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当代艺术

杨小彦

杨小彦

RSS订阅

1957年6月22日出生于广州, 中山大学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学历:...详细

统计信息

浏  览: 75188

文  章:173篇

评  论:10篇

 
不失典雅的俏皮历险发表于2008-12-26
  认识李璋有点偶然。那阵子我已经移民到了温哥华,一天,我有个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中文的朋友问,是否想认识两个来自南京的夫妻画家朋友。那时正清闲,有新朋友交往,何尝不是乐事?所以答应了。见面是在朋友家里,开始彼此有点客气,但很快就熟悉起来。男的叫徐唯德,女的便是李璋。其时墙上正挂着一幅条屏,特别长,工笔,两株白色牡丹,一上一下。下的长在花盆上。花盆是青花瓷器,上头的图案相当别致,只画了一半,另一半...
原点:观察与被观察——06年连州摄影年展主题阐释发表于2008-12-01
    第二届中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学术主题是:   原点--观察与被观察。   从主题上来说,本届展览是第一届展览在学术上的一个合理延伸。第一届展览的目的是广泛考察存在于图像中的双重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展览来揭示这种双重性的历史脉络与现实表达。本届展览则希望通过同样丰富多彩的展览,着重讨论观察者的位置、影像工作者的立场、观察的作用以及被观察者的价值。因为,正是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人...
他们的历史发表于2008-11-28
  至今我仍然记得,一九八九年四月间,我和侯登科漫步在西安大街上的激烈争论。那时我年轻,免不了气盛,对老侯写的那些文风晦涩的摄影理论颇不以为然,那个年月,“真实”之风大盛,而且言必称外国,外国的什么什么理论,外国的某某大师,好像能壮胆,更能博取“艺术”的名声。那时的老侯有强烈的理论责任感,需要向陈腐的摄影教条宣战,有战士的情怀,更有战士的姿态,同时又无法逃开弥漫在八十年代的&l...
承认的艺术家发表于2008-11-05
  贡布里希在《艺术发展史》的“导言”的第一句说:“实际上没有大写的艺术,只有众多的艺术家。”当此书在上世纪80年代中,经范景中翻译出版中文本后[1],这句对“艺术”多少有所怀疑的断言,就随着贡氏理论在中国美术理论界的走红而广为人知了。其实,贡氏的意思是清楚的,他不去追究时人对艺术的一般理解,而去讨论那些估且被称为“艺术家”的作品及其历史。因为,如果先从“艺...
艺术和图像:谁影响了谁?发表于2008-11-05
  艺术和图像,究竟谁影响了谁,在我看来,似乎不言自明。人们一般会说,艺术和图像,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互有影响,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视具体情形而定。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没有道破艺术与图像错综复杂的关系。事实上,从历史来看,艺术与图像的关系,远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复杂。检索早期摄影史,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不少摄影家其实就是画家。摄影的发明者达盖尔原来是靠画一种全景画谋生的画家。大画家德拉...
最后而永恒的喜悦--王征和他的“最后的西海固”发表于2008-09-25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王征所拍的“最后的西海固”时的震撼,那是在2000年,大连,全国摄影研讨会,会上放映一些摄影家的作品,王征是第一个。   他说他生长在宁夏,是回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了解并热爱异常干旱极度缺水的西海固。他说他常去那地方,也拍点照,但并没有意识到那地方的人民和土地有什么特别的意义。然后,有一天,他读到了张承志的小说<心灵史>,说的就是西海固地区西吉县沙沟哲赫忍耶教派以生...
杨延康的视觉信仰发表于2008-09-17
  就在杨延康获得首届“沙飞摄影奖”的“创作奖”之后,我陪杨延康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给同学做讲座。我记得当时的场面,杨延康的图片在银幕上出现时,学生的反应是颇为热烈的,尤其当中那些以苦难为主题的作品,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在提问时,杨延康谈到了对苦难的偏好。在他看来,苦难的意义无疑和信仰密切相关。或者说,正是因为苦难的普遍存在,信仰才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同学们也许不一定能完全理...
杨小彦:中国当代油画名家个案研究---尚扬发表于2008-09-01
一   1958年,尚扬十六岁。   十六岁的尚扬是湖北艺术学院附中绘画专业的学生。他长得清瘦,待人诚恳,爱讲笑话,还常常在绘画上有让同学们吃惊的技法小发明。于是,少年尚扬便成为班里一个不算太惹眼但又不可缺少的另类中心。讲笑话之余的尚扬,对画画极端认真;而笑话之后的尚扬,生性却并不乐观。十六岁的尚扬自然充满了幻想,对绘画、艺术和自己的前途有着难言的期望。一般而言,这个年龄的幻想多少有些不切实际,可尚扬...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