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83934
文 章:173篇
评 论:10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骨感:一种暧昧与梦魇的个人立场发表于2007-11-26
- 对女性外形的描绘,不仅体现了一种权力,表达男性半现实半梦幻的奇特想象,而且还透露了艺术家个人深处的内心冲动与成长机缘。当我初看石巍的油画,那些闪烁在一只无形的变焦镜头中的“骨感美女”时,我突然升腾起一种预感,以为画家在这里,与其说是在关注女性,不如说是在通过女性来评价自己。 性别观看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总是和一连串的描述性词语有关系。我甚至怀疑性别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历...
- 公共水墨与私秘笑语:刘庆和水墨人物画之当代意义发表于2007-10-10
- 近代水墨变革,重点是人物画复兴,难点也是人物画复兴。唐宋以后人物画衰落已成事实,其中原因学者多有探讨,论者纷纭,说法不一。西方文化进入中土,冲击原有文化,结果之一是水墨被命名为国画,以民族国家之认同而明辨传统艺术之正宗,于是水墨从原有酬唱答谢赏玩畅神之文人雅事一变而为社会关注对象,公共水墨由是诞生。先有康南海贬四王抬唐宋,务去临摹相因之旧习,后有陈独秀推行艺术革命,力主写实主义,其中关键在人物...
- 从对一个个案的分析看艺术理论社会学转向的必要性发表于2007-09-12
- 内容提要:艺术理论向社会学转向的意义在于重新思考艺术和社会的关系,并试图建立能够有效解释艺术现象的理论框架。之所以产生这种转向,是因为艺术批评中的形式主义泛滥的结果。吴松是移民到香港的一个艺术家,他在面对一个陌生的社会时,才对身份问题产生了严重的焦虑,然后在无奈中进入酒吧区兰桂坊,并从中激发出自己的创作对象:酒瓶子。我们可以从符号与亚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待吴松这样一个个案,对他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
- 绢心色梦(节选)发表于2007-08-29
- 杨缨的画, 人与背景一体,衣饰与花草一体,天与地一体,光与影一体。似实,是虚;似虚,是实。 色染在绢上,与绢相渗相成。即使画在纸上,也已经有了绢意。 意从心来,故可称为绢心。 绢心的意思是,心情与质地具有同样份量。或者说,心情就是质地。 透过绢,一种属于杨缨的情感便有了质地的感觉,她的画也由此找到了个人的基点。这样一来,对杨缨来说,即使无绢,其实也是绢。纸是绢,布...
- “本来”艺术运动中的本来主义者姿态发表于2007-08-17
- 艺术本来是没有运动的,因为艺术,究其根源,毕竟和人心有关,和精神的自我建构有关,和性情与爱好有关,和无穷无尽的幻想有关。但是,艺术还是变成了运动,变成一种一人呼风唤雨、其他人跟着起哄的闹像。更有甚者,艺术还成为一种利益,一种依靠隐性方式大获其利的经济行为。从历史上看,把艺术视为一独立对象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远古遗存到了今天,之所以受到高度赞叹,时间的淘洗是一方面,技艺的失传是一方面,文化史与...
- 当写实成为一种品味发表于2007-08-16
- 一 在谈论范勃的油画之前,我首先要列出我本人在最近几年讨论“写实主义”与油画的关系时所提到的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对于认识中国当代油画具有重要意义,而对范勃油画的认识,显然也包含在对这个意义的描述中。 首先是对“写实”的定义。在我看来,尽管艺术革命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尽管“写实主义”(包裹在从同一个英语词汇REALESIM中演生出来的中文“现实主义”这一更大的概念之下)已经成为各大美术院校的...
- 中国:看与被看:镜头中的性别意识发表于2007-08-06
-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本中国的摄影史书或关于摄影发展的文章,会把1988年这一年当作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而加以记载,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一年,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了《摄影》丛刊。这个丛刊只出版了六期就停刊了,其中一期还由于某种原因而遭到了查封。《摄影》的发行量也非常有限,除了专业圈子外,很少有人知道这本丛刊,也鲜有人愿意论及它在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摄影转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更遑论它与八十年代名声颇大的《...
- 绘画与评画发表于
- 说实话,用文字来评论绘画是很难的,因为究竟想向那些欣赏美术的人说些什么呢?你是想说那些别人在作品里看得出来的东西,还是想说那些别人看不出来的东西?如果你想说前者,那你就等于白说,因为既然别人能看得出来,又何必你再来唠叨?而如果你想说后者,那么,你又怎能保证你所说的就一定是对的,真的符合画家花费在画面下的那些良苦用心,符合那些隐藏在画里头的那些看不出来的“意境”?有好些形容词总是被评论家用烂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