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148477
文 章:275篇
评 论:14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喜欢“正常美”发表于2009-02-13
- 去年下半年,艺术市场明显开始打蔫了,有个朋友却筹划着想开画廊,而且要经营当代艺术。我们当然是劝阻,理由很简单,这个时候的艺术市场已经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游戏,那些持有“天价绘画”的炒家恨不得马上找个“傻下家”传出去:这时候出来接盘,稳赔不赚。 为什么要经营当代艺术呢?这位朋友的回答很坦诚:对许多“当代艺术”作品其实没有看出好在哪?作为个人喜好,还是那些...
- 孙振华:徘徊在批评的边界发表于2009-01-14
- 1986年春天,我穿着一身中山装到浙江美术学院报到。多年以后,当我和美院的那帮弟兄们变得无话不谈的时候,那件中山装总是成为他们取笑的对象。 那时候美院对我是一个陌生的世界,他们不理解我的中山装就像我不理解他们的长头发一样。 刚到美院,住在工艺系大楼三楼阶梯教室后面的一间侧屋里,房子低矮,伸手就够着天花板。屋子西墙整个是落地窗,对着图书馆的后门和学校的大操场。晚上,一些工艺系的学生,男男女...
- “山寨雕塑”阻碍原创发表于2009-01-08
- “山寨版”《开荒牛》雕塑 10年前,一家广告公司兴冲冲地拿来一份策划书,征求我的意见。内容是和有关部门合作,将深圳莲花山****雕塑复制成小型限量的精致礼品,用于政务赠送和进入高端收藏市场。策划书洋洋万言,从市场角度而言,不能说没有道理。 我有一个疑问,不料也把策划人问住了:且不论有关部门会不会同意这么做,假设同意,有没有什么切实有效的防盗版办法呢?因为限量版的小型****雕塑进入社会...
- 社会怎样承认艺术家发表于2008-12-11
- 小彦提出了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特别对希望成为艺术家的人来说是如此。因此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只有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才是艺术家。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提出,包含了一种转换。他强调的是,是不是一个艺术家,这不是一个内心标准的问题,不是一个个人信念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尺度的问题;是不是艺术家,这不是一个可以逃避检验的问题,而是一个有标准,可以检验的问题。 问题是,如果...
- 艺术批评的经济学分析发表于2008-12-11
- 2005年的艺术批评仍然像一个沉疴已久的病人,没有出现任何让人略感欣慰的起色,相比较“捷报频传”,在凯歌中行进的艺术市场,它的不长进让人痛心疾首。 问题在哪里?下面我们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为它做出分析。 我们的分析基于两个判断: 判断之一:没有人认为艺术批评不重要; 判断之二:没有人对艺术批评的现状感到满意。 这就是问题。既然艺术批评十分重要,作为社会产品,那它应该是社会...
- “穿越欲望的迷雾”唐勇近作观后发表于2008-09-29
- 唐勇属于在2000年以后逐步走向雕塑前台的那一代新人。 这一代人与他们的老师,也就是文革结束后开始接受雕塑教育的那一代人相比,唐勇他们的根本变化在哪里? 概括地说,他们这一代人让雕塑比较彻底地完成了一次转身:由形而上转为了形而下。具体来说,这一代人告别了过去人们一直为雕塑所设立远大目标和价值期待,让雕塑成为当代生活中感性经验的表征;这一代人不再停留在用雕塑去实现某种外在的召唤上,让雕塑成为...
- 水墨的再生发表于2008-09-22
- 一 站在当代文化的立场看水墨艺术,它的当代境遇和未来发展本质上是个传统资源的再生问题。 从上个世纪前期开始,就不断有人预言水墨的死期,但在事实上,水墨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哪怕是在今天,在当前浓郁的商业气氛和各种消费文化、各种流行时尚竞相充斥的时候,水墨也并没有消亡,它仍然是中国老百姓所愿意接受的一种中国文化符号。 可见,水墨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败的中国话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水墨与...
- 中国雕塑:由沉默到开放发表于2008-08-14
-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雕塑发展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一种相互证明、相互印证的“互文性”关系。也就是说,把中国雕塑放在改革开放的大社会背景中考察,可以从雕塑的发展变化中,解读出社会变革的轨迹,寻找到社会发展变化的丰富的表征;反过来,社会的改革开放所激发的思想能量和产生的社会变革,又成为中国雕塑发展、变化的时代根源。 沉默的雕塑“活”起来 1979年,王克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