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77875
文 章:169篇
评 论:26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艺术教育应该教什么发表于2008-09-12
- 以前,我对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有过一些偏见,还曾对他们学员表演的一个行为艺术发表过批评看法。但看了川音美术学院王承云教授所带的试验班学员的创作后,我不仅偏见一扫而光,还油生钦佩,那些风格迥异的作品与试验手法让我耳目一新。在这样一所刚成立不久的非重点美术学院,能够培养出这么多让我刮目相看的学员和作品,当然跟老师的教学理念与辅导思想分不开。也许正是因为地处边陲,又是新学院的缘故,像王承云这样从德国...
- 重温记忆的“小人书”发表于2008-07-25
- “小人书”是连环画的俗称,因为主要是给孩子们看的读本,以图像为内容来讲故事,所以得名“小人书”。现在有了电脑网络,“卡通”和“动漫”等形象开始大量流行,孩子们所享有的视觉符号已经丰富多了,但是在过去没有信息联网之前,孩子们的视觉启蒙主要依靠的还是连环画,即所谓“小人书”。“小人书”虽然主要是给孩子们预备的读物,但受成人世界的意识支配,...
- 语言的复苏——评上海“视觉感动”展发表于2008-04-29
- 我对艺术语言的关注由来已久,尤其是近几年观念艺术泛滥成灾的背景下,我越来越觉得语言的珍贵。因为作为一种心心相印的表现手段,对艺术语言的重视即是对自我感受力的重视。所以,这两年我特别留意这方面的作品,留意从个人角度衍生出独特语言的艺术方式。其实,早在年前的“第三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上,我就曾对这个话题提出过我的关注,并且还在会上与《艺术当代》的徐可说到想写一篇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但由于事后忙于各...
- 转译的图像 ---关于“大象艺术空间”开幕展发表于2008-04-21
- 人生有机缘,诸事有巧合。当马嘉女士邀请我到她的艺术空间参观即将要展出的这批作品时,我感到了某种气息的契合,即这次展览上的作品与她的空间命名之间的关系,很有一点气味相投的意思。马嘉将自己的艺术空间取名为“大象”,很显然是讨了“大象无形”的那个说法,而所谓“无形”,就是要借着对形的转换来实现想象的超越。这其实也正是这次展览作品的一个基本面貌。如果我们认真观看这个展览上的作品,会发现所有作品都取材于...
- 当代艺术泡沫与被扭曲的中国图像发表于2008-03-31
-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成热门,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一届又一届艺术博览会上传出的喜讯,到一次又一次拍卖行里创下的佳绩,再到一家又一家画廊开张迎宾的热闹情形,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中国当代艺术不仅已经从过去的地下转入了地上,而且正在占据着经济市场,成为了文化消费的投资中心。 墙内开花墙外香 这无疑是许多艺术家企盼已久的结果,也是几代艺术家的努力换来的收获。对于这样一个热点的形成,我们在高兴之余...
- 一个创作时代的完结发表于2008-03-13
- 我说的这个创作时代,是指“85新潮”影响下的一个艺术时代,当然也包括了1989之后的所谓“后89”艺术。尽管“后89”的艺术从创作模式上对“85新潮”有着某种颠覆,但其形态却并没有什么改变。也就是说从文化针对性上,“后89”与“85新潮”的步调基本是一致的,都是要借着一种新生的创作力量与旧的意识形态分庭抗礼,以此来为中国当代的新艺术发展谋取一个生存空间。所以,我喜欢把它们看着是一个具有革命色彩的创作整体,而它...
- 有没有一个“’85”价值?发表于2008-02-20
- 在尤仑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开幕式上,一个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精心策划的“’85新潮”回顾展,却遭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异议,这恐怕是策展人费大为始料未及的事情。那么,为什么一个本应该引发人们深思的展览,却造成了如此这般事与愿违的效果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它的呈现方式吧。首先是因为展览抽离了这些作品成生的时代背景。将过去那个艰难困苦的创作环境省略,而只保留其视觉的某种效果,尤其是将其突然摆放在一个...
- 那些易碎的情感已穿透玫瑰的花篮:关于李玉端和他的作品发表于2008-01-11
- “回过头,那些易碎的情感已穿透玫瑰的花篮”。这是贵州籍诗人王强在题为《八月的流浪》诗中的一句词。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李玉端的作品,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王强诗中的那个意向。也许同是因为贵州人的缘故,使我看到李玉端时很自然会跟王强他们联系在一起。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恐怕 还是因为李玉端的作品所使用的材料----陶瓷,给了我种种美丽而又易碎的联想。 其实,使用陶瓷这个材料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