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2374
文 章:237篇
评 论:0篇
最新评论
没有相关内容!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踵继吴齐 卓荦出群 — 王铸九先生艺术小识(一)发表于2014-09-04
- 王铸九(1900—1966年),原名鼎,号两石,字农,又作詹农。河南舞阳人。1922年毕业于河南舞阳县师范学校,1929年到北平拜齐白石为师习画。1937年返回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并研习国画。1947年返回北平,1949年后经徐悲鸿介绍到北京展览工作室供职,1955年至1962年任北京市美术公司画师,1963年至1966年任北京中国画院专业画家。生前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
- 荣宝斋藏品欣赏——溥儒发表于2014-09-01
- 溥儒(一八九六—一九六三)爱新觉罗氏,字心畬,号西山逸士。北京人。清宗室,恭亲王载滢子。一九一四年因德国亨利亲王之介绍游历德国,柏林大学毕业,获柏林研究所博士学位。一九二五年与满族画家组织松风画社,翌年结识张大千。一九三四年执教于国立北平艺专。一九四六年与齐白石于京、沪举办联展。一九四九年徙居台湾,应聘执教于师大艺术系,曾先后赴韩、日各国讲学。画无师承,全据体验古人名作,工山水,用北宗法,细...
- 荣宝斋藏品欣赏——潘天寿发表于2014-08-31
- 潘天寿(一八九七—一九七一)初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别署阿寿、 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第一师范毕业,一九二三年任上海民国女子工校教员,兼任上海美专教授,结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等。一九二八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一九四四年任国立美专校长。一九五零年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浙江美院)民族美术研究室主任、副院长、院长。曾当选全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美协主席。工治印,兼普篆隶...
- 怎样看寿山石发表于2014-09-03
- 有需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需要。有的人按需而取,有的人投其所好。投其所好多是商业行为,精明的人引进德产、韩产的3千号、5千号水砂纸,把五色斑斓的寿山石磨得光彩四射、油光发亮、油头粉面。 各种带着色彩的眼光从四面八方射向寿山石,使寿山石行业活起来、火起来,寿山石炙手可热。眼光射在光亮异常的寿山石表面,又反射出去,有几束光落到我这来,避不了,我得拿出偏振镜、分光镜。我发现光波里浮动着许多询问的粒...
- 礼佛香云捧一龛发表于2014-09-03
- 佛龛系礼佛之人必备的供奉器具,佛龛内供养着自己最尊崇的神佛:如来、观音、弥勒、妈祖,甚至是关公和财神爷。 佛龛的原型是庙宇,庙宇系大型房屋,除皇家外,自家宅院如何容得下?可佛祖常在心上,天天挂念,愿日日顶礼膜拜,于是将庙宇缩小几十倍,做成小小佛龛,置放于厅堂之上,时时礼拜。
- 宋代金银器制作浅论(下)发表于2014-08-26
- 宋代金银制作在纹样的选择上,工匠们几乎抛弃了唐代喜好用珍禽异兽的特点,而更多地选择非常生活化的事物,除传统的龙凤、麒麟、螭虎、狮子、飞马、海马等珍禽异兽外,如童子、鱼藻、鸳鸯、蝴蝶、蜜蜂、孔雀、翟鸟、乌龟以及各类水果花卉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动植物占居了更多的篇幅。
- 宋代金银器制作浅论(上)发表于2014-08-25
-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金银制作工艺长河中,宋代金银器制作无疑是很特别的一个篇章。 中原大地上,从国力强盛的大唐经过战乱纷发的五代十国来到了一个新的王朝—宋。王权统治更迭了多次,但文化的传承却依然继续着,如果说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唐代如同一位伟岸雄壮的男子,那宋代更像是一位江南女子,温婉内敛,精致细腻。
- 绘画的书法化及其影响(下)发表于2014-08-22
- 中国画家虽然选择树木、山石、茂林、修竹等这样一些自然形态,但在作画时,这种自然形态特征却必归于行、草、篆、隶等书法用笔─这种根源正如蔡邕所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以及繇“每见万类,悉书象之”,所以在这两种本来并不相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却在一种更为深刻的契合上,形成了吾人之心象与外在客观之象相结合的形象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