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01036
文 章:36篇
评 论:22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六十年中国画创作的两大理论陷阱发表于2009-09-24
- 1、“中西融合”——时代催生的伪命题 中西绘画的融合问题,在二十世纪成为显学,有着其历史必然性。但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时,我们会发现,刻意强调“中西融合”,使得这一问题往往会背离绘画本体的感官体验,走向目的化的主观预设,并进而使得融合走向概念化,难以真正地在中、西之间获得融汇式的图像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主观预设式的中西融合,就绘画发生的角度上看,本...
- 从《蒙娜丽莎》看艺术史之演进发表于2009-09-07
- 《蒙娜丽莎》现存卢浮宫,你到卢浮宫也会发现大部分人都围着这一幅画,而旁边的画却没有太多人关注。我记得《蒙娜丽莎》右手边就是《田园交响曲》,那也是西方的名作。《蒙娜丽莎》这样的一幅作品为什么会成为杰作,我们先游离开来谈。很多人说这副画神秘的微笑形成了一种不可触摸的女性的极致美,每次我看它的时候,如果从世俗的经验来看,我真的不觉得她是那么一位绝美的美女,我只是觉得她是比较端庄、比较漂亮、比较稳重...
- 1917—1919:两种文化姿态的选择发表于2009-09-03
- 蔡元培于19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上的演讲中提及:“此后对于习画,余有二种希望,即多作实物的写生及持之以恒二者是也。”[1]该演讲先后发表于《北京大学月刊》及《绘学杂志》,是蔡氏1917年8月在《新青年》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论及美术功能与价值之后,一篇专门针对绘画进行论述的重要文献。相对1917年仅仅宏观论述美术功能的文章,此篇演讲所提出的关于绘画的观点更为具体而明确。他于开篇提出希望,...
- 青铜器饕餮纹研究现状综评(二)发表于2009-08-07
- 与高本汉( B.Kalgren)的学说建立在各种纹饰的统计分析与写实先于抽象的前提上相反的是罗越( M.loehr)的学说。罗越( M.loehr)所依据的材料主要属于商代以及安阳出土的青铜器。他的分析也不仅仅依靠孤立的因素或纹饰,而是依据器物的总体特征、形状、装饰(纹饰的组成、形状及排列)和工艺特征[49]。并且他也没有依靠考古学或铭文的材料,而是完全以艺术史的标准,成功地建立了殷商青铜器五种型式先后相承的序列:型式1由平面上...
- 青铜器饕餮纹研究现状综评(一)发表于2009-08-07
- 相关链接:青铜器饕餮纹研究现状综评(二) 题注:现行青铜器研究,多用兽面纹一词,但笔者认为在纹饰功能意义尚不明确清晰的情况下,用另一个推断性的名称取代原有名称,并非可取。故而本文仍遵旧习,称其名为饕餮。 饕餮纹是一个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不可回避的概念。虽然近世也有学者不断提出新的名称[1],但却无法在中国青铜文化中淡化“饕餮纹”一词的重要性。...
- 由籍贯看民初京津画家作品中的海派因素发表于2009-08-06
- 图 一 1924年,金城受陈汉第之托作《藤石图》(图一)扇面一幅,款云:“藤宜曲反直,石可皴反勒;石涛瞎尊者,是是实是一。抚悲庵主伏庐先生索画,北楼金城时同客燕京。”钤白文“金城之玺”。后陈汉第补款云:“此为北楼甲寅所作,题款漏去,因补志之。伏庐。”钤白文“陈汉第印”。此画为金城、陈汉第交游之作,笔墨轻松却不失严整之风,为金城晚期精彩作品之一。纵观此图,用...
- “越民族就越国际”——丧失自信的伪命题发表于2009-06-18
- “越民族就越国际”,从语言逻辑看似乎很有道理,而且是充满了民族自信的表达。但深究一下,我们却会发现:如此说话,骨子里并没有语言表达上的那份“果敢”与“自信”。因为一个自信的民族不会刻意强调自我文化特征,并以此获得所谓的国际化身份,这种姿态不是开放性融入世界的立场,而是对立性割裂世界的立场。也可以这么理解,一味强调自我属性,最终诉求就是自我保存。而为了自我保存对自我...
- 谁敢宣称自己是“职业批评家”?发表于2009-04-10
- 媒体的多元化,对批评而言,是利是弊,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从某种角度上看,多元化的媒体增加了传播渠道,而在这个多元渠道中出现的批评的商业化与非学术化,并不是媒体造成的,而是今天的批评生态造成的。媒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环境,至于这个环境发什么声,发什么样的话语,更多的是来源于批评本身。这里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媒体因为自我生存的需求,可能会需要某种特定方向的批评文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批评产生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