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谈艺千字文

何光锐

何光锐

RSS订阅

何光锐,1971年生,媒体人,长期致力于古代书画研究与艺术评论。

详细

统计信息

浏  览: 225768

文  章:68篇

评  论:14篇

 
中国绘画中“远意”的实现发表于2015-01-16
  经常有人问我,当代中国画的水平与古人相比如何,我只好答曰:唯唯。   水平这东西真不容易说清楚。你说笔墨,他说技法只是为表达思想服务;你说境界,他说我们境界也很高,视野比古人开阔多了。   但是,如果问我当代绘画跟古代相比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会很肯定地回答,有。最大的不同在于,古人的绘画,常常能表现出一种“远意”,甚至可以说,这种“远意”是中国传统绘画到了成熟阶段之后最深...
艺术天赋的“不足”与“有余”发表于2014-12-18
  “进步”,几乎是一个绝对的褒义词。小时候,经常听到别人对我们说“祝你学习进步!”,成人以后,我们经常送出这样的祝愿,至于自己是否还在进步,却似乎并不太关心。   从事艺术的人跟常人不同,他们大概总是希望并且努力在艺术上取得进步的。吴昌硕临石鼓文六十年,“一日有一日之境界”,齐白石的绘画大成于晚年,这些都是听起来十分励志的案例。...
论微妙(二)发表于2014-11-25
  艺术之微妙,除了“不可捉摸”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呢?   清人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对清初“四王”之一王原祈的山水画创作过程作了这样的描述:“发端浑沦,逐渐破碎;收拾破碎,复还浑沦”。一幅大山水,必须从经历从“浑沦”到“破碎”,再从“破碎”到“浑沦”的流程,才足以同时表现出自然物象的整体性与丰富性。...
论微妙(一)发表于2014-10-22
  “神仙理论”家葛洪也曾客串过文艺理论,他在《抱朴子·尚博》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德行为有事,优劣易见;文章微妙,其体难识。夫易见者,粗也;难识者,精也。夫唯粗也,故铨衡有定焉;夫唯精也,故品藻难一焉。”
发表于2014-09-10
  友人新置了一套高级音响,于是常常跑到他的工作室“蹭”听,一边闲聊些与音乐有关的话题。一段时间下来,俩人得出了一点共识:越是风格强烈、情味浓郁的音乐越容易令人厌腻,有些初听甜美无比的乐曲,听多了让人倒胃口, 非但谈不上“三月不知肉味”,简直是三月不敢回味。而有些音乐,初若平淡无奇,越往后却越能尝出它的韵味,所谓“叩之而不竭,炙之而愈出”。“耐听”之程度,甚至...
一支毛笔的青春发表于2014-07-21
  我的书房朝南有一个大飘窗,窗台上放着一个鸡翅木的大笔筒,笔筒里插着一大摞用过的毛笔。每当阳光透过玻璃斜射进来,那一簇簇笔毫挤挨在一起,看上去很象中年人花白的头发,这时候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感从心底升起来。
艺术领域的“剑宗”与“气宗”发表于2014-05-29
  金庸先生的大名可不是浪得的。笔者刚着迷于武侠小说的时候,金庸也只是当年比较牛的几个武侠小说家中的一个。后来随着岁月推移,另外几家渐渐淡出“江湖”,而金庸作品则越来越火,并且居然登上了中学语文课本。武侠小说虽属游戏文字,然而金庸先生寓妙理于“游戏”之中,看似荒唐的情节背后,寄托着一整套关于人性与社会的深刻领悟,“草蛇灰线”,头头是道。比如《天龙八部》中关于“剑宗...
“面目”发表于2014-05-08
  以何种面目示人,可能是最让古今中外艺术家们“纠结”的问题了。为艺而能成“家”者,自然要有属于自己的面目。一部艺术史,实际上就是由一张张不同的“面目”组成的。对待“面目”问题的态度,可以看出东西方艺术的不同趣向。西方艺术强调个性与创造,求新求变乃其核心意识。英国人艾略特说:“每有新的作品产生,传统均将为之移动,并赋予新的位置与观点。”一种风格、一...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