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05055
文 章:50篇
评 论:5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生存的焦虑和理想的幻象—郭晋访谈录发表于2007-10-30
- 《‘94陌生情境展》和《切片展》分别于1994年12月13日和18日在四川重庆举行,这两个展览都反映了这一地域的青年画家对社会文化现实和心理现实的某种新的、积极的关注和介人方式。郭晋是参展画家之-,本刊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他,希望通过对他的一些工作方式和创作思路的报导,让大家了解一些不同于“泼皮艺术”的新的文化态度和艺术取向。今后我们还将将对这一地区的其它青年画家进行相关报导。 黄专:从“广州双年展”到...
- 沉重的幻象——郭晋艺术中的视觉隐喻发表于2007-10-30
- 真正富有意义的文化应当超越现实,因为只有在反复遭遇人生基本问题的过程中,文化才能针对这些问题,通过一个象征系统,来提供有关人生意义变化却又统一的解答。——丹尼尔•贝尔 (一) 忘记了在一部叫什么名字的美国电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问他的痴迷圣诞老人的儿子:为什么会那样喜欢圣诞老人?显然,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喜欢圣诞老人并不真正需要宗教的理由,一个完全的无神论者也可以兴高...
- 王广义:一种文化的乌托邦发表于2016-09-23
- 尽管王广义在大部分场合下被认为是一个改变了绘画创作方法论的画家,但是他同样也在过去十年中完成了很多装置和雕塑作品。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黄专的这篇文章便是集中探讨了王广义的空间作品。他将王广义的空间作品看作是一种“大批判”系列的延续而不是一种补充。而在这些作品中,王广义早期的乌托邦信念(“相信一种健康、理性和强有力的文明可以拯救丧失信仰的文化”)并没有随着反讽的波普...
- “将人作为一种文化问题……”──郭伟访谈录发表于2007-07-03
- 黄专:《画廊》的“艺术家工作室报告”近来介绍了不少以“人”为主题的艺术家,如石冲、邓箭今、郭晋、陈宇飞、杨克勤、黑鬼等,这主要基于以下的考虑:中国当代艺术中人并没有作为一个充分具体化和客观化的文化主题得到表现,它要么作为各种工具论的对象,要么仅仅是某些理论的抽象外壳,而在90年代初以来流行的“泼皮艺术”中,被“具体化”的人却往往是以“非人格化”、“非人性化”的态度和方式得到反映,结果是真实的人最终还...
- 我们艺术中的集体主义幽灵发表于2007-06-25
- 1944年到1945年间在新西兰走避战火的波普尔完成了他自称为“写得最枯燥乏味的作品”《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以及《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这两部政治哲学著作没有一般地从道德角度谴责法西斯主义这种邪恶的政治统治形式,相反,却从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良善愿望,即从寻求“子宫般安全社会”这种普通心理上找到了极权主义观念的历史来源,正是人类这种想象自由而又畏惧承担责任的求生本能,使他们十分轻易地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上帝和...
- 消费时代的精神肖像发表于2007-06-20
- 现代主义的真正问题是信仰问题 ——丹尼尔·贝尔 曾浩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问题型”画家,和张晓刚比较,他的作品很少具有那种凝重的历史感和有效的文化叙述方式;和石冲比较,他的作品又没有明显的问题设置和技术上的极端性,但他作品中独特的内省气质和心理因素恰当地表述了90年代初期以来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画风后一种新的精神现实性,而他作品中矛盾的叙事结构和图象方式又与我们这个丧失了确然性的时代十分吻合,正...
- 抽象是一种关于自由的表达发表于2007-05-14
- 自由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设计和社会理念,更是一种心理境界。在艺术史上有两种精英形式的自由主义,一种是中国古代的“气韵”学说,一种是格林伯格(Greenberg)的“前卫”理论。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却为我们观察中国抽象主义艺术提供了一种合适的理论参照。 “气”在中国古代知识世界中是人与万物的基本来源和形态,“气韵”是指它的自由和谐的运动节奏。至少在六朝(公元6世纪左右)“气韵”就开始成为中国...
- 黄专:什么人算是批评家?发表于2007-05-12
- 《美术与设计》的编辑向“著名批评家”约稿,却张冠李戴地将约稿信寄给了我。我不够格称“批评家”,但约稿信却让我想了这样一个瞎扯的题目。 在我的印象中下列五类分子不宜算批评家: 1 为体制利益服务或随时准备为体制利益服务的人不宜算批评家; 2 以谋利为写作和工作目的的人不宜算批评家; 3 没有一些可靠的专业本领(如语言、写作、鉴赏、逻辑等等)的人不宜算批评家; 4 自认为既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