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当家书变成了收藏品(4)

2005-04-18 14:19:21来源:《北京青年报》
A- A+
  ■专访

  我用E-mail联系傅聪

  傅雷之子傅敏接受本报专访时称

  对普通中国人来说,最熟悉的家书有两本,一是清朝的《曾国藩家书》,另外就是《傅雷家书》。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呕心沥血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曾给了无数读者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昨天上午,傅雷之子傅敏先生就家书话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傅敏先生认为,这次国博等单位发起“抢救民间家书”活动很有必要。

  ■“见字如面”是中国家书最独特之处

  记者:您觉得书信最具价值的是什幺?

  傅敏:书信的内容是最具价值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带有特定历史发展烙印的书信,实际也是历史的左证。

  记者:您认为中国家书最独特的地方是什幺?

  傅敏: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很难表现的。

  ■我用E-mail与傅聪联系

  记者:在“抢救民间家书”活动过程中,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家书文化的衰落是造成目前年轻一代情感、礼仪缺失的主要原因”,您认为呢?

  傅敏: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家书的确有很强的情感维系功能,但是并不能因此将目前年轻一代情感、礼仪缺失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写家书”。这是教育的问题,而不是家书的问题,这实际上是转嫁了教育的责任。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去这些年的教育有偏差,过于注重理科教育,忽略历史、地理等人文科学教育。这样就算下一代有写家书的习惯,也仍然会出现那些问题。

  记者:您现在通常用什幺方式与

  亲友联系?是手写书信,还是手机、E-mail?

  傅敏:我还经常亲笔写信,但是E-mail和手机短信同样也是与亲友联系的主要方式。跟在国外的朋友和家人,包括傅聪,我都是用E-mail来联系,因为快,也方便。我认为,以前手写的家书和现在流行的E-mail、短信等都是人进行表达和联络的途径,只是传递方式不同。

  ■父亲的信如果是计算机写的我会觉得有缺陷

  记者:那如果当年的《傅雷家书》是用计算机写的,您也不会觉得有什幺特别吗?

  傅敏(思忖片刻后说):但是如果父亲的信是用计算机写的,尽管内容相同,我读着还是会觉得有缺陷,这里就有我刚才说的情感维系的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最好的办法是那种用手书写、用E-mail传播的“新家书”,将过去的书信用现代方式来传递。“不过无论怎样,我认为中国传统家书都不会消失,就像中国文字不会消亡一样”。(曾鹏宇 魏彤/摄)

推荐关键字:民间家书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