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谈艺千字文

何光锐

何光锐

RSS订阅

何光锐,1971年生,媒体人,长期致力于古代书画研究与艺术评论。

详细

统计信息

浏  览: 225778

文  章:68篇

评  论:14篇

 
发表于2013-12-12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品评上,“厚”,是一个很重要的褒义词。而当代书画印之通病,正在于“厚”的缺失。缺了一个“厚”字,于是有甜俗、卑琐、尖刻、浅薄,于是有浮躁、扭捏、怪诞、狂野,于是有怯弱、板滞、破败、枯陋……诸弊之丛生。1934年,黄宾虹首次举办个展时在给友人的信札中写道:“近时尚修饰、涂泽、谨细、调匀,以浮华为潇洒,轻软为秀润,而华滋浑厚,全不讲矣&rdqu...
技道之间发表于2013-11-28
  “湍流”。脑海里忽然跃出的两个字眼,让自己颇感满意。因为这一物理学术语用来形容当今中国艺术思想的状况是再恰当不过的。艺术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趋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也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吵得起劲的“公”和“婆”们所说的根本不是同一语系,各种视角、说法与标准纠缠在一起,混乱喧嚣,让身处“湍流”中的人们看不清艺术史的走向。...
声价重抵璧与琮发表于2013-11-26
  “吾乡寿山韫奇石,声价重抵璧与琮”,这是清代闽县人曾元澄在一首诗中对寿山石的由衷赞叹。近年来,伴随国内收藏热的不断升温,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寿山石雕已经由一个地域性的民间传统工艺逐渐融入全国性的艺术品市场。其标志有二:一是寿山石的主要收藏区域从以往的福建本地和台湾、东南亚地区,扩展到上海、北京、杭州、广州、深圳、济南等大城市,甚至连西部地区都出现了经营寿山石的商家,其中上海和北...
谈书画创作的繁与简发表于2013-11-21
  闲聊时,一位年轻国画家向笔者抱怨--如果不耗费大量的精力,把一幅作品画得很“细”很“多”,就别想进入美展。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假如齐白石活在今天而且还没有出名的话,他的画肯定也入围不了全国美展。我说,你的看法有道理,美展的机制和导向值得质疑。但是,今天,真的有齐白石吗?画家还有他的另一个困惑--为什么放眼望去,看到的“艺术”无非两种:一种以“勤劳”取悦人,一...
品石哲学与相石传统发表于2013-11-19
  “材美而坚,工朴而妍”,对工艺美术而言,材质之美感与制作之雅致,乃互为依托、相得益彰的一对关系。美国哲学家桑塔耶纳在《美感》一书中强调了材料的审美价值,并将其视为形式审美效果的基础。他有这样一句名言:“假如雅典娜的巴特农神殿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金子制成,星星没有火光,它们将是平淡无力的东西。”纵观中国的工艺美术史,从漆艺、铜器、家具、陶瓷,到竹、木、牙、角、玉、石雕刻,...
艺术创作贵在真“面目”发表于2013-11-14
  以何种面目示人,可能是最让古今中外艺术家们“纠结”的问题了。为艺而能成“家”者,自然要有属于自己的面目。一部艺术史,实际上就是由一张张不同的“面目”组成的。对待“面目”问题的态度,可以看出东西方艺术的不同趣向。西方艺术强调个性与创造,求新求变乃其核心意识。英国人艾略特说:“每有新的作品产生,传统均将为之移动,并赋予新的位置与观点。”一种风格、一...
造化天工与文心文眼发表于2013-11-12
  寿山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谓实至名归。对于非物质文化,人们往往把关注点集中于艺人师徒间口传心授的技艺传承。然而,对于寿山石雕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来说,雕刻并非其全部,仅仅将其定位为一种民间技艺显然有失偏狭。实际上,寿山石雕是一个复杂的载体,从她身上可以折射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许多信息,诸如对自然美的发现,在工艺演进过程中文人的介入和引导,由赏石把玩发展而来的审美游戏以及由...
敏感发表于2013-11-07
  最近看了本书,一位形意拳大师口述毕生学武经历与心得,书中灵机妙悟俯拾皆是,且处处可与艺术原理相印证,令人有“如行山阴道上,目不暇给”之感。比如,他提到练形意步法,要想象踏着荷叶过池塘,“荷叶杆轻、脆,脚下要很细腻,轻也不是,重也不是,用脚的肉感,去找这一丝仅有的韧劲,在一根丝上借劲。”他说,“脚底板是练形意人的脸面,娇嫩着呢,什么时候感到脚底板会‘脸红’,才算...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