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76096
文 章:43篇
评 论:1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一次标准形式的表演发表于2015-07-22
- 如果你自诩为专业看展人士,那么在步入展厅时,想必焦虑往往是少不了的。你带着批判、怀疑、鼓励思考的心绪,死盯着眼前的作品脑海中浮现无限的问号:这是工艺品还是艺术品?强调“生活再现论”对艺术实践还有意义吗?这位艺术家是否是个文盲?艺术家是在迎合收藏家还是美术馆的趣味?又一个常规展览机制下的俗套作品?你抄袭的艺术家也不过如此,但凭什么你那么贵?
- 平行的世界发表于2015-07-20
- 19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促发了世界政治格局的重新划分,加速了社会形态进入到新的阶段,同时也为艺术实践带来了一场“持续的革命”。“形式与内容孰更重要”成为绘画工作者进入后现代创作时期的重要特征,即使我们在今天所谓当代语境中对于图像意义持续地喋喋不休,其争论的核心似乎并没有比当年毕加索放弃绘画的三维想象概念,或者康定斯基开始用纯色形式展示心理效果更为激进一步。后现代艺术之前...
- 想象中的共同体发表于2015-05-04
- 各阶层感到困惑的时刻总希望找个主心骨。总理在两会的政府报告就像一剂强心针,详细指明了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方针。随后几家右倾媒体纷纷发表社论或专题文章,评论到实现这个目标十分艰难,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减速实际上已经印证了陷阱的存在。 简而言之,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逐步失去相对于落后国家的低廉劳动力竞争,另一方面也无法短期在高新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比肩,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的关键在于实现结构性经...
-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发表于2015-03-23
- 今年3月香港的风中五味杂陈。站在巴塞尔艺术展的门口,不仅有从维多利亚港飘来的丝丝海腥,也交织着焦急、欲望、学术、生意或者仅仅来凑个热闹的各种味道。 这是一个高度发达,趣味也相当集中的城市。中国大陆正在经历的乡村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变革、激动和阵痛,在这里几乎没有影迹。本地人的生活勤劳且规律,走在上环的写字楼白领步伐匆匆,和慢悠悠的游客对比鲜明;迫隘的街道和商店中,食物和商品被最佳效率地展示和出...
- 是什么构成了“人工智能”热潮?发表于2015-03-05
- 集合了阿吉姆·门格斯、罗兰德·斯努克斯、高岩等多位艺术家及机构创作的18件、组影像与装置作品的新展览“人机未来”正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它展现了一系列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基于机器人平台的数字建造作品,例如,阿吉姆·门格斯的《2013-14 ICD/ITKE 研究展馆》、罗兰德·斯努克斯的《复合翼&黄铜群》、袁烽的《拓扑表皮》等。这些借用了人工智能或者数字技术手段创作的作...
- 万达汉秀观感发表于2015-01-15
- 11月末前去武汉有幸亲临了汉秀和万达电影乐园的落成仪式和首演。在早餐会、新闻发布会和几处导览环节中,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不断热心介绍这两个标志着万达集团转型文化产业的重点项目。时过几日,对于节目震撼的感官印象还在,脑海中屡次浮现的还有几组数据:
- 绘画死没死?发表于2014-12-25
- 图像对于今天的艺术实践是否还能够体现积极意义?这个讨论的兴奋点自观念艺术从绘画和雕塑等传统创作媒介中蜕变以来一直保持着热度。在2014年末的展览,艺术家孙原彭禹和策展人崔灿灿所策划的 “不在图像中行动”中,将这一问题所引发的立场冲突提升到新的瞩目程度。 以绘画、雕塑、影像为主导的艺术品构成了今天主要的图像艺术品门类。如艺术生态所表象的那样,无论是商业画廊空间还是艺术品拍卖市场而言,绘画...
- 为何我们仍在写作?发表于2014-07-16
- 4月应《艺术界》编辑之邀,参加了杂志在单向街书店举办的写作工作坊,发言者大多是这本刊物的撰稿人和潜在撰稿人。贸然设想下工作坊的动机颇为有趣:写作往往被认为是非常个人化的实践方式,为何又需要组织作者们彼此交流呢?艺术在今天的文化功能之一不就是通过质疑现代主义过度依赖的学科化和流水线教学化,从而鼓励个体思考系统的发展吗?手头正在翻阅的一本著于1935年的《文化的形态》中作者宣称:“个体文化间的界限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