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谈艺千字文

何光锐

何光锐

RSS订阅

何光锐,1971年生,媒体人,长期致力于古代书画研究与艺术评论。

详细

统计信息

浏  览: 210046

文  章:68篇

评  论:14篇

 
何光锐:不可沽名学二王发表于2014-04-17
    一位朋友给我看他临摹的王羲之《兰亭叙》,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所有的细节纤毫毕肖,连破锋、涂改之处都可乱真。然而,最后落款的那一行却又“原形毕露”,行笔结字神采气息跟王羲之八竿子打不到一起,衬在边上显得特别寒窘拘懦。
相反与相成发表于2014-03-20
  每次有人问我,“在你读过的书当中,哪一本对你的影响最大?”我的回答都是:中学政治课本《辩证唯物主义常识》。这不是故作惊人之语,倒是一句真心话。我对文史和艺术的兴趣是在高中阶段开始的,学过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之后,再去读诸子百家和传统书论画论,感觉好象有了一个“导航系统”,或者一把坚实的手杖,随时随处都有“印证”与“会心”的乐趣。当然,这并不是说,唯物辩证...
画有别才发表于2014-02-20
  有一次看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窦文涛提到了一个说法:凡是菜做得好吃的国度往往盛产画家,而烹调不佳的地方则基本上出不了好画家,前者如法国和意大利,后者则以英国和德国最有代表性。那期节目具体讨论什么问题记不起来了,倒是这个有趣的说法让笔者回味了很久。一道菜的滋味究竟美不美,这是由舌尖直达心头的事情,完全属于感性范围,跟理性搭不上边。笼统而言,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似乎更“感性&...
发表于2014-01-16
  有人说,每个汉字如同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的确如此,只要你愿意顺着一个简单的汉字深究下去,就可以获得无穷尽的典故、知识乃至文化思想。还有人说,中国的古典艺术理论,犹如一整套“精致的形容词谱系”。这话也很有道理,只不过这里的“形容词”,仍然是由一个个单独的用于形容的“字”,经过排列组合而成的。比如,最近读一位书画鉴定家的文章,提到董其昌勾勒树石的线条“清高爽利&rd...
必然与偶然发表于2014-01-09
  搞艺术跟做其他事情一样,都得脚踏实地。一定有人会问,总是有天才吧,天才行事独特,也许用不着那么累。问题是,哪有那么多的天才?而且,旁人怎么知道天才有没有用功,或者以怎样的方式用功?中国的聪明人太多了,聪明人爱偷懒,都喜欢“顿悟”而不喜欢“渐修”,最好能够“一超直入如来地”。这样一来,就误事了。记得有位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的西方学者说过一句话:即便是第二等的人才耽于写意...
圆凿方枘发表于2014-01-02
  书法不等同于写字,这一点大概没有疑义。但书法是不是一门“艺术”呢?几年前的“艺术书法”与“书法艺术”之争,现在看来有点大学生辩论赛的味道,而辩论双方似乎都毫不犹豫地将这两个事物串联在一起。“艺术”又是什么?它与“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的“艺”,是不是同一回事呢?可以肯定地说,所有那些古代书法家们是不知道“艺术&...
“制作”潮流与写意传统之冲突发表于2013-12-26
  通过“制作”手法,以追求整体效果之强烈,似乎成为近年来涉及所有艺术门类的一种风气和潮流。有位朋友对笔者说,在书画印等传统艺术中,篆刻的“探索实验”是走在最前沿,也是最有成绩的。他所提及的“探索实验”,主要指的是在篆刻创作中普遍强调印面视觉构成和特殊效果的倾向,也就是常说的“做印”。“流行印风”之下,作者们为了在印面上达到与众不同的视觉“冲击...
“笔软”的秘密发表于2013-12-19
  中国古典书论、画论以实践为基底,以体悟为秘钥,文中多有感性的比喻与描述,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悬针垂露”、“奔雷坠石”之类,因此有人讥之为“一整套精致的‘形容词谱系’”。然而,对于艺术领域的一些重要原理,古人虽未展开“学术论文”般逻辑严密的论证,却往往于只言片语间道破“天机”。此等处,不可以“文学性语...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