仅是自然的风光美,而且还带来了感官刺激,也由此上瘾!这次去阿坝,藏族朋友拉尔旦说从小金回成都,可以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们的车动力很足,加上拉尔旦对高原道路和景观的熟悉,我们一路观景的时间很充裕。
从马尔康到小金一路,风景很美,山高、植被好,云烟和阳光时刻在变,让人进入仙境。我们一会在高处观景,一会在山间吸气。仿佛穿越到伟大的中国山水画中。而这个山水画的指向就是王敬恒的作品。这是强烈的感受!也是唯一的!假如想象如是其他的名家作品,气场不对,意境不符。因为,王敬恒的画始终是充满灵性的、变化的、厚重的,整个构成是景,局部也是景。这种感觉是舒服的,感觉到王敬恒先生把藏羌高原这一带的景观写活了,画“神”了。很有灵性与个性。这种穿越到艺术品中的感觉回到成都时时出现。
今天上网查看,才知道王敬恒先生是1983年到藏羌高原的。也许是他的转折点。他为什么会选择这里?现在无法准确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藏羌高原打开了他艺术创作的“天眼”,这个“天眼”就是发现与发明。真正的发现是一种感悟,具有天性。就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艺术的创作不可复制性,也是天性的一种。否则人人都可以当艺术家。发明就是把感悟发现的东西“产品”化,如果没有很高的造诣和学识渊博是不能“加工”成“产品”的。假如王敬恒先生不去高原,那他作品又将如何?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研究王敬恒的学术文章非常之多,但很少有人研究他去藏羌高原的动因。再读王敬恒的作品,是否可以下这样的结论:藏羌高原采气+哲学修炼融入+传统美学创造,成就“中国新士人画”(2016年王敬恒被“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以大数据评为宋代以来“中国新士人画大师”)。
王敬恒最难得的是,以我法写心中之山水,不重其形而重其神。线条放逸,松动多变,繁而不乱,具有生命的鲜活力与审美的创造力。就独创性而言,超过黄宾虹和陈子庄,是传统山水向现当代转换的里程碑似的人物。对于他艺术的认识也许刚刚开始。王敬恒的意义在于,当传统被普遍漠视时,王坚守了传统绘画文脉,让文人绘画精神获得一种罕见的回归。而当现代精神被肆意扭曲时,王又以超越前贤的勇气和独群蹊经的语言,为现代的人文精神作了十分有意义地探索。故而当下可以把王敬恒视为传统绘画的继承人和当代绘画的代言人……文化是旅行的魂,旅行是流动的文化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能!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时代的使命,期盼藏羌高原有一个艺术家写生的驿站!
本文作者长君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博客·论坛热点
-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的当...
高校美术实践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的发展几乎是不尽如人...详情
- 责任编辑:杨晓萌
- yangxiaomeng@artron.net
- 010-8459933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