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83201
文 章:173篇
评 论:10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印痕:对中国三十年摄影的一种解读发表于2007-07-10
- 很高兴又来到重庆,今天很炎热。我这是一个讲座,也是我这半年来的一个研究,就是我一直在写一个中国三十年的摄影的一本专著,大概从纪实到观念。这是在专著当中初步整理的一个讲座,它涉及到大概有十几个摄影家。我这里的图片都有两百七十多张。 这个讲座本身是一个老的讲座,在北京清华大学做过这个讲座,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做过这个讲座,在美国堪莎斯大学艺术学院作过这个讲座,那么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给大家做这个...
- 写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对郭润文油画作品的社会学解读发表于2007-06-14
- 一 写实主义是一个典型的西方艺术学的概念。按照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的研究,所谓“写实”只是西方艺术史当中一个对艺术发展所设置的目标,这个目标,用贡布里希借用波普尔的哲学术语来说,可以称之为“错觉主义”。也就是说,在漫长的艺术发展中,无数的艺术家在“错觉”的目标之下,一直在完善一种在平面上再现三维物体的专用技术。这个目标首先是在古希腊时代提出的,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张扬。同时,...
- 记忆的双重性——关于郭润文的油画作品发表于2007-06-14
- 长久以来,郭润文一直沿着两个方向发展着自己的艺术,一个方向是技术层面的,而另一个方向则是价值和意义上的。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郭润文一开始就认同来自西方的古典主义,对油画的质感、质地、油层的厚薄以及精典的构图都作了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并逐步地达到比较理想的境地。坦率地说,他要达到这个境地是不容易的。早年在上海学习的时候,郭润文所处的环境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表现主义的环境。不论是他的老师还是同学,大...
- 艺术是一张脸发表于2007-04-11
- 生活在北美,目睹许多从国内迁移到国外的艺术家的艰难,意识到促成一个人发展的诸种因素中,人事关系不敢说最重要,但至少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当我每天被日常生活的需求所包裹时,我才发现,谈论“艺术”的确有点滑稽。因为,肚皮顾不上,人是顾不上脸皮的。文雅一点说,叫做“衣食足,知荣辱”。这倒说明,艺术原来是一张脸。 艺术是一张脸,这没有疑问。问题是,艺术这张脸还有地域性。在某地这张脸被看好,受到了追...
- 命名就是历史发表于2007-04-03
- 辨识历史和对历史事件的命名是分不开的,但由此也带来了一种惯习,那就是追问命名的“正确含义”,回答诸如“是什么”一类的问题,以为不这样就不足以认识历史。而正是这种方式,恰恰容易造成对历史的误解,以为历史的真实和对命名的定义不可分离。 我的看法是,与其追问命名本身,不如寻找造成命名的具体原因、解释方式、发展动力以及可能的结果。这种做法是明智的,因为这样做只能让我们更接近事件,或者让我们更关心...
- 厕所、卡通与反抗的利润:跨文化的艺术现实及其获利方式发表于2007-01-19
- 关于厕所,艺术家陈劭雄说过一段话:“现在,广州的人们为了赚钱忙得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书,更不用说欣赏艺术了。所以,我们想,上厕所也许是人们惟一还可以看书或看艺术的时间。把装置做在厕所里,是做艺术有效的办法。”这段话引起了活跃在法国靠艺术主持的身份吃饭的侯瀚如的兴趣,他在陈劭雄这段话中“读”出了“广州的城市景观和人们视觉的戏剧性变化”来。他说:“‘占领厕所’只是证明他们对于介入社会现实的必要性的肯定...
- 东方之路——鸥洋意象油画简述发表于2006-12-31
- 从理论上来说,那种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作大的划分的说法是颇令人怀疑的:比如说东方艺术是意象的,西方艺术是具象的;东方艺术是精神性的,西方艺术是物质性的;或者,像某些危言耸听论者所说的:超越东西文化对峙的现状,超越物质与精神二元的局限,以寻求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等等。然而,这并不妨碍艺术家们从实践的角度去创造一种现实的风格,以区别于大到国家小到地域和个人的不同的造型特征。这就像表现主义理论那样,尽...
- “话题”和“作品”发表于2006-12-12
- 1992年似乎可以叫做“王广义年”。这一年,在“广州艺术双年展”上,他的《大批判系列》获得成功,不仅拿了头奖,而且还引出了 “政治波普”这么一个艺术的“话题”。从那时开始,《大批判》就成为了王广义的同义语,成为了中国“政治波普”诞生的象征,他本人的名誉、利益、地位,也自然和这个象征大有关系。 记得在获奖大会上,双年展的主持人吕澎机警地要求王广义摘下他整天戴着的墨镜。吕澎可能担心他过于抢眼,会让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