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万千古籍善本“可远观不可近读”

2005-04-22 12:44:20来源:《东方早报》
A- A+
  日前在国家图书馆开展的“善本特藏汇报展”云集了包括《敦煌遗书》和《赵城金藏》等在内的40余种善本图书,可谓国图90多年来在古籍善本收藏、保护和刊布等方面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宣传。几乎同时,“册府琼林——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古籍善本展览”也在香港开展,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47种、111册古籍善本集体亮相。各类展出让公众直观地了解到这些珍贵文献不亚于青铜器的文物价值,但据记者了解,它们作为文献的学术价值却很难得到发挥。

  善本修复人才奇缺

  使用古籍善本的前提是保持其完好性,但在大量古籍善本因年代久远等原因而有不同程度破损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修复人力修复更多的善本,对各地的图书馆而言是个大难题。

  据初步统计,全国目前有2000万册的善本图书需要修复,而专业修复人才仅100名左右。国家图书馆馆藏善本100多万册/件,普通古籍更有近200万册/件,其中有大量的破损情况,修复人员却只有13名。“其实这个人数在国内的各大图书馆中应该算多的,但修补来修补去,能修完的只是九牛一毛。”国图善本部副主任陈红彦感叹。据了解,国图对于《赵城金藏》的修复工作其实在解放前夕就已经开始,但全部完成还需要很长时间;最近几年的重点修复项目《敦煌遗书》已经完成了5000多米的修复,预计还要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结束。

  北京大学图书馆也有大量馆藏古籍善本,该馆古籍善本修复工作人员吴晓云告诉记者,其破损率在30%左右,且破损程度不一。“有的被虫蛀得厉害,像筛子眼一样,有的发霉了粘在一起,修复起来特别费时。”该馆的修复人员仅有两名,即使马不停蹄地工作,活儿还是堆积如山。“其实我们所能处理的也只是一些迫切需要修复的古籍善本而已,整体上的保护、系统的修复工作暂时都无法做到。”吴晓云坦言。

  大多数善本拒绝翻阅

  古籍研究工作者都希望尽可能与自己研究领域的古籍善本书“亲密接触”。“纸质脆弱的古籍善本书,即便再小心地翻阅也很容易损坏。考虑到这一点,很多图书馆的古籍善本书一般是不让直接阅读的。”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徐时仪说。

  作为对策,国图从20年前就开始将善本书做成缩微胶片,读者可以通过阅览机观看、研究,目前这一手段已泽被90%的国图善本书。但缩微胶片有先天不足。“有时机器读出的只是正文部分,但有些书边上可能有重要的年代和抄写人的名字。”徐时仪说。在国图和上图等大型古籍善本的收藏机构,一些研究专家办理了相关手续后可以和原件见面,但对专业学生而言就很难了。

  而在一些地方图书馆中,考虑到自身资源的发表等问题,即便是学术权威也很难查阅。最近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研究室副教授漆永祥在向苏州图书馆古籍室借阅古籍时,几经周折却仍被告知“不能复制或全抄”的事件,就引发了多方议论和思索。类似苏州图书馆的这种“保护”方式,有专家认为可能是该馆暂时没有时间或没有能力去整理和研究,因而不想让其他人“捷足先登”。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大量古籍善本的价值被埋没,研究工作严重滞后。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希望图书馆等古籍善本收藏机构能用较好的设备将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清晰地拍摄下来,做成光盘,给研究利用提供便利。”徐时仪说。
推荐关键字:古籍善本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