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25770
文 章:68篇
评 论:14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石”话实说(之二):有多少石头可以重来?发表于2013-08-22
- 一位寿山石精品店老板从他的保险柜中取出一块比拳头稍大些的摆件,小心翼翼地放在桌面上。笔者凑上前一瞅,“李红善伯的,材质难得!”“台湾回流的,东西是好东西,不过这雕工是十几年前的,准备磨掉请人重刻。”一听此话,笔者将石头拿起来仔细端详,原来刻的是一队仙女什么的,高浮雕,刀工娴熟,而构图显得有点繁复杂乱,再一看,落款竟然是一位鼎鼎大名的雕刻家。“真的要磨掉?” 看到笔者&...
- “石”话实说(之一):眼力就是生产力发表于2013-08-22
- 中国人特别喜欢创造一些委婉、体面的说法。比如,在收藏方面,“交学费”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体面”的说法。什么叫“交学费”?,不外乎马失前蹄,买错了东西,说得白一点,就是“栽了”。虽说搞收藏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但老“交学费”总归不是个事儿。从少“交学费”,到领取“奖学金”,是每位收藏爱好者的追求,然而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收藏家,...
- 可持续美感发表于2013-08-22
- 可持续美感,是艺术的一大秘密。为什么有那么一些杰作,能够超越时空,散发出永恒的光芒,不断地成为后代艺术家的灵感来源?比如希腊雕塑、“二王”书法、元人山水、六朝人物画,总是令人味之不厌,常看常新,其美感之渊深,似乎探之而无尽,叩之而不竭?仔细推究,不难发现它们都具备“中和”之特征。动静相参,巧拙互用,在质与妍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当希腊雕塑从古风时期的稚拙走出,当王羲之将书法...
- 倪云林为何不可复制?发表于2013-08-13
- 时下在讨论国画传统时,经常会听到一种论调,认为笔墨不过是一种技巧,而绘画却要反映思想。这话听上去似乎有点道理。怎么反驳呢?一次,跟画家王和平先生聊到这个话题。他说,如果笔墨只是技巧,技巧总是可以掌握的,为什么倪云林构图最简,笔墨最简,六七百年来没有一个人学得像呢?我想,对了。拿倪迂来说事,最容易讲得明白。明代的沈周每每临摹倪云林,他的老师赵同鲁一看到就大喊:“又过矣!又过矣!”这是画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