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77887
文 章:169篇
评 论:26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论有些学者不懂当代艺术及其他发表于2011-06-03
- 常常,我会听到一些艺术家私下里议论,说某些人文领域的学者并不懂当代艺术。我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还是因为当代艺术不同于传统艺术的缘故。毕竟当代艺术已经没有传承的审美轨迹可以遵循,更没有既定的价值标准可以依赖。作为一种社会与文化的批判力量,当代艺术标榜自我的前卫姿态,所推崇的恰恰是不断打破自己的边界,超越自己的历史。对于这样一种“出了山门打师傅”的艺术形态而言,的确有些理解的难...
- “光头党”方力钧发表于2011-05-23
- 方力钧属于那种形象特征比较典型的一类人,光头,大耳朵,眼睛很亮,炯炯有神。曾有一个算命先生见过方力钧后对我说:“此人相貌不凡,具有龙虎之势。”我不懂看相算命,但知道方力钧这个人的气质比较独特,且有一些令人过目不忘的特征。 据说,方力钧的光头剃得很早,早在中央美院读大学时他便剃光了自己的头发,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艺术界的“ 光头党”比较多了,可在80年代,剃光头还是不怎么光...
- 杨卫:艺术圈赶场20年发表于2011-04-20
- 在美术界,我第一次赶场,是在1987年。那时候,我姐姐正在上海读书,提前告诉了我上海将举办“第一届中国油画展”的讯息。获得知悉,我便邀集了几个一起画画的同学,抱着瞻仰的心情,从长沙坐火车一路奔赴了上海。那是我第一次以看展览的名义出远门,父母当然有些放心不下,但考虑到我是出于学习的目的,还是掏出腰包支助了我。几个同伴中,我记得还是我带的钱最多,一路之上自然也就免不了买单,那种风光至今还让我...
- 杨卫:答“行为艺术”五问发表于2011-04-07
- 1.艺术与道德是何种关系? 在过去,艺术与道德是一种依附关系。所谓“文以载道”,即是说艺术必须要以道德为价值内核,否则就不是艺术,只是技术而已。《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道德是人性的尖端,艺术是对道德的彰显,金石丝竹也就是所有的材料,只不过是艺术的工具,古人谓之“器”。这就是“道”和...
- 金棕榈奖和金酸梅奖的喜与忧发表于2011-02-21
- 金棕榈奖和金酸梅奖到今年已经是举办两届了。作为一个由年轻批评家自发组织的奖项,它反映了某种批评的自觉。这在今天商业化运作愈演愈烈,几乎完全控制艺术生产的背景下,具有价值的彰显作用。所以,自这两个奖项设立以来,我一直都很关注。不过,由于这两个奖项的提名权设置了一个青年批评家的前提,而第一届提名活动与评奖活动主要是以1974年之后出生的批评家为主,我无缘入围,也就只好徘徊在心门之外、冷眼旁观了。据第一...
- 为苏紫紫一辩发表于2011-02-18
- 我是一个对网络文化比较冷淡的人,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文化的更新速度太快,与我过去对经典的理解相违背。所以,对网络上流行的文化现象,我一般都不怎么关注。不过,苏紫紫的走红却是一个例外,她作为艺术学院的学生,以某种触讳犯忌的艺术行为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让我不由得联想到了艺术在当下的处境。可以说,是苏紫紫的艺术行为触动了我,给了我一个跳出艺术圈看艺术的机会,从而也使我久悬在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尽管...
- 杨卫:尚扬发表于2011-02-13
- 我最早知道尚扬先生,是1980年前后。那时,因为我喜欢画画,家里给我订了《美术》杂志,我就是在那本杂志上最早看到了尚扬的作品《黄河船夫》。据说,那是尚扬的研究生毕业创作。与我过去看过的描绘船夫的作品不同,尚扬的作品取了一个船舶在大风大浪中即将搁浅的角度,所有船夫不是在船上撑船,而是踏在泥水中与风浪搏斗,拼命地将船舶拉向岸边。画面中透着一股奋勇的力量,使我不由得联想起课本上收录过的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
- 戏说姓氏与批评发表于2011-01-07
- 多年前,我曾跟老栗聊起过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那时候,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出现拐点,将国际背景纳入自己视野的时候。批评界也由此涌现出了一批活跃的年轻人,比如高岭、冷林、黄笃、朱其以及皮力等等。他们以一种新的知识背景为依托,来建构自己批评的叙事方式,频繁在各类杂志上撰写文章,大有一种敢叫日月换新颜、一代新人替旧人的趋势。我和老栗的话题自然涉及到两代批评家的承接关系,尽管只是闲扯,但其中提到的姓氏话题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