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正文

漳州瓷底足多砂痕

2005-04-18 14:04:31
A- A+
  近年来,在中日陶瓷研究界的共同努力下,福建漳州窑瓷被世人逐渐重视,在日本关西出土的一批16世纪晚期到17世纪初期的砂底青花瓷和红绿彩瓷(日本称汕头瓷、吴须手、吴须赤绘器),产地为中国漳州窑得到确认,加上近年福建博物馆在平和县南胜、五寨窑发掘取得成果,证明明末清初时漳州窑以青花瓷为主,产品主要供外销。这些瓷器以青花盘、碗、罐、杯等为大宗,也包括彩绘器和酱地白花瓷,成型多为轮制,仅瓜棱小罐、凸花小盒、汤匙等为模制。在胎釉特征上,漳州窑除了大盘的足心修成平面外,其它器形的足心多留有乳突状的凸起。胎体多呈灰白色,漳州窑瓷很多施釉不到底,碗盘底足多沾满粗砂,原因是当地先旋足后再上釉,底足的釉水不擦干净就直接放进铺满耐火砂的匣钵里,导致烧成后底足沾砂,这种做法在明清时代的景德镇恰好相反,景德镇是先上釉再刮擦去底足釉水,因此这种沾细砂的砂足成为鉴定漳州窑瓷的一项重要特征。
推荐关键字:教你一招 漳州瓷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我要评论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点击查看更多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热门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