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10946
文 章:50篇
评 论:11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王肇民的画与论发表于2007-07-26
- 以前对王肇民先生的画了解甚少,倒是先接触到他的“论”。80年代初,他的《画语拾零》在《美术》上分两期连载(见1980年第3期与1981年第6期),曾产生过不小影响。那时,被禁锢了多年的美术界才刚刚开始活跃,对于许多理论禁区还心有余悸,不敢贸然触及,对于“形式”这个理论界多年来不敢问津的话题尤其如此。然而就在那时,王肇民先生已经打出“形是一切”的“旗号”,强调“光、色、线不依赖内容而独立存在的本身价值”,与...
- 贾方舟:我与女性主义发表于2007-05-26
- 想到这个话题,与我最近参加的一个活动有关。5月20日,我参加了一个沙龙活动:《性别与多元文化空间艺术研讨沙龙》,由批评家陶咏白和女性文化学者荒林教授主持。地点在奥运鸟巢东、五洲大酒店北、北辰集团群楼下的“湄江茶苑”。与会者以艺术家为主体,还邀集了多个不同领域的优秀学者和媒体中人参加,去的人很多,办的非常有特色(我将“两性视野”网对这次研讨会的报道附在文后,以为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网友浏览),能与不同...
- 女性艺术的学术指向“世纪·女性”艺术展序言发表于2007-01-31
- 一 、女性艺术作为一个话题 《世纪·女性》艺术展不是在一般的意义上举办的一次女画家群展,其选择画家的标准也不完全在于她是否著名或有成就,它只着重考虑一点:她的艺术是否凸显出一种“女性特质”和“女性视角”。因为正是这一特征, 构成了九十年代女性艺术家不同于以往任何年代的女性艺术家的特殊之点。也正是艺术中出现的这种性别差异,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一个最新话题,在过去许多年中,虽然有相当数量的女...
- 与具象同行:中国抽象艺术的发展历程发表于
- 抽象主义是现代主义诸流派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洲,瓦西里•康定斯基、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罗伯特•德劳内和佛拉基米尔•塔特林是这一流派的开拓者和最早实践着。包括抽象主义在内的现代主义思潮出现不久,也先后扩散到非西方国家,日本是最早接受这一影响的亚洲国家,接着是中国,二、三十年代从欧洲、日本留学回来的青年学子也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现代主义运动。林风眠1925年回国即担...
- 以学术引领市场: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画集序言...发表于2006-12-05
-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策划委员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酝酿和学术委员会众多批评家的积极配合,“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终于成为一个事实。虽然我们自己还不能判断这个展览在当代艺术进入市场过程中的学术意义,但我们始终是本着批评家和策展人应有的学术精神来面对这样一个还不能完全排除市场操作因素的展览活动。 我们以“文献展”来命名这个展览,是因为“文献”一词所具有的学术含量。“文献”在英语中为“doc...
- 批评本体意识的觉醒:美术批评二十年回顾发表于2006-12-01
- 文革十年对于我们似乎已经显得有些陌生,陌生到甚至像是一个未曾经历过的古老传说。新的生活、新的事业、新的理想和新的追求将那个不幸的过去淡化了许多,当我近来翻阅过去的美术刊物时,惊愕之感油然而生,其原因有二:一是从文革开始到1976年初近十年中竟没有一份关于美术的专业刊物可供查阅;二是当我翻开文革后期复刊的第一期《美术》时,那种杀气腾腾的紧张气氛不禁为之愕然。这说明,当一个新的参照系出现以后,我们再也...
- 故国与国故 经典与精神——解读蔡志松的雕塑《故国》发表于2006-11-21
- 蔡志松的雕塑《故国》系列所引起的反响在中国当代雕塑作品中还不多见。无论是在法国巴黎秋季沙龙获奖,在全国美展获奖,还是被大众所误读,在网络媒体惹出众多非议,都在说明他的作品的成功。成功的标志不只是获得了奖项,更在于它所引起的多方面关注。盛赞与争议都是由于作品受到关注乃至被震动的结果。如果一件作品摆在那里,观众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说明这件作品未能提供任何新的和值得关注的因素。 蔡志松的《故国...
- 当代水墨与它面对的国际文化环境发表于2006-11-21
- 我曾在2002-纽约《中国水墨画百年回顾及其在新世纪的发展前景》国际艺术研讨会的发言中开篇讲道:“由我们中国人自己组织的关于水墨画的研讨会由中国移到了美国,由北京移到了纽约,这本身就是一件富有象征意味的事。窗外是森林般的摩天大厦,曼哈顿的上空高耸着的是自由女神像。在这样一个非常西方的环境下讨论一个非常东方的地域性话题——中国水墨画在新世纪的发展,让我感到的不只是开会的环境变了,水墨画面对的问题也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