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青年艺术创作与亚洲文化问题发表于2011-07-25
  时 间:2007年11月14日   地 点:上海美术馆会议室   会议主持:王 林 陈贻淼   王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总召集人):第二届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我们邀请了亚洲国家的青年艺术家和其他国家的推介人、评委参加。今天研讨会的题目是“青年艺术创作与亚洲文化问题”。分为三个议题,我稍作解释。第一是创作个体性与亚洲集体主义文化传统。从现代艺术开始,个体意识就开始生根发芽,至今已经成为...
张念艺术序论发表于2011-07-25
  Ⅰ 文本序   我和张念似乎很有缘分。   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 我最感兴趣的作品之一是《孵蛋》,尤其是艺术家挂在胸前的那句话:“孵蛋期间,拒绝理论,以免打扰下一代”。当时我正在批判新潮美术中的理性主义及其农民革命式的权重倾向。过了几年以后才知道,张念生在四川,曾就读美院附中,和我乃是同乡和同校。   后来不时看到他的作品,印象很深的是蛋系列。大概张念当年孵蛋时,还以为下一代不再是八五时...
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发表于2011-07-25
  邵大箴:下面我们进行学术讨论。大家可以自由发言。   王林:对不起!因为我明天有事要离会,按照大会的安排没有发言的机会,只能把一篇论文提供给大家《个体意识不容抹煞》。刚才听了潘公凯先生的发言,加上昨天看了文献展并翻阅了研讨会赠送的厚厚的文集和著述。在这之前也注意到了潘公凯先生的研究课题。非常感谢主持人提供这个自由发言的机会,我想占用几分钟时间,提几个问题,请教于潘公凯先生和他的课题组。   第一...
在场的历史与冥想的光荣发表于2011-07-24
  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他深叹于中国人善于忘却的麻木,为了改造可怕的国民性,不得不为了忘却而纪念;因为他的纪念,我们记住了在上海龙华牺牲的烈士的英名,记住了一个伟人在黑暗年代发出的声音。我曾问过一位著名画家——请原谅不便直称其名——如果只选择一张画作为中国美术90年代的代表,你会选谁的作品,他告诉我说——“张晓刚”。   为什...
知识分子的天职是推翻成见发表于2011-07-24
  1946年,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教育部在全国九大城市组织了一次公费留学西方国家的竞争考试。27岁的吴冠中在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考场应试,结果榜上有名,得以留法研习绘画,从此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历程。当时所有试卷集中于南京教育部评阅,时年54岁的著名国画家、艺术教育家陈之佛在阅卷后手抄了一份题为“三五年官费留学生考试美术史最优试卷”的答题,多年珍藏家中。到1962年去世,陈之佛家人不知考生是谁。2006年...
策展需要思想发表于2011-07-24
  Ⅰ 主 题 发 言   ●我想谈谈中国大陆策展人的尴尬。谈两个问题:第一,王璜生刚才谈到了策展人的公共性问题,他从强势策展这个角度来谈论,非常有意思。我觉得策展中的公共性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策展、展览一定要公众有参与,有交流,一定要深入到民众中去,深入到市民中去。一般来说这种观念是正确的,也是现在博物馆、展览馆的一种潮流。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大众不是一层不变的东西,大众的意识形态,大众的文化...
在北京《吴冠中全集》出版研讨会上的发言发表于2011-07-23
  我负责第九卷的编纂,吴先生的文章和相关资料我全部读过。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有两个体会:   一是全集出版很有缘分,所谓“诸因具备谓之缘”。我提供几个数字,大家可以感觉感觉冥冥之中的因缘关系。文集中的第一篇文章是1946年吴冠中先生参加出国考试的试卷,而这篇文章的发现是2006年,正好是一个花甲。全集本来计划去年出版,东弄西弄拖到今年,今年正好是吴冠中先生88岁生辰。刚才汪社长念了两个数据,全集...
农民题材绘画的创作与批评发表于2011-07-23
  引子   2005年春夏之交,我回到过去作为知青上山下乡的大巴山区。曾经落户的四川达县檀木公社三大队六生产队,现在叫做达州市檀木乡石和尚村。当年这里的房舍主要由几个院子组成,中间是晒坝,正面是堂屋,两边是厢房,典型的川东木结构民居建筑。其他零星分布的农家,也有砖墙的,但都是青瓦屋顶,和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十分协调。那时人很穷,春荒时候总有揭不开锅的。但彼此差别不是很大,有个别能外出打工的家庭,就算是...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