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谈艺千字文

何光锐

何光锐

RSS订阅

何光锐,1971年生,媒体人,长期致力于古代书画研究与艺术评论。

详细

统计信息

浏  览: 210033

文  章:68篇

评  论:14篇

 
“石”话实说(之十四):虚实之间发表于2013-08-28
  真正的好石头是有灵性的,所谓“石不能言最可人”。如果光凭着一套刻板的标准按部就班,用同等的价格,很可能买到平庸的,不会“说话”的石头。再者,比定价更不可捉摸的是买卖时的讨价还价。我们身边总是机灵或自以为机灵的人士居多,他们都不喜欢没有“腾挪”余地的明码标价,而把那斗智斗勇的过程当成一种享受。这里面的声东击西欲擒故纵,足以作为一部《三十六计》的注脚。...
“石”话实说(之十三):千年弥勒发表于2013-08-28
  都说“一相抵九工”,闲来无事,把集市上淘来的一块寿山善伯洞原石抓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相”了起来。这块善伯质地不错,在大片的藕色中点缀了一处黄绿的巧色,刻一个什么题材呢?“相”着“相”着就给“相”出名堂来了--那黄绿色部分的形状不就是一大一小的两片荷叶吗?廖廖数笔,或者再加上一只鱼鸟,不就是《荷塘清趣》吗?真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呀,妙极...
“石”话实说(之十二):“工”与石发表于2013-08-28
  常有一些颇具潜质的青年雕工向笔者诉苦——“太难了!找不到好石头,就没有出头的日子啊……”这似乎已经成了寿山石雕界的一个独特现象。因为年轻缺乏名气,那些好石料的主人不敢“冒险”找他们加工;而刻不上好的石料,就很难出名。面对困境,通常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奔走攀附包装造势,先把名气折腾起来,以便尽快占据高端的“生产资料”;要么埋头做功夫,如诸葛孔明萧然躬...
“石”话实说(之十一):“文人心情”发表于2013-08-28
  “全球惟一”的《寿山石》杂志隆重创刊,是寿山石界动静挺大的一件事。远在京城的著名篆刻家石开先生也来凑热闹,在创刊号上写了一篇《我的藏石观》。石开是福州人,据一位资深石友说,早年经常看见他拎着篮子在花鸟市场的周末石市上买石头。石开先生向来出语不凡,此次也不例外。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一段----“……我的藏石观略与时尚不同……首先不取长料,凡长过10公分的石料,不论有无...
“石”话实说(之十):“寿山制造”发表于2013-08-28
据说如今上海人变得更加包容开放,不再瞧不起不会说上海话的外地人,外地人和上海人的区别正在逐渐模糊。对于一个志存高远的城市来说,这是必须具备的胸怀。在以往,上海人的“优越感”极强,只要你行事言谈做派稍不注意,就可能被周围人称为“巴”,也就是乡巴佬的意思。在上海人的眼中,所有外地人都是乡下人,甚至在上海人内部, 浦西人才是真正的上海人, 连浦东人也是乡下人。...
“石”话实说(之九):“营养不良”发表于2013-08-28
  玩石头几年下来,看过的寿山石作品也算不少了。最“不忍观”的有两种,一是那些很常见的文人雅事之类的题材,比如李白对酒当歌、苏轼赤壁夜游等;一是作品上很显眼地刻上了作者自撰的标题和落款。李白苏轼们的形象千篇一律不说,气质表情与乡下种菜的老伯伯倒有几分相似。至于大多数刻在石头上的文字,遣词、字体、章法往往不伦不类,“大大咧咧”,喧宾夺主,令观者陡生大煞风景之叹。问题的本质还是&ldqu...
“石”话实说(之八):收藏的“硬”道理发表于2013-08-28
  曾经有人问我:收藏有没有什么必须遵循的“硬道理”?我说:有。你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收藏的很重要的一条“硬道理”就是有关“硬度”的道理。实际上,寿山石的“老性”与“囝性”,与“硬度”、“密度”密切相关。一般说来,“老性”的石头比较坚致,硬度高,而凡是硬度高的物体稳定性好,不易损坏,有利于长久保存。收藏的本义是什么呢?收...
风格与弊端发表于2013-09-12
  一位搞了几年篆刻的朋友,有一次私下里跟我探讨:“都说篆刻以汉印为宗,为什么我对明清流派印的美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而汉印究竟好在哪里,却始终不得要领?”这位朋友是真诚的,因为他说了实话。其实根据我的观察,看不懂汉印的,在篆刻的人群中,甚至在成名的篆刻家当中大有人在。平正端庄、质朴浑厚,是汉印、汉隶和汉金文的共同特征,或者也可以说是“时代气息”。走平正一路容易出现什么毛病?板滞。所...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