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84930
文 章:28篇
评 论:0篇
最新评论
没有相关内容!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艺术家的梦无需翻译 可以借助作品体验另一个世界发表于2017-12-07
- 艺术家拓展思想的视觉维度,在作品中探寻、发现、表达自我,即使投身于人类共性命题的阐释中。探究张江舟与哈特曼两位艺术家的个体美学,即是证明。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这样表述:“我们可以回忆起自己的梦,但如果别人不告诉我们的话,我们无法知道他的梦。”与众人不同,艺术家的梦无需多言,观者可以借助他们的作品去发现、理解、进而体验另一个透镜中的世界。 张江舟创作于2011-2012年的《天地词...
- 深默之音 林于思的水墨景观发表于2017-11-02
- 林于思的画面看上去以自然为其来源,但若就此粗浅地将之理解为追随自然的结果,便开启了误解的门。“生命在于不动”是他的人生信条,在我看来,并非是对相对静止的生命状态的强调,而纯粹凸显了他以思维“离场”对抗寂静的内在需要。进而大胆揣测,或许被博大、深重的寂静包围,正是他的期待。寂静越是强大,他的思维就越有愿望进行更遥远的出走。 他与画面之间,始终隔着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又以形而...
- 微物之辞 当代水墨的文本意识及其叙述发表于2017-10-12
- “微物之辞”,顾名思义,主语为“物”,“物”之辞,“物”的言语。显而易见,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引发拟人、隐喻、借代、双关的联想。“微物”之“微”,非宏观、巨视,而是静观、凝神、沁入。“微”倾向于一种观察方式、思维角度的探寻,折射出物象日常属性之外的意义;而表述作为精神征象之“物”,往往潜发直指本心的力量,古今中外,莫不...
- 纸本行旅 段正渠敦煌写生记发表于2017-09-14
- 眼前的这条路是段正渠画面中的路。 它坐落在党河侧畔,距离西千佛洞不远。记得这条路的一边直接伸向党河,充满着各色石子、又无心停留、缓缓而过的党河;另一边则紧挨着一处土城墙,寸草不生。这是敦煌特有的地貌,蓝天耀眼,黄土鲜明,在极度干旱的城壁下,匍匐着一条为制造感官矛盾而生的河。 今时此刻,当我再次观看这件作品,依然能够回想起那个光景中的颜色、空气的重量、土的呼吸。段正渠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正...
- 蕴藉之味,生活的虚处 也说王牧羽的“云”发表于2017-08-17
- 细想来,时至今日,与王牧羽老师相识已十七载。这位70后画家,我之所以称他“老师”,是因为他曾经是我高中时期美术理论的启蒙老师。正是这个亦师亦兄的人,把我带入艺术的文字世界,并用自己一路求学的执着精神现身说法,鼓励、启发、大步向前——他始终想让他的学生们明白,从艺之路,无有止途。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我为你们骄傲。事实上,我们都,以他为荣。 这篇文字被我废弃过好几个开头,似乎怎...
- 刘明波的艺术理想 把自己画进纸里完成内在超越发表于2017-07-13
- 那些落于纸面的痕迹都是有待释义的符号,被不同的艺术家编入自身系统进而获得不同的语义——艺术家充当了风景的过滤器,让我们无论如何看不到同一景色里两张完全一致的画面;而即使是同一位艺术家面对同一景色,也会因为心境的差异而显现不同,如同语言学的惊喜,让我们时常会在不同语境下发现同一句话的多种含义:前种突出写生的个人化、多元化、感知差异,趋向于人的个性,趋向于对答;后者强调写生的永恒性、唯一性...
- 视象言说之诗 对望的两极发表于2017-06-15
- 诗与艺术,仿佛是种回音,在安静的映照中彼此互文。在艺术家徐累以往的作品当中可以轻松地体会到这种回音。几近虚无的旋律里不时地传出宁谧的艳遇、肃穆的荒诞、甚至是思想中完备而合理的错置。无论是蝴蝶、鸟雀、青花马,还是衣裙、山石、地图等等,都在画面中被不合时宜地安放,生成蕴含艺术家个人气息的视象。它们成为徐累叙事逻辑中颇为耀眼的道具,甚或观念的承载物,在帷幕前后默默言说。在徐累早期的作品当中,已然能够...
- “心游记”物我轮廓——杜小同的水墨观想发表于2017-05-18
- 早年曾翻阅阿根廷作家豪·路·博尔赫斯的《海洋》:“海洋是谁/那狂暴古老的家伙是谁/它侵蚀着陆地的支柱/是许多海洋中的一个/是深渊/光辉/偶然/和风。”海的多面荣光,在诗文中获得肯定、褒扬,甚至赞美。这样的文字太过狡黠、迷人,它自觉地回避掉单一化呈示所带来的唯一理解,描述承载着复杂的矛盾。疏离的语感中意象叠生,将同一物象交错的多级性质延伸为无比瑰丽的视觉美学。 杜小同创作于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