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104149
文 章:110篇
评 论:71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爱琴的人发表于2010-12-22
- 嘉德春拍结束后,《中国收藏》杂志的记者打电话问我感想。我竟然不知从何说起。 我已经越来越对艺术品市场的起起落落没了兴趣。春拍去北京,主要是去听琴。晋太康二年的古琴“猿啸青萝”在被拍卖之前,嘉德公司策划了一个“沙龙”式的音乐会。尽管我不懂琴,但也知道这个机会难得。这张琴被拍后,不知道是否还有机会让懂琴的人弹它。我想,会弹的人是买不起的。 但我更不希望公家博物馆收藏此琴...
- 没有必要“幸灾乐祸”发表于2010-12-22
- 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行情在金融危机中骤然滑坡,一些“不当代”的画家很高兴:“瞧瞧,他们不行了吧!这种东西没价值,完全是炒作!” 但我们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我们不应该用市场行情来作为评判“当代艺术”之艺术价值的尺度。“当代艺术”不因为它卖得好了就变得有价值,也不因为它行情下来了而变得没价值。 这些年来,美术界、收藏界乃至大众传媒在...
- “中国当代艺术”对策(四)发表于2010-12-22
- 对“当代艺术”的对策 思想解放和勇于创新,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最重要推动力。艺术在这样的充满激情和变化的历史环境中,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中国当代艺术”简单说来,还是属于艺术范畴内新的样式,新的思考,新的探索,不管成功与否,不管存在多少问题,它是客观必然。对艺术创新求变的宽容,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但,“中国当代艺术”又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被西...
- “中国当代艺术”对策(三)发表于2010-12-22
- 西方庄家的“输赢” “中国当代艺术”的某些西方“大庄家”,对购藏“中国当代艺术”的目的,实际上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政治目的变到经济目的,或者说是兼具经济和政治目的。 中国政治非但没有像西方人希望的那样蹈苏联的覆辙,而且到了新世纪,经济实力有了更大的增强,以至西方世界不得不对这个新崛起的力量给予足够的重视。经济的腾飞,自然带动了中国...
- “中国当代艺术”对策(二)发表于2010-12-22
- 从事当代艺术探索的中国艺术家绝大多数非常寂寞,乏人问津。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就开始从事形式和材料前卫探索的一批艺术家,大多没有显赫的知名度和身价,有的人几乎被遗忘。被市场追捧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只是“狭义的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近年来的大红大紫,很大程度要归功于苏富比、佳士得这两家国际知名的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推动。至少在普通大众看来是这样。他们本来并不了解当...
- “中国当代艺术”对策(一)发表于2010-12-22
- 误会和困惑 “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赞美和批评的声音伴随着拍卖市场上的槌声,它已成为这些年来中国艺术界最引人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领域。 “中国当代艺术”是在艺术市场中火爆亮相的。最近,它在艺术品拍卖中又呈现了降温趋势。有舆论因此判定,“中国当代”走向末路和破产。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因为“中国当代艺术”卖了天价,而认为它就有价值;也不要因为它...
- 当是不当?发表于2010-12-22
- 刚从印度回来。沪上画家陈家泠、王劼音、杨正新、查国钧、赵渭凉、黄英浩、周长江、许德民、孙良、聂莉娜等到印度办展览,我去看看。这竟然是中国画家首次在印度的联展。 说实在话,画家们乐意到印度去办展览,主要是有兴趣去看看古老的印度文明。于是,我们在印度的日子,除了睡觉大多在奔波于各处的大客车上打发。无聊的时候就要“讲闲话”。调侃逗乐成了旅途主旋律。 去一座山顶的古王宫时,我见到迎面...
- 画坛流行“慢郎中”发表于2010-12-22
- 过去你赞美一个画家技艺娴熟,称他“出手快”,他会高兴。时过境迁,如今你再称赞一个画家“出手快”,他马上会跟你急:“谁说的!我画得很慢的!” 当今画坛,说自己画得有多么慢,作品有多么少,几乎成了画家们的口头禅。 画坛为何盛行起“慢郎中”来?究其缘由要牵扯到多年前一个引起画坛大争论的传说。据说某国画家在外国表演作画,风驰电掣完成大作。有老外看后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