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68381
文 章:108篇
评 论:23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基于刊物的网站发表于2011-03-30
- 段君:很高兴参加论坛,问候各位媒体界的朋友。批评界在最近两年经常谈论艺术媒体,很多媒体组织的专题也讨论得比较深入,但这次朱小钧还是很具体地提出了6个讨论议题,所以我想研讨会还是有可能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果。我也想谈得尽量具体一些,因为从宏观上对艺术媒体提出批评的意见或赞扬的声音,意义已经不大。我主要想分析一下ARTFORUM中文版网站,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网站,它以享有全球声望的刊物为依托,...
- 当代艺术院成立之后发表于2011-03-30
- 段君:我想把谈话的焦点集中在当代艺术院成立之后当代艺术院所做的工作,而不是评价当代艺术院成立本身这件事情。对当代艺术院的成立,我的立场一定是反对的,当然可能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所以需要更加仔细地来分析。 当代艺术院当时定的是作为一个学术机构,而且明确规定了三个任务:研究、教育、创作。我们可以看看当代艺术院成立之后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好像是没有。前一段鲍栋让我注意到,当代艺术院作为主办单位在天安时...
- 《新中国美术60年》展览的问题发表于2011-03-30
- 展览现场 由于国家大型展览对参展作品的历史定位能够产生决定性的意见,所以必然会牵涉到诸多利害关系,这也使得展览很容易受到学术界的批评。我认为目前国家级展览最大的问题,不是经费筹措的障碍,也不是奖项评比的争议,而是展览学术研究基础的薄弱。比照一下最近中国美术馆的《新中国美术60年》大展与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永久陈列展,就能够说明展览模式的形成是与...
- “隐”是为更有力量地“出”发表于2011-03-30
- 主持:王新友 参会:段君、杭春晓、李国华、盛葳、夏彦国。 时间:2010年10月20日 地点:偏锋新艺术空间 采编:菠菜(《画廊》杂志) 讨论话题:你们所了解到的新兴画廊或北漂艺术家们面临着哪些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段君: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矛盾。一个新兴的画廊或是一个北漂艺术家,其实还是希望进入当代艺术的体系,进入之后才能有所作为,将来才有可能引导这个体系发展的方向...
- 中国大学美术馆——现代知识的引入与生产发表于2011-03-25
- 当前对博物馆或美术博物馆的研究,比较忽略大学美术馆。国内的研究文献对大学博物馆或大学美术馆的论述比重很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大学博物馆或大学美术馆的社会影响力太小,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博物馆,每天参观的人数竟不超过十个,实在令人羞愧。但参观人数少并不等于该馆没有可看性,它拥有1500平米的展厅、千余件历代医史文物以及两千八百多种中药标本,在整个医学界都是屈指可数的。当然也有部分大学博物馆参观人数少...
- 中国当代艺术的物质性话语与修辞转向发表于2011-03-23
- 张小涛 无题 段君:多谢各位到场。因为《当代艺术的物质性话语与修辞转向》是理论性很强的话题,所以到时如果我讲的不清楚,或者是大家有什么问题,请随时打断我,我们一起来讨论。 今天因为有艺术家在场,所以我会将话题分成两条线索:一个是理论上的线索,另外一个是当代艺术发展的线索。我首先介绍一下两个关键词,“物质性话语”是什么意思?“修辞转向”是什么意思? 我请大家暂时把物质性...
- 权威的虚妄——人文精神再研究发表于2011-03-21
- 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艺术家合影 1、首届广州双年展引发的市场讨论 1994年前后发生在整个中国人文社科界的有关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对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人文社科界的主要文章发表在《上海文学》、《读书》等杂志上,(1)美术界当时参与人文社科界讨论的文章并不是太多,或者说并没有与人文社科界产生直接的交锋,当然也有几位艺术批评家在《读书》上发表...
- 建构似乎是无望的事发表于2011-03-21
- 1、您最近在关注什么艺术话题? 段君:我最近比较关注当代艺术在哲学和思想层面的建设,因为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的总倾向是由浪漫的否定来表达自由与理想,久而久之难免落入虚无的窠臼。现阶段可能应该转向正面的表达,但正面的姿态并非盲从的逢迎,也不是借建设之名行破坏之事。比如《建构之维——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组织者颇费心力,建构的初衷也值得褒扬,但在下愚钝,实在看不出来展览究竟建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