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77872
文 章:169篇
评 论:26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批评之路发表于2006-12-20
- 鲁迅在他小说《故乡》一篇的结尾处写过这样的句子:地上本不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他对生命的理解完全超乎了一般性的认识。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里包含了一个普遍的道理。不过,这种普遍性不是由一般性的认识所得来的,而是由鲁迅那独特的视角总结出来。这个视角即是一个批评家的视角。批评家虽然属于人群中的一员,但却不是随波逐流的一员,而是一个异类的存在,甚至是人群中的敌人。...
- “十年磨一剑”评张念作品展发表于2006-12-12
- 张念在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上“孵卵”时,也许并没有料到这个孵化的过程会花费他十多年的时间,更不会料到,漫长的酝酿所孵化出来的却是一大批跟历史记忆相关的作品。事情往往是这样,等待使人沉思,而沉思的结果便是认识的深刻。《圣经》里面早就提示过:落在最后面的人,恰恰走在最前面。如果我们承认地球是一个圆,那么,前卫的概念便会受到质疑。事实上,前卫是相对于落后而言的,丧失了针对性,一切都无从谈起。对...
- 走向多元:2006当代艺术文献展发表于2006-12-05
- 如果把1989年作为一个分水岭,那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当代艺术无疑是朝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这种多元首先是因为社会形态的改变。即九十年代之后的市场化潮流,打破了原来的社会格局,把整个社会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对立关系中解脱出来,分散到了市场运作的各个环节。这股商业大潮对意识形态的瓦解,由上而下,层层渗透,层层剥离,从而又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由下而上的多元走势。正是这种多元的社会模式成为艺术发展的...
- “回望西村”——《西村故事》影像展序言发表于2006-11-09
- “西村”的称呼,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大概是因为有了“东村”以后,作为某种对应,坐落在西山脚下的圆明园画家村才被人们看成是“西村”的吧。其实,圆明园画家村不仅比“东村”早,而且从影响力来说也要远远大过于“东村”。尽管在某些人眼里,“东村”更具有前卫艺术的冲动,而圆明园画家村则更倾向于生活方式,但又有谁能否认,在十多年前,圆明园艺术家的那种生活方式不具有冲锋陷阵的前卫色彩呢?在此,我无意要为...
- 超前的画家张晓刚发表于2006-10-20
- 算起来,张晓刚的资格在中国当代美术界应该属于非常老的一拨了。作为罗中立、程丛林等人的同学,张晓刚不仅早在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出了名,而且直到今天还依然活跃在创作前台。难怪有人说,从张晓刚这个人身上简直可以投射出中国这二十多年新艺术发展的历史。 我知道张晓刚很早,大概在1982年前后,也是在《美术》杂志上,我看到了有关他的介绍和他的画。那时的《美术》杂志介绍四川美院的频率非常之高,高小华、程丛林、...
- 身体的逃离与意识的寻找 岳敏君·杨卫发表于2006-08-14
- 杨卫(以下简称杨):我们还是以圆明园作为一个延伸的点来谈吧,因为你的作品风格是从圆明园确立的,我想了解的是你在圆明园之前的一些历程。 岳敏君(以下简称岳):我是1989年毕业的,毕业后就分到华北石油教育学院了,那是石油部下属的一个机构,给全国石油系统的中、小学培养教师。我在那的时候还是全国系统招生。 杨:就针对石油系统? 岳:针对石油系统,必须是在职的老师才能上那个学校。 杨...
- 时间的嵌刻——关于段江华的艺术发表于2006-07-22
- 早在1994年的中国油画展上,段江华便以他的获奖作品《王·后·2号》表现出了对历史特有的眷恋。那是两个被时间风化的人物造型,运用了综合材料手段,其凝重的语言风格与当时流行的“波普”思潮形成鲜明反差,也由此奠定了段江华的创作基调----与深层的“历史意识”相关。 “历史意识”是“85新潮”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高名潞在论述“85新潮”时引用克罗齐的观点,将“历史意识”转换成创造新时代的能量,也使整个“8...
- 一派胡言----关于河清先生的理论发表于2006-06-27
- 我不知道河清先生为什么会那么忌恨美国,以至于穷尽其博士学位的知识来拆美国人的台;我更不知道河清先生这么做的用意,是希望我们重新回到打倒美帝国主义的那个时代,还是在告诫我们的政府要以美国中央情报局为样板来重新控制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但我知道河清先生正在一条极左的路线上,将民族主义逐步推向狭隘的死胡同。当我不经意间浏览到河清先生那一篇篇有关美国中央情报局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间诸多阴谋诡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