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当家书变成了收藏品(2)

2005-04-18 14:27:08来源:《北京青年报》
A- A+
  调查显示 电话成为最愿选择的方式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国博等单位进行“抢救民间家书”活动之前,某媒体曾就“你还写不写信”这一主题进行过网上调查,结果发现,在25-45岁的受调查人群中,95%的人平均一年亲笔写的私人书信不到三封,而他们每周接到的E-mail却达到了20封;目前写信最多的群体是“在校大学生”和“部队官兵”,其它群体写信的则非常少;在被问及“为什么不愿意写信”时,人们的回答主要是:“花费时间”、“邮寄慢”和“措辞麻烦”。

  在“你最愿意选择的私人联络方式”一项中,排名最前的分别是“电话”、“E-mail”和“手机短信”,随后是“QQ”、“MSN”,而“书信”选项连前五名都没进入——这与“家书征集活动”中参与者的反映基本相符——有人因此诙谐地将成语“言而无信”赋予了新的涵义:“光打电话,不写信”。

  最令人意外的是,在十年前记者读大学的时代还是最普通、最大众化的家书,如今已经成了“体现个性”的一种方式——在调查题目“你认为哪种方式能体现自我个性”中,很多人选择的居然就是“亲笔写信”!

  在这里,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家书“分支”——情书。我们的父辈,哪个没被真挚的情书打动过?可是现在写情书的年轻人又有多少?去年著名学者李银河将她与王小波间的情书结集为《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出版后,引起了不小关注。记者在一家著名网站书评论坛看到,尽管对书内容本身有不同看法,然而很多读者都发出了同样的感慨:“真羡慕李银河,因为我已经忘了上次写情书是什么时候了!”

  为何“衰落” 现代化通讯发展是主因

  从调查情况看,现代化通讯业迅速发展是传统家书衰落的主要原因。以上海为例,目前申城每百户拥有的电话超过94部;每百人中有超过60部手机;平均每个上海人一年要发278条短信。“打个电话很方便,所以我越来越少写信了”。一位上海受访者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

  根据上海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2004年全年交投的各类信函达到8亿件,平均每个上海人收到60封信件,但其中私人信函比例不到10%,其余均为商业信函和各类对账单;而在10年前,私人信函的比例曾高达90%!

  而自上世纪末以来,国内计算机用户的迅猛增长,也加速了家书“衰落”的过程。目前国内网民人数已由1999年的400万用户增长到了目前的8000万——比起可以随时沟通的电话、短信、E-mail以及QQ、MSN等实时通讯工具,写信的确显得有些“麻烦”。

  记者从邮政部门了解到,国内邮局曾在2001年推行“计算机信函业务”,即用户在家用计算机上写信后,透过软件发给邮局,再自动打印成“信”邮寄出去——但这项在国外发展迅速的业务,在国内始终未得认可,除了软件价格不菲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计算机打印的私人信件难以接受”。





推荐关键字:民间家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