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艺术家的梦无需翻译 可以借助作品体验另一个世界发表于2017-12-07
  艺术家拓展思想的视觉维度,在作品中探寻、发现、表达自我,即使投身于人类共性命题的阐释中。探究张江舟与哈特曼两位艺术家的个体美学,即是证明。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这样表述:“我们可以回忆起自己的梦,但如果别人不告诉我们的话,我们无法知道他的梦。”与众人不同,艺术家的梦无需多言,观者可以借助他们的作品去发现、理解、进而体验另一个透镜中的世界。   张江舟创作于2011-2012年的《天地词...
深默之音 林于思的水墨景观发表于2017-11-02
  林于思的画面看上去以自然为其来源,但若就此粗浅地将之理解为追随自然的结果,便开启了误解的门。“生命在于不动”是他的人生信条,在我看来,并非是对相对静止的生命状态的强调,而纯粹凸显了他以思维“离场”对抗寂静的内在需要。进而大胆揣测,或许被博大、深重的寂静包围,正是他的期待。寂静越是强大,他的思维就越有愿望进行更遥远的出走。   他与画面之间,始终隔着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又以形而...
微物之辞 当代水墨的文本意识及其叙述发表于2017-10-12
  “微物之辞”,顾名思义,主语为“物”,“物”之辞,“物”的言语。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引发拟人、隐喻、借代、双关的联想。“微物”之“微”,非宏观、巨视,而是静观、凝神、沁入。“微”倾向于一种观察方式、思维角度的探寻,折射出物象日常属性之外的意义;而表述作为精神征象之“物”,往往潜发直指本心的力量,古今中外,莫不...
纸本行旅 段正渠敦煌写生记发表于2017-09-14
  眼前的这条路是段正渠画面中的路。   它坐落在党河侧畔,距离西千佛洞不远。记得这条路的一边直接伸向党河,充满着各色石子、又无心停留、缓缓而过的党河;另一边则紧挨着一处土城墙,寸草不生。这是敦煌特有的地貌,蓝天耀眼,黄土鲜明,在极度干旱的城壁下,匍匐着一条为制造感官矛盾而生的河。   今时此刻,当我再次观看这件作品,依然能够回想起那个光景中的颜色、空气的重量、土的呼吸。段正渠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正...
蕴藉之味,生活的虚处 也说王牧羽的“云”发表于2017-08-17
  细想来,时至今日,与王牧羽老师相识已十七载。这位70后画家,我之所以称他“老师”,是因为他曾经是我高中时期美术理论的启蒙老师。正是这个亦师亦兄的人,把我带入艺术的文字世界,并用自己一路求学的执着精神现身说法,鼓励、启发、大步向前——他始终想让他的学生们明白,从艺之路,无有止途。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我为你们骄傲。事实上,我们都,以他为荣。   这篇文字被我废弃过好几个开头,似乎怎...
刘明波的艺术理想 把自己画进纸里完成内在超越发表于2017-07-13
  那些落于纸面的痕迹都是有待释义的符号,被不同的艺术家编入自身系统进而获得不同的语义——艺术家充当了风景的过滤器,让我们无论如何看不到同一景色里两张完全一致的画面;而即使是同一位艺术家面对同一景色,也会因为心境的差异而显现不同,如同语言学的惊喜,让我们时常会在不同语境下发现同一句话的多种含义:前种突出写生的个人化、多元化、感知差异,趋向于人的个性,趋向于对答;后者强调写生的永恒性、唯一性...
视象言说之诗 对望的两极发表于2017-06-15
  诗与艺术,仿佛是种回音,在安静的映照中彼此互文。在艺术家徐累以往的作品当中可以轻松地体会到这种回音。几近虚无的旋律里不时地传出宁谧的艳遇、肃穆的荒诞、甚至是思想中完备而合理的错置。无论是蝴蝶、鸟雀、青花马,还是衣裙、山石、地图等等,都在画面中被不合时宜地安放,生成蕴含艺术家个人气息的视象。它们成为徐累叙事逻辑中颇为耀眼的道具,甚或观念的承载物,在帷幕前后默默言说。在徐累早期的作品当中,已然能够...
“心游记”物我轮廓——杜小同的水墨观想发表于2017-05-18
  早年曾翻阅阿根廷作家豪·路·博尔赫斯的《海洋》:“海洋是谁/那狂暴古老的家伙是谁/它侵蚀着陆地的支柱/是许多海洋中的一个/是深渊/光辉/偶然/和风。”海的多面荣光,在诗文中获得肯定、褒扬,甚至赞美。这样的文字太过狡黠、迷人,它自觉地回避掉单一化呈示所带来的唯一理解,描述承载着复杂的矛盾。疏离的语感中意象叠生,将同一物象交错的多级性质延伸为无比瑰丽的视觉美学。   杜小同创作于201...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