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艺术传统与艺术潮流中的选择——唐一禾素描艺术浅探发表于2010-09-08
  对于那些在现代情境中接触西方艺术的中国画家而言,他们面临的艺术难题从一开始就是双重的:如何看待西方艺术传统的变化以及如何在这种变幻的传统中转译出一种既能为中国观者接受又适合个性表达的独特方式。这意味着,首先,他们应该是谙熟西方两种艺术传统—— 古典的和现代的——的人。其次,他们应该是具有开放胸襟和超越胆量的人。我认为唐一禾就是同时具备了这样两种素质的人。   唐一禾的人体素描...
我们需要一个图书馆吗?——一个建立中国当代艺术学术知识树的计划...发表于2010-06-17
     中国批评家和西方批评家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工作,可能我们会遇到相同的问题,比如在批评理论上我们使用什么样的理论,怎么样使用,在批评实践中,比如策划和批评的关系,在批评著作、批评展览这样一些批评实践的问题上,我想我们都有一些相同的问题。   还有就是像批评伦理上,比如批评和资本的关系、批评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我想在这些方面我们遇到的问题有相似形,但是因为我们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
视觉政治学:另一个王广义发表于2009-12-30
  王广义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一直占有某种特殊的位置,这种位置是由他自身的矛盾性构成的。虽然那些以“大批判”命名的作品几乎再也唤不起我们的视觉惊奇,但无可否认,这些图像 — 确切地讲是这些图像的处理方式,曾经十分准确地传达出我们这个时代各种矛盾的经验:从莫名的信仰到愤怒的解构,从英雄主义的气概到消费主义的时尚噱头,从对国际政治关系的严肃批判到民族主义的情绪发泄……,他喜欢不断...
对视:一种新型的性别美学发表于2009-09-23
林天苗作品   “2009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选择了女艺术家林天苗,她为计划提供了三组展品,分别是《徽章》、《诞》和《对视》,都是为今年的公共计划创作的新作品,这也是林天苗第一次以公共艺术形式展出自己的作品。   “对视”表达了林天苗艺术中的这样一种美学,它不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凝视”(male gaze)的一种简单的反凝视,而是希望通过重组一种超越性的互视,改变主体...
什么是我们的“国家遗产”?发表于2009-07-21
  我今天这个发言可能不是一个理论讨论,就是介绍一下我最近几年和OCET和英国曼斯特都会大学研究生院合作的一个研究项目。   这次本来有一个大得非常可怕的题目,我是来才知道讨论“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我想我这个发言可能解答不了这个问题。但是可以提供一个个案,就是让我们来探讨怎么样来描述中国当代艺术。   这个研究项目实际上在去年《读书》杂志里面也专门组织过讨论,然后再上周我们在香港歌德学...
威尼斯的怀旧神话1发表于2009-06-19
  隐形的权力操作、混乱的美学和不断增生的嘈杂信息使双年展越来越像波德里亚笔下“超真实”的模型,就像真实的美国越来越接近虚幻的、符号化的迪斯尼乐园,真实的艺术也越来越像威尼斯岛上这两年一度的已经有点让人反胃的视觉游戏2。瑞士人丹尼尔·伯恩鲍姆制造的世界延续着这个世界的平庸和惰性,即使有瑙曼、米开朗基罗这样的大师撑台情形也未见改变。法国馆的政治美学、丹麦馆的性表演、德国馆的空间哲学、意...
超越新生代发表于2009-02-05
  从画面关注的经验内容上看,广州画家邓箭今的作品与北方流行的新生代艺术十分接近。他将作品的精神指向确定在与个性生存状态、生活现实有关的情境中,作品中一再出现的画家本人、朋友和家庭成员的肖像更使这种关注染上了浓郁的自传色彩。但很明显,他对生活的态度不是纯感官性的、自闭的、消极的或泼皮式的,甚至也不是中性化的,至少,按照作者自己的说法,这种关注的动机是为了“重新提出人与现实社会的感应问题和新的反...
“在视觉的深度中去推进……”:我看张小涛的近作发表于2007-12-28
  从1996年到1999年初两年间,我曾三次看过张小涛的作品,而三次的风格迥然不同。1996年5月在重庆的“个人经验展”上,张小涛的作品基本上是马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式的表现主义风的中国版本,虽然作品画得很帅,也很老成,甚至和他本人略显腼腆的性格有些不符。1997年我去成都,张小涛已任教于西南交通大学,在他的画室中我见到的是被他称为“蜜语婚纱”系列的那批画。很明显,他的作品已经由一种风格化的方式而开始进入...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